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的菜,我愿意吃一輩子!

今天是母親節(jié)
在這里先祝全天下的媽媽節(jié)日快樂!
??
想媽媽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得想起媽媽做的菜。尤其離開家后,過去天天都能吃到、甚至偶有膩味的飯菜,如今卻成了最想念的味道。在今天這個特殊日子里,我們和大家一起聊聊媽媽們的拿手菜。在臺臺發(fā)出故事征集后,收到了不少粉絲留言投稿,還有些不按套路出牌,既有不會做飯的媽媽,也有沉迷奇葩料理的媽媽,比如這道迷幻的“紅蔥炒小蔥炒香菜梗”??

也有遠離廚房的媽媽??

有的媽媽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但幸福的回憶卻一直都在??

不過更多的還是這種“我媽做菜最好吃、我媽做菜天下第一”的愛的畫風(fēng)??

看完大家的故事,臺臺發(fā)現(xiàn)臺粉的媽媽們真的很厲害,有的媽媽充滿了精致巧思,有的媽媽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有的媽媽天馬行空,做菜路子非常野。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一下來自天南海北的媽媽們的拿手菜。

母親的私房菜,汽鍋云翅
@林可 上海人

我是80年生人,從小生長在上海的弄堂里。父親是教師,母親是普通工人。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物資還不算很充裕,大部分家庭還是會在家中宴客。我父親性情疏曠,經(jīng)常邀請朋友來家里吃喝聊天,又君子遠皰廚,于是母親常在廚房中忙碌,這對我熱愛廚藝有特別大的影響。
母親常說她手笨,可是我覺得她的心思特別巧。她喜歡自創(chuàng)各種小食,我最喜歡吃母親做的什錦水果乳羮、香蕉煎小餅、貝柱炸牙簽串兒和白饅頭煎蛋吐司,吐司有甜咸兩種,甜口的加了綿白糖,咸口的加了小蔥,一口咬下去噴香。不過最讓來訪的客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一道汽鍋云翅,色味俱全,心思比功夫更深。
這道菜最難的地方是把雞中翅里兩根骨頭完整地剔出來而且一點兒也不能破壞雞翅。母親告訴我,要把雞骨上連著的小筋一根根剪斷再用巧勁抽取,千萬要小心傷到手。我記起來有一次母親剔骨時猛得一下細骨插進了指甲里,血流如注,想想都覺得疼。

雞翅去骨后用花雕細鹽腌制片刻,同時把云腿、冬筍切成和雞骨相近的細條,每只抽骨的小翅中插一根火腿條、一根筍條,正好插在原來兩根骨處。多余的筍條墊在汽鍋下面,然后碼上云腿釀翅,再蓋上香菇和蔥節(jié)。深鍋放水煮開,上汽鍋蒸40分鐘。雞翅被蒸氣燜熟的過程中,火腿和筍子的鮮味都入到肉里,打開鍋蓋,鮮香撲鼻。

在今天,物資和生活水平如此豐饋的時代,雞翅算不上什么特別珍貴的食材,也鮮少有人花這樣的心思去料理它。然而在那個年代,這實在可算是值得一提的家庭私房菜了。

在媽媽的臘腸面前,我毫無存在感
@OO?重慶人
我媽媽是一名人民教師,為人樂觀開朗,一本正經(jīng)的時候她是我心中的“李女士”,但有時也挺孩子氣,遇到好玩的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這時候她是我的“媽三歲”。李女士的拿手菜,其實挺多的,但臘腸必須擁有姓名。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吃過媽媽做的臘腸,以至于我每次從老家回到上海,朋友最關(guān)心的是媽媽今年的臘腸還有嗎?在媽媽的臘腸面前,我總是毫無存在感。

?作為一位美食博主,媽媽的臘腸也常常給我很多靈感,在臘腸的基礎(chǔ)上我也嘗試過很多創(chuàng)意料理,比如臘腸燜飯、南瓜蒸臘腸的早餐搭配。

?李女士還有兩年就退休了,按我家話說,李女士的青春剛剛開始啊。年年有今日,我還是想說我愛李女士,我愛媽三歲,我愛我的媽媽,祝所有母親節(jié)日快樂!

媽媽寄的鹵豬蹄最暖心
?@土土 浙江人
我最喜歡我媽媽的一道菜是,鹵豬蹄。這也是我媽會做的最復(fù)雜的一道菜,也是她最自信的一道。因為做了一次,發(fā)現(xiàn)我很喜歡吃,之后她就經(jīng)常做。

后來我到外地讀書、上班,她也會做很多,然后專門跑去熟食店,讓店員弄成真空包裝寄給我。放在冷凍層,想吃的時候就拿出來熱一下,非常溫暖。

媽媽的下飯菜,湖南農(nóng)家一碗香
@靜怡?湖南人
湖南菜很下飯,特別是這道農(nóng)家一碗香。

每家人的做法都不一樣,我媽媽有一葷一素兩個版本,素的是用荷包蛋搭配二荊條、香干和胡蔥,有了胡蔥,這道菜更加香氣十足和下飯,通常飯館做的都是加五花肉和二荊條,我姐姐喜歡吃肉,她在家時,媽媽就會加入五花肉?,F(xiàn)在我自己住,也常會做這道菜。

在美國的新疆人,最想媽媽的拉條子
@MoMo 新疆人
?
因為平時家里都是爸爸做飯的緣故,印象里只有我爸出差不在家的空隙,我媽才會給我露一小手,用各種有心思的素菜俘獲我。比如清新利落的青椒炒芹菜,比如把葫蘆瓜先分成三份,每一片都是小扇子的素炒葫蘆瓜,再比如醋香濃郁的醋溜土豆絲。有一道他倆配合的絕佳的菜,就是作為一個新疆家庭必備的“拉條子”。

我爸和面炒菜,我媽拉面煮面。有次我坐了兩天硬臥從上海回家,打我進門我媽就開始拉面,等我放下行李洗完手,就吃上了一口熱乎勁道的拉條子,疲憊瞬間退散。

我現(xiàn)在在紐約讀動畫,因為疫情的原因居家隔離中,暑假大概率也不能回家了。上周用庫存最足的胡蘿卜、皮芽子和牛肉做了一次我媽去年親自傳授的新疆手抓飯,配上從華人超市買來的榨菜絲,一口就回家了。

我媽做飯,基本屬于一門玄學(xué)
@大何?貴州人
雖然我覺得我媽做菜還挺好吃的,但說實話看到“最喜歡/最想念媽媽的哪道菜”這一題,我腦海中并沒有檢索出任何答案來……
因為這位具有羅曼蒂克屬性的女士在她的飲食事業(yè)中畢生都在追求“創(chuàng)新”,從不走尋常路經(jīng)常愛搞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企圖為大家的生活增添情趣。以至于水平忽上忽下時高時低發(fā)揮極不穩(wěn)定,基本也是屬于一門玄學(xué),得看天意得靠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我老媽的飯菜總能給我?guī)眢@喜,每頓飯開飯前都在猜測有種賭博的快感。

從上大學(xué)后就常年獨自在外了很少再吃到媽媽做的飯菜,如果說現(xiàn)在給我一個機會跟她點菜的話那我就點個大雜燴吧,這是一道沒有正式菜名的菜,至于雜燴要燴什么也照舊依著我媽的心情來,或許是冰箱里昨天沒吃完剩下的食材或許是早上出門閑逛新買的菜,簡單方便快捷沒有過多的調(diào)味但搭配豐富營養(yǎng)均衡還很下飯(吹上天

我家的“豬食”,土豆燉茄子
@小峰??東北人
小時候在東北,冬天食材特別有限,最常吃的就是白菜、土豆、茄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五十年代,有一道我們小時候的最愛——土豆燉茄子,在我家還有個特別好玩兒的名字“豬食”。“豬食”是從太奶奶開始就傳承下來的一道婆媳間的美食。與大眾眼中的土豆燉茄子不太一樣,我們家的這道菜,里面放入了兩個精髓:豬骨湯跟豬油渣。

村里辦喜事的時候都會殺豬,老媽去蹭個熱度,多少整點豬骨頭跟油渣肉回來,兩樣加在一起,估摸著也只有半斤不到的樣子。奶奶把油渣肉清洗一下,放入熱出煙的鍋里面,就聽見“呲啦~呲啦~”,隨著油渣肉的滑動,鍋底有了油亮亮的玩意兒。緊接著,奶奶把炸出來的油渣放到旁邊。鍋底留一點油,開始做骨頭湯。湯熬好后,裝一碗最上面的湯放在灶臺旁,把削好的土豆跟處理好的茄子,放入鍋中翻炒,期間還要用鏟子不停的搗碎,翻拌,同時還要分次往里面加骨頭湯,直到湯汁被完全吸收。然后放入油渣,再翻炒調(diào)味。關(guān)火拿鍋蓋悶一下,再次打開的時候,肉香四溢。要趁熱,把剩下的半碗湯汁,倒進鍋里,順時針攪拌一下。一份帶著濃濃肉香的土豆燉茄子就做好了。那個時候,有這一道菜,我們堂兄弟姐妹7個人,都能吃兩三碗飯。后來,奶奶老了,燒不動了。就變成老媽燒飯,同樣的手法,同樣的食材,唯一不同的是老媽會在里面放點青辣椒。同時還會把茄子皮一個個的給我們挑出來。本來有點塞牙的“豬食”,被老媽整得順口多了。因為這道菜幾乎看不到土豆跟茄子,全都和成了泥,所以我們總是喜歡親切地叫他“豬食”。

吃媽媽做的燜面時,我有兩個胃
@小羊 陜西人
雖然跟著美食臺學(xué)會了不少菜,但我媽依舊因為擔(dān)心我在外面吃不好,千里迢迢從老家跑來上海待了半個月,讓我過上了回家就能吃到飯的幸福日子。
我媽是個典型的家常菜選手,雖然我家的餐桌上沒有什么華麗硬菜,但她總能把尋常食材做得很好吃,其中,百吃不厭的非豆角燜面莫屬,我家直接省略燜字,就叫做豆角面。豆角面做法很簡單,像炒菜一樣炒豆角、五花肉,調(diào)味好加上水,再放上鮮面條燜就好了。

豆角面其實是我們北方家庭的必備節(jié)目,我媽、我姥、我奶每個人做豆角面都有自己的偏好。我奶奶喜歡用豆角和土豆一起燜,土豆燜到綿軟得接近爛掉,給面條增加了一點沙沙的口感,還會專門調(diào)制一個酸辣的醋蒜蘸水;我姥姥喜歡用寬寬的扁面條燜,還會放些五花肉,面條香又油潤。我的做法和我媽媽的類似,都用韭葉寬的面條。但又融合了些老人家的方式,有時候也會加些土豆(但我很少和肉一起燜)吃到一半還會弄點蘸水。

后來獨自在上海生活,有時候我也會做些豆角面,做法簡單、食材易得,有時候做一鍋可以連著吃兩三頓,慶幸樓下有鮮面條賣,一吃到豆角面,就找到家的感覺了。
對游子來說,媽媽的味道太寶貴
@后后
上次吃的媽媽做的飯,是春節(jié)假期結(jié)束時,準備復(fù)工去的早飯。經(jīng)典套餐“饃饃+涼菜+飲品”。媽媽還特意新蒸了8個饅頭讓我?guī)?,路上餓了能吃,就算復(fù)工被隔離也不會餓到。我是一名游子,常年在外吃飯,媽媽的味道對我而言太過寶貴,每次回家先整3碗臊子面,平常家里不是在整饅頭就是在烤核桃餅,要么酸菜截截、臊子麻食,這些味道令我朝思暮想。有次媽媽來工作的地方看我,給我留下一罐炒好的臊子,我買了面條和菜,加入臊子的時候,遠行的游子終于吃到了媽媽的味道。

最愛一碗媽媽煲的湯
@小林?廈門人
上一次吃到媽媽做的菜是五一回家的時候喝到媽媽煮的第一碗鴨湯。

最喜歡的也是這一口濃厚的鴨湯,鴨子也是媽媽在工作之后的時間去喂養(yǎng)的,所以對于不輕易表達情感的家庭來說,所有的愛意都在這碗湯里了。

@不二家姑娘
媽媽親手灌注的辣腸,最適合煮豆燜飯,油香油香的。還有媽媽的臭豆腐茼蒿,也是獨特的吃法,媽媽做的醬菜是天下之最,秒殺外面所有的,因為是獨一無二的!


@瀟湘箴兒
麻麻今年61歲,退休前是一名公務(wù)員,以前工作忙沒時間做飯,廚藝堪憂,退休后跟著美食臺等自學(xué)美食制作,極大的豐富了晚年生活,她的美食方針是——營養(yǎng)豐富,好吃好看??



還有不少粉絲投稿了奶奶和外婆的菜,她們的菜也是我們和媽媽們共同擁有的珍貴味道。

?外婆下廚,我都能吃下三大碗飯
@Siyupro 湖北人
我們這一輩六個兄弟姐妹全是外婆一手帶大,她做菜是家里最好吃的。年少的記憶里,只要外婆下廚,我都能吃下三大碗飯,吃到最后往往都是將菜湯拌飯一掃而光。外婆每次還要問一句,吃飽了嗎?外婆拿手菜很多,我最喜歡包坨。

包坨是用紅薯粉加芋艿揉成面團,包入各種餡料的一種主食。是我們老家逢年過節(jié)必吃的,象征團圓。雖然做起來復(fù)雜,又是揉面又是炒餡料,但因為我們喜歡吃,外婆平時也常做。

我不愛吃芋艿,外婆就只用紅薯粉揉面,特別Q彈。餡料用肉末拌小蔥,清爽純粹的滋味,每次想起都特別饞。我終于在去年,向外婆學(xué)會了包坨的做法,這將是跟隨我一生的技能。

桂花飄香時,就能吃到外婆的味道
@Charlie?江蘇人
每年桂花飄香的時候,就知道,外婆又要做糯米糖藕啦!

這是道極需耐心的菜式,從準備到烹飪都很耗時。小時候看外婆拿著筷子,慢慢將泡軟的糯米戳進藕孔,浸在紅糖水中小火燉煮3個小時,出鍋前撒上一把干桂花。

軟糯香甜的藕片配上滿口溢香的桂花,呀!是秋天的味道!
奶奶的魔力飯菜,是我瘋長的體重
@雪 甘肅人
我奶奶做的飯有多好吃呢?這么說吧,我們家孫子輩沒一個瘦的。
奶奶最擅長做肉菜,我對紅燒肉印象尤為深刻,因為那是使我一個暑假長胖二十斤的罪魁禍首。除此之外,還有燉排骨、鹵雞翅雞爪、炸帶魚、茄夾藕合,和過年必上桌的扣碗子(梅菜扣肉、籠籠肉、粉蒸排骨)。

在我的記憶中,只要奶奶家油鍋一起,抽油煙機一響,下一秒便香氣四溢。奶奶做的飯菜常常都帶有魔力,也許是因為愛的加持,吃起來格外香,身上的肉長起來也是絲毫不落后的。

想念外婆老家的山東大包子
@Neil?上海人

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外婆總是會做山東的包子給家里人吃,那種包子味道很特別,和外面吃的都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山東會有的這種味道,但是自從外婆生病到去世6、7年了吧,我再也沒有吃到過這種味道的包子,有時間我會回山東,找一下有外婆味道的包子!
??
你還記得上次吃媽媽做的菜是什么時候?你最喜歡、想念的是媽媽做的哪道菜?快在留言區(qū)里和我們一起回憶媽媽的味道吧!媽媽平時做菜辛苦了,除了吃媽媽的菜,也可以多看看美食臺,做給媽媽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