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Reading | d16 (1)倫理與利益之辨
簡記: 社工對案主時兩難困境,表現(xiàn)為案主的需求與社會普遍認可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1)何為“倫理”? 人是一種理想性何超越性的存在。人總是不滿足于現(xiàn)狀而希望將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因此,人與世界表現(xiàn)為一種否定性的統(tǒng)一關系。對“善”的尋求正是人之理想性存在的一種體現(xiàn)。 當人們開始思考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時,首先會訴諸于對“真”的渴望。何者為“真”表現(xiàn)為一種確定性的理解。人的全部生活以及對世界的全部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個堅固的基點上但這種真理性的尋求過程極易出現(xiàn)悖論:將追求真理變成遠離人自身的絕對存在,懸置于人之外,結果使人離真理越來越遠。為消解這種悖論,就必須訴諸對“善”的尋求。這就意味著,對“真”的尋求過程必然要以“善”的生活。這意味著,對真的尋求過程必然要以“善”的生活,即屬人的好生活為歸依。真理不是理性的絕對,而是服務于人自身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講,生活就具有了倫理維度。換言之,倫理作為一種規(guī)范價值,是對人之全部生活的一種限定,是將人的生命活動引向幸福的必然選擇。在哲學意義上,這種“善”的生活就是能“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的生活,而在社會學意義上,這種“善”的生活就是能使人在現(xiàn)代性的條件下獲得道德感和內(nèi)心秩序的生活,是使個人與他者和諧共在的生活樣態(tài)。 如果說,社會學是哲學對“善”之道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化,那么社會工作就是以踐行這種信念為目的的。社會工作幫助有困難的人,不僅僅是幫助其解決具體的利益問題,還要引導其成為一個真正的現(xiàn)代人,引導其生活無限接近幸福生活為目標。 (2)“矛盾的”利益 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平等是個耳熟能詳?shù)恼T人概念,但對平等的強調(diào)卻導致了一個意外的后果,即現(xiàn)代人極易遁入一種私人狀態(tài);任何人無權干擾我的生活,我亦不干涉他人的生活。于是,每個人的利益都具有了絕對的至上性,公共生活消失殆盡。這里的悖論就在于,“自我”之外都所有人自然就會成為我實現(xiàn)利益的必然障礙。當個體必須面對這些“他者”的時候,其利益的實現(xiàn)過程就會變得坎坷崎嶇。但在“平等”的名義下,每個人的利益訴求卻應當無條件得到滿足。 社工眼中那些困難的人,實質(zhì)就是上述那些急欲實現(xiàn)利益的人。對社會工作者而言,在助人中必須面對兩種關系:一是案主本身的利益與其自身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二是案主的利益訴求與“他者”之間的利益沖突關系。 對利益問題的探討固然重要,但利益問題總歸不是人的生活的第一維度。對于人來講倫理問題就是更重要的問題之一。倫理學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詢問生活的意義,它所關心的是什么樣行為方式,生活形式和社會制度最能夠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為幸福生活做論證,而社會工作則通過實踐努力將這種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 “應該……”規(guī)定導向的句式無法應對實際問題,這個句式蘊含著一個前提,即其表述來源滿足了某特定人群的利益。當社會工作者遇到困難時問“我該怎么辦?”實際上問的是“我的行動到底應該符合何者的利益?”,因此就成了只要有了解決方法,那就必然符合特定群體的利益,而這也往往是以損害相關人利益為前提的。 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的使命就在于增進現(xiàn)代人的福祉,但這絕不是解決了利益問題就能自動實現(xiàn)的。社會工作者如果止步于對利益問題的探求,那么其倫理承諾就無法實現(xiàn)。 簡評: 倫理是我們生活立足的錨點,是我們向內(nèi)心發(fā)問生活的意義的追尋,是棲居于利益至上的,是利益的目的。而社會工作者若只是顧及利益層面上關系,就無法更加深入的介入,發(fā)現(xiàn)并解決表象下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