為它“上頭”成這樣,該小心了

自從在河南暴雨中捐了5000萬物資之后,鴻星爾克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新的“國貨之光”。
盡管中途因所謂“詐捐傳聞“發(fā)生過輿情搖擺,但隨后總裁和相關(guān)慈善機構(gòu)的出面澄清,反倒更加坐實了它在網(wǎng)友眼中的“老實人”人設(shè)。
穿鴻星爾克就此變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流行”——有時尚博主開始在賬號上推薦穿搭、多地線下門店被搶購一空;
還有一個江蘇男子,買了500元錢商品卻非要給1000元,付了款就跑。

當然,最大型的“野性消費”行為藝術(shù)發(fā)生在直播間里。
無數(shù)人先是涌入鴻星爾克的直播間里瘋狂下單,隨后又沖到其他牌子的直播間刷屏打岔、辱罵主播。
如果說前者還算是無傷大雅的情緒表達,那么后者已經(jīng)超過了合理的范圍。
只可惜就算再怎么強調(diào)“矛頭不要對準普通人”,類似的事情依然一次一次上演。
從為難員工、賣貨主播,到對普通路人的消費選擇挑三揀四。
每個人都像是身處在汪洋之中,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某個情緒的漩渦拉進海底。
所以不想再說什么“沖普通人不行,但沖品牌可以”這樣和稀泥的話了。
只想說一旦放任情緒的洪流成為懲罰他人的武器——那么它走向失控,就是一種必然。
01
當“支持鴻星爾克”,變成對主播的網(wǎng)暴
輿論風向是以非常突然的速度變壞的。
原本一開始,大家只是在鴻星爾克的直播間玩梗,以表達對它捐款行為的支持。
比如38碼的鞋沒有了就下單36碼的,因為“你多大鞋我多大腳,實在不行可以削足適履”;
聽主播說庫存都清光了,紛紛表示“你給我寄個鞋盒也行”“舉手去流水線上免費幫忙踩縫紉機”。

直播間沒有貨之后,主播只能直播表演才藝。
到這里為止,還算是消費者與品牌、主播之間的自娛自樂。不管下單得動機是否“理性”,至少屬于正常的商業(yè)行為。
但隨著一波波互動,大家的情緒逐漸高漲,然后順利成章地蔓延。
一開始是去其他服裝品牌的直播間,狂發(fā)“為什么不賣鴻星爾克”;
主播講解的越認真,彈幕里的“我不聽”“快點涼”就刷得越起勁。

經(jīng)驗不足的年輕主播直接飆淚,帶著哭腔回懟“你不聽總會有人聽,你覺得丑總會有人想買”;
但也有主播干脆暫停互動了,眼不見心不煩。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進直播間,彈幕開始升級為對主播的人身攻擊——
說人家有鼻屎的、對相貌評頭論足的,還有干脆進行人格羞辱的。

就好像是上學時班里那種嘴賤的同學,只不過性質(zhì)和用詞都要惡劣得多;
看到主播們臉色漸漸變差,還要幸災樂禍地說一句“你怎么還不哭呢”?

事情發(fā)展到這個樣子,網(wǎng)友已經(jīng)不能算是玩梗了。
更像是把自己融入一種情緒的洪流之中,對主播們進行“立場審判”。
熟悉嗎?
在大眾對某個品牌的情緒下,普通員工常常變成最先一批被要求表態(tài)、站隊的人。
只不過以前是去線下門店質(zhì)問店員,如今變成了在直播間里罵哭主播。
隨著越來越多的主播情緒崩潰,開始有聲音呼吁“放過他們”。
但很遺憾,這種放過也是有條件和先后順序的。

比如某個品牌同樣在災情中捐款了,那么直播間的罵聲也會稍微弱一些,最多勸你“下次多出點力”;
如果主播本人明確表示“支持鴻星爾克”,那么也可以被蓋章為“友軍”,獲得被網(wǎng)開一面的資格。
而如今,“友軍”的標準正被抬的越來越高。
以前只要求他們口頭上表明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后來至少要辭職以表誠心,不然就是只做表面功夫。
但設(shè)身處地去想,要求別人“為了表態(tài)放棄飯碗”明明是殘忍的。
尤其對面并非什么日進斗金的明星、網(wǎng)紅,只是一個辛苦工作的普通人。
辭職、跟老板翻臉,在打工人的生活中明明都是最難做出的決定;
但在某種情緒處在絕對高度時,人與人之間樸素的同理心卻統(tǒng)統(tǒng)被掩蓋了。
辭職曠工成了“免嘴券”,受到攻擊的慘烈程度,完全取決于立場的堅定程度。
至于當事人會不會遭到公司的處罰,以后生計如何維持——“這些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
02
“沖品牌”為什么必然會走向失控?
就算再怎么呼吁“不要把憤怒對準普通人”,每一次都還是會有人被當作集體情緒的靶子。
這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沮喪,好像時間總是在反復循環(huán)。
但即便如此,我也無意于揪著那些網(wǎng)暴主播們的人群痛批。
對于某個品牌感到反感是個人自由,想把這種反感表達出來也無可非議。
只是在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中,類似集體去直播間罵主播的行為,其實已經(jīng)無法單純被看作無害的“個人表達”;
一個網(wǎng)絡(luò)詞匯或許能更生動地概括它的本質(zhì)——這不是在表達觀點,而是在“沖品牌”。
前者是基于自我的情緒外露,重點在于觀點和立場本身;
但后者更像是在發(fā)揮自己的力量:我要用輿論的壓力懲罰你、讓你屈服。
因為對結(jié)果有期待,“沖品牌”本身更加看重對方給出的反饋;
觀點上的求同存異是不可能的,要么選擇融入聲量最大的情緒,要么選擇在分歧中學會閉嘴。
當然,對于那些已經(jīng)被時勢推到風口浪尖的主播們來說,他們往往只有第一個選擇。
在那些被狂刷“為什么不賣鴻星爾克”的直播間里,這種征服感就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
主播越是嘴硬愛懟人,彈幕里就罵的越起勁兒;
如果主播被氣哭、不說話了,或者干脆開始在直播間吃東西睡覺了,彈幕大軍就會偃旗息鼓,并號召大家“去沖下一家”。

尤其是阿迪達斯,原本是這一輪“直播間狂歡”的挨罵重災區(qū);
沒想到主播們現(xiàn)場反水,在屏幕前還是鼓勵大家去買鴻星爾克。
把自家店里的商標用外套蓋住,手里拿著蜜雪冰城,身上貼著“友軍”“鴻星爾克yyds”;
伴隨著“你愛我我愛你”的BGM,笑容滿面地振臂大喊“To Be No1”。

無論這些行為是出于真心還是假意,都讓“沖品牌”的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征服快感。
后來兩個主播宣布自己“良禽擇木而棲”,無疑又把這場行為藝術(shù)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你看,就算再怎么呼吁放過普通人”,個體在這樣的事情面前都避無可避;
他們是最好捏的軟柿子——與品牌既無難以分割的利益捆綁,也沒有足夠力量去抵擋情緒的浪潮。
但同時又是品牌最生動的形象之一,能夠讓人理直氣壯地傾瀉情緒;
把主播罵哭可比讓品牌屈服容易多了,也爽多了。
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你甚至不需要付出什么風險成本、額外時間;
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有機會看到一場大型的“投降現(xiàn)場”。
雖然從理智上來說,這“投降”也不過是由像你我一樣的打工人所完成的;
但在令人愉悅而又暈乎乎的狂歡中,又有誰會在乎呢?
03
警惕你手中這“武器”
所以說,再怎么呼吁網(wǎng)友“沖品牌時要找準對象”,都沒什么用處。
就像那些一開始追捧鴻星爾克的人,恐怕也未曾料想整個事件會演變?yōu)閷ζ渌放频墓簟?/span>
驅(qū)動個體發(fā)聲的或許是樸素的正義感,人們用聲量形成愛或恨的浪潮,并在抱團之中尋求某種身份認同感;
但當它的聲勢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又會被賦予某種合理性,就此成為一頭危險性極強,又無需有人對此負責的怪獸。
我們甚至可以猜測,等到員工、主播們紛紛繳械投降之后,這怪獸的下一個目標或許就是買產(chǎn)品的普通消費者。
因為不涉及飯碗問題,他們會被要求更加堅決而干脆地跟那些“被沖”的品牌割席。
這樣的苗頭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某位時尚博主昨天發(fā)了一個“XX牌子穿搭指南”的教程,結(jié)果評論區(qū)的前幾條高贊都是“你為什么不穿鴻星爾克?”

人在看到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物時,感到不愉快是正常的;
然而在“沖xx”的邏輯之下,無論是觀點和立場,越來越變得非此即彼。
你發(fā)表了我不喜歡的意見,你曾經(jīng)買過我討厭的商品……
當任何一個沖突都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爭論,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矛盾之處就此浮現(xiàn)。
比如,基于情緒的立場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
前幾年還是便宜好穿的“國貨之光”,因為抄襲之類的爭議,就可能變成
“丟人現(xiàn)眼”;

明明昨天還是優(yōu)質(zhì)國貨,今天或許就變成了“吃愛國紅利的雞賊”。
當輿論的合流以最可怕的力量橫沖直撞,沒有人能確保自己永遠站在正確的一方。
而更可怕的矛盾在于,“沖品牌”的邏輯正在一次次運轉(zhuǎn)中不斷膨脹。
對普通人的質(zhì)問已經(jīng)從“你為什么要這么做”,上升到了“你為什么不這么做”。
當面對滾滾而來的集體情緒,能讓人騰挪的表態(tài)空間正在越來越窄;
甚至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只剩一種選擇是正確的。
所以別再無力地呼吁“不要傷害普通人”了。
或許那些組成巨浪的個體,在一開始并沒有多少主觀的惡意。
但當同一種情緒形成洶涌的合力,沒人能夠真正知道它強大的攻擊力會去向何方。
更重要的是永遠都對“沖XX”的行為邏輯保持警惕。
時刻記得,普通人本就無需在每一次觀點爭端中都做出選擇。
時刻記得,情緒的洪流不止是讓他人恐懼的力量,還可能是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武器,需要格外審慎地對待。
不然有一天,當你也站在大潮的對立面,會發(fā)現(xiàn)自己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