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勸學第一 1 君子說:任何時刻都不能終止學習。青色,是從藍色中萃取出來的,因而青色更勝于藍色;冰,它的本質是水,但是它比水還要寒冷。 木材可以符合墨線的筆直,但它可以通過熏烤制造成車輪,而且此時木材所彎曲的程度與圓規(guī)相符,即便從此經(jīng)歷太陽的暴曬,也不能讓木材恢復原狀,這是因為通過熏烤的結果。 所以,木材通過墨線的校正而筆直,金屬在磨刀石摩擦才能鋒利,君子不但博學而且還能通過所學的知識每天觀察自己反省自己言行舉止,如此他將會明確地知道怎么去做才能沒有過失。 2 人要是沒登上高山,他不會知道這個天到底怎么個高法;不站在山谷上往下探視,他不會知道這個地到底怎么個厚法;沒讀到先王所遺留下來的知識,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學問大。 不論是干,還是越、夷、貉的孩子,他們生下來哭叫的聲音是一樣,因為習俗不同,他們長大后也各自顯現(xiàn)出不同性格,這就是教導不相同產(chǎn)生的結果。 《詩》有說“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大意:君子們,別整天嘆息世道了,好好做個正直的人。神總是在觀察,到時候神會給你福報的。)神最大的功德就是引導人們走向仁道,一輩子無災無難的就是最大的福報。 3 我曾經(jīng)從早到晚漫無目的思考,這樣的思考出來的知識真不如須臾認真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我曾經(jīng)用腳尖站立來看遠處,但還是不如登上高山看得遠而多。 人站在高處招手,不是因為手臂加長,而使得遠處的人看見;順著風叫喚,不是因為風讓聲音更加洪亮,可人們確實聽得更清晰。 會駕駛馬車的人,能走千里路,不是他的兩條腿比你我擅長走路;人即便不會游泳,但他借用船只也能過河。 君子絕非天生就和其他人不一樣,只是他懂得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 4 在南方有種叫蒙鳩的鳥,它在葦苕上利用毛發(fā)編結羽毛來造巢棲息,大風一來,將葦苕吹折,于是巢覆卵破子死??梢哉f不是蒙鳩所造的巢不結實,而是它選擇把巢筑造在不結實的葦苕上。 在西方有種莖長四寸名叫射干的草,它生長在高山上,底下就是百仞的深淵。這不是說射干能長,而是它生長的地方高而已。 長在麻叢里的蓬草,不用扶持也能自然挺直。 白色的沙子落在黑土里,時間久了白沙也會變黑土。 蘭槐的根是芷若,要是它是在臭水中長大的話,君子不會去接近它,即便是庶人也不會佩戴它。并不是蘭槐不美,而是它所出生的環(huán)境使它讓人無法喜歡起來。 所以君子要選擇居住在行政區(qū)內,交往的人必須是有學問的人,這樣作能讓自己為人更加中正,防止走入邪僻中。 5 以前有位叫瓠巴的演奏家,他一鼓瑟水底下的魚兒會浮出水面聆聽,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六匹在拉車的馬兒竟然抬頭傾聽。 所以,沒有所謂的因為聲音小而沒人聽見,沒有因為行事隱秘而不暴露的行跡。蘊藏寶玉的山,那兒的草木因為滋潤而茂盛;有寶珠的深淵,崖壁不會顯出貧瘠。你是不能堅持為善吧,否則怎么會不被人知道呢? 6 怎么算是開始學習?到什么程度可以終止學習? 回答“按照排列順序來講應該從誦《經(jīng)》開始,到能通達《禮》時結束;這樣的排列順序的意義,是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這位普通的讀書人努力學習一直到成為圣人為止。真心努力在學習的人,堅持不懈自然能深入所學的知識,再將所學的知識通達后為目的。所以按學習的排列順序來說是有終止,但所通達的《禮》的義理絕對不可以須臾舍棄。能堅守《禮》,是人;舍棄《禮》,和禽獸沒有區(qū)別。所以《書》,是記載了政治上的一些事;《詩》,是歌頌自然和諧的歌曲;《禮》,是記載作為人的標準大綱以及細分歸類。因而學習到能通達《禮》結束。因為《禮》是道德的最高標準。《禮》是教導尊敬的文章,《樂》是教導如何中正融合;《詩》、《書》廣大普遍,《春秋》細微精深,天地間的道理包含在這些書籍里?!? 7 君子一學習到知識,他將聽進耳朵里,還緊記在心里,并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到言行舉止一動一靜上;說話時態(tài)度以及形體上端正,在行為舉止上從容不急躁,無論是言行還是舉止都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小人一學習到知識,他聽進耳朵里,馬上到處宣講??诘蕉渲g的距離才四寸而已,怎么能和七尺之軀相媲美呢? 8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一支箭沒射中目標,人們會認為他不是一位好射手;目的在千里之外,你駕駛馬車走到離目的地的最后一步馬車倒下了,你不能算是一位好的駕駛人;倫理道德法類不能貫通,不能一心堅持執(zhí)行仁義,不能被稱為擅長學習。 正在學習的人,應該恒心專一的學習,不能一會兒學,一會兒不學,像那些住在小巷子的普通人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某人行善的時候比較少,不行善的時候比較多,那么他和夏桀、商紂、盜跖這些人差不多;先懂得全心盡力的行善,之后才是學者。 9 君子知道那些學問不全面不純粹的人不是完美的學者,所以應該誦讀很多的書籍,認真思考并融會貫通書里面所講的道理,經(jīng)常與有學問的人相處并討論,去除那些不正確的理解,將正確的理解堅持并執(zhí)行它;讓自己的眼睛不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耳朵不去聽那些不該聽的話,嘴巴不去說那些不該說的話,以便讓自己的心不去思考那些是非。 一直到自己對學習的態(tài)度如眼睛喜歡五色(青、黃、赤、白、黑),如耳朵喜歡五聲(宮、商、角、徵、羽 ),如嘴巴喜歡五味(甜、咸、酸、苦、辣),如心貪圖天下一般。此時的學人不會在權利面前傾倒,不會輕易改變自己而去跟隨有很多人支持的學說,天底下再沒有什么能動搖到他?;钪臅r候是這樣,在死亡了也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操守。 先有道德操守才能定心,能定心的人才能應付各種復雜的情況。能定心、能應付復雜的情況,這叫做成為圣人。天能見到圣人的光明,大地能見他所散發(fā)出的光芒,君子最可貴之處是,他是位全面純粹的學者。 (勸學第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