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裂!奔馳、大眾、寶馬一口氣發(fā)布了11臺新車
在日內瓦車展,巴黎車展相繼因疫情停辦之后,歐洲大型展會終于在9月回歸線下模式。當地時間9月6日,首屆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也就是慕尼黑IAA車展)正式拉開帷幕。

在本屆車展上,每一位觀摩者都能感受到電氣化時代的加速到來,像奔馳、寶馬、大眾這些主場作戰(zhàn)的車企紛紛帶來了旗下最新的電動化產品。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品牌,例如在奔馳展臺隔壁的長城WEY就展出了摩卡PHEV。究竟這次IAA還有什么值得看呢?10分鐘帶你回顧一下:
傾巢而出的奔馳EQ家族?
百年前,汽車發(fā)明者奔馳定下了現(xiàn)代汽車的雛形以及驅動形式,百年后,這家“老字號”面對電動化的變革也展現(xiàn)出從容的姿態(tài)。在今年IAA車展,奔馳舉行了一場十分隆重的發(fā)布會,一口氣帶來了EQB、EQE、EQG、EQT、EQS、EQS SUV六款車型。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即將在華投產的兩款——EQB以及EQE。
EQB七座版
在今年4月份,奔馳EQB已經在國內亮相,新車將在北京奔馳順義工廠投產,有望年內上市。新車擁有66.5kWh電池組,在WLTP工況下續(xù)航里程達到419km。至于動力部分,EQB細分EQB 300、EQB 350兩個版本,其中前者最大馬力/扭矩:225Ps/390Nm,后者292Ps/521Nm。

新車整體尺寸和GLB相仿,軸距達到2829mm,并且提供了七座布局(2+3+2),此外尾廂容積達到1620L。


外觀設計上,EQB沿用了奔馳EQ家族先鋒豪華的設計理念,例如辨識度極高的“暗夜星翼”封閉式前格柵,車尾還用了貫穿式燈帶。內飾部分調整不大,依舊是簡約的儀表臺設計,標志性的飛機引擎造型出風口。當然這套雙聯(lián)屏就是奔馳最新的內飾元素了。

奔馳EQB擁有雙10.25英寸的高清雙聯(lián)屏,搭載了最新的MBUX智能人機交互系統(tǒng),支持AR-HUD增強現(xiàn)實抬頭顯示,并能實現(xiàn)導航系統(tǒng)與實景結合。硬件采用了英偉達Parker芯片,6核CPU、8GB DDR4 RAM,新車還具備L2級自動駕駛能力,擁有高速跟車、變道輔助、車道保持、主動制動、轉向輔助、智能泊車等功能。
EQE
和EQB相比,EQE的排面就更足了,EQE的定位介乎于EQS和EQC之間,與EQS極為相似的造型再加上同平臺打造但略小一號的身材,都讓EQE看起來就像EQS的縮小版。


即便如是,EQE還是一臺不折不扣的中大型車,尺寸方面,EQE長/寬/高分別為4946/1961/1512mm,軸距達到3120mm。新車與EQS一樣采用了奔馳EVA2純電平臺打造,搭載90kWh容量的NCM811電池,WLTP工況下續(xù)航達到545~660km。
至于動力部分,目前EQE也分兩個版本,其中EQE 350后置電機,最大功率達到215kW,另外一款高性能版型號未定,但據聞雙電機能迸發(fā)500kW的最大功率。
外觀上其實沒什么好說的,大家看圖就好,配置才是EQE的重點。首先底盤,前四連桿后多連桿結構,還支持選配自適應阻尼懸掛或者空氣懸掛,另外最硬核的是還可以選配后輪轉向功能,分別有4.5度、10度可以選,底盤黑科技MAX。

然后在自動駕駛方面,EQE擁有1個中長距毫米波雷達、4個短距角毫米波雷達、4個環(huán)視攝像頭、2個駕駛輔助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依舊缺席,因此整臺車暫時能達到L2級輔助駕駛能力,能實現(xiàn)的具體功能和EQB幾乎一樣。
最后是智能座艙的配置,EQE和EQS近乎一樣,三聯(lián)屏,MBUX系統(tǒng),8核CPU,每塊屏幕配8GB RAM。

最后EQG、EQT、EQS SUV我簡單說一下,畢竟它們還是概念車。
EQG是純電G級,外觀和燃油版G級相似度極高(這是我見過最沒誠意的概念車),據聞量產版軸距不低于2900mm,車身結構還是非承載式。后面原來裝備胎的小書包現(xiàn)在裝便攜式充電器。還會有560、580兩個版本,最大馬力528Ps以及623Ps,續(xù)航超過500km(WLTP),另外新車還配備3把鎖。

EQT是一款家用MPV,是奔馳與雷諾、日產、三菱共同開發(fā)的產品。EQT整車長寬高分比為4945/1863/1826mm,采用七座布局。量產版會搭載了一套101Ps的前置電機,配合45kWh電池組,WLTP工況下續(xù)航265km。量產版預計年內亮相,2022年率先在海外上市。

EQS SUV分普通版和邁巴赫兩個版本,除了動力之外的其他配置現(xiàn)在尚未曝光。動力部分為前后雙電機組成的四驅系統(tǒng),綜合最大功率/扭矩達到385kW/828Nm。普通版2022年投產,邁巴赫版2023年投產。不過別說我酸,EQS SUV的樣子真不好看。

電哥點評:在今年7月,奔馳宣布企業(yè)戰(zhàn)略從“電動為先”向“全面電動”轉型,目標在2022年內為所以細分市場提供純電車型,到2025年,純電動和插電混動車型銷量占比達到50%。每一款車型都會配備純電版本,2030年實現(xiàn)全面的電動化,屆時奔馳將只生產電動車。
而這些車型也會全部基于奔馳的純電架構打造,包括MMA(緊湊型)、MB.EA(中大型)、AMG.EA(性能車)以及VAN.EA(商務車/MPV)。此外,奔馳在電池技術、充電網絡搭建上也將發(fā)力,并且會成立一家動力電池回收工廠。
全產業(yè)鏈的布局可以看出奔馳電動化轉型的決心,像蔚來、特斯拉這些定位中高端的純電品牌壓力越來越大了。
大眾:概念車比量產車更有看頭
除了奔馳,大眾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也帶來了ID.家族的新車規(guī)劃,現(xiàn)場展示了包括ID.5 GTX、ID.4 GTX、ID.LIFE概念車、ID.BUZZ概念車等多款車型。
ID.5 GTX
ID.5 GTX定位轎跑SUV,可以看作是ID.4的溜背版。新車同樣基于MEB平臺打造,動力方面和ID.4保持一致,提供單電機后驅和雙電機四驅版車型,其中單電機后驅版最大功率/扭矩:150kW/309Nm,而雙電機四驅版最大功率為220kW。


續(xù)航方面,預計ID.5 GTX會配備77kWh電池,最大續(xù)航里程497km,而后驅版最大續(xù)航則為540km。
從外觀看,新車有著更加激進的車頂流線型設計以及車尾,下杠還有全新造型的擾流板以及擴散器,有利于減少空氣阻力提高續(xù)航。目前這款車的內飾還沒公布,但盲猜和ID.4一摸一樣。這款車預計在今年年底發(fā)布。

ID.4 GTX
同樣是GTX結尾,但ID.4 GTX就是ID.4的高性能版本,新車在外觀上增加了一套運動套件,動力部分雖然與ID.4一樣都為雙電機四驅布局,不過其綜合最大功率提升至220kW(299Ps),0-100km/h加速僅需6.2s(相較于ID.4快了2.3s)。

據了解,GTX當中的GT代表高性能,這也是繼GTI、GTE之后大眾的第三個高性能系列,只不過GTX只會出現(xiàn)在電動車里面,未來還會有ID.3 GTX。

外觀真沒什么好說,基本就是一個ID.4+外觀小套件,不過輪轂換成了21英寸,看起來大氣得多,當然換胎也更貴了。內飾布局和ID.4i一樣,只不過座椅升級成桶椅,并且配有GTX專屬的刺繡。

新車配備77kWh電池,在WLTP工況下能實現(xiàn)480km的純電續(xù)航,還支持最高125kW的快充,30分鐘可換300km續(xù)航。據聞這款車會率先在歐洲上市,隨后登陸美國等市場。
ID.LIFE概念車
量產版的ID.車我已經看得有點審美疲勞了,還好大眾在本屆車展帶來了ID.LIFE概念車。從大眾ID.3到ID.6,ID.系列車型在外觀上幾乎都采用較為圓潤的設計風格,但在這輛ID.LIFE概念車上卻不一樣,整車采用大量筆直的線條和方正的設計,營造出硬朗的感覺。


尺寸方面,新車長/寬/高分別為4091/1845/1599mm,軸距2650mm。量產版基于MEB平臺搭載,但和現(xiàn)款ID.采用后驅不同的是,ID.LIFE使用了前置前驅布局,這也是MEB平臺下首款前驅車。


動力上,新車電機可以爆發(fā)出234Ps馬力,6.9s即可破百,這樣的加速能力比國產第八代高爾夫GTI(7.1s)還快。當然對于這么一臺Q萌的電車來說,動力只是加分項,續(xù)航才是核心。據悉量產版會搭載57kWh電池,WLTP工況下續(xù)航里程達到400km,還支持快充,10分鐘充電就能換來163km續(xù)航。
值得一提的是ID.LIFE的新車售價約2萬歐元,折合人民幣15萬左右,將于2025年推出市場,你真的會花15萬買這臺車嗎?

電哥點評:大眾在車展上透露了一些電動車計劃,除了剛剛提及到的4款車之外,在2023年還會推出一款四門轎跑。與此同時大眾還表示到2030年,歐洲市場中至少70%的全新大眾車型都會是純電動車,而歐洲市場上的最后一款搭載內燃機的汽車,預計在2033至2035年間推出。
再到重點的中國以及北美市場,大眾的目標是2030年純電動車型的銷量比例至少達到50%。在傳統(tǒng)車企當中,大眾算是電動化轉型最積極的那一位。
有史以來最大的smart
smart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應對歐洲狹窄的街道,所以車身相當小巧,這也讓smart多了一份玩樂屬性。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他們帶來了smart精靈#1概念車,這款新車是奔馳和吉利聯(lián)姻的首款純電動緊湊型SUV,尺寸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先說說三圍,smart精靈#1長/寬/高分別為4290/1910/1698mm,比smart forfour都要大,這也讓車內空間更寬敞,放下四張正兒八經的座椅都沒問題。
新車外觀設計來源于奔馳,但技術則來自于吉利,量產版車型或基于吉利浩瀚SEA架構打造,這個架構兼容性相當強,能覆蓋轎車、SUV、MPV甚至皮卡等多種車型,極氪001也是該架構下的產物。目前這款車只透露了續(xù)航數據,預計超過500km。
在設計上的亮點給大家列舉一下,不再大費周章介紹:
1.新車基于smart品牌“感性、靈銳”設計哲學,特點就是簡潔,因此它身上沒有一絲多余的線條,相當克制。雙拼色車身,下方還有粗獷的小包圍套件,預計量產車支持定制。
2.Y字形LED大燈(尾燈同款),下方封閉式的“大嘴”其實是個燈組,可以與車載音樂進行聯(lián)動,呈現(xiàn)出“燈語”效果,可玩性較高,不過量產版估計沒這種設計了。

3.對開式無框車門,無B柱設計氣場十足,不過考慮到安全性,前者可以有,后者量產之后十有八九會取消。

4.內飾部分,為了與之前smart“簡陋”的設計說再見,概念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把大量按鍵移走,大部分功能都被集成在中控車機之內;另外還有游走貫穿車內各處的LED氛圍燈,用以烘托“輕奢風”的主題風格。

電哥點評:為了革新品牌形象,未來的smart將向電動化、智能化全面轉型,還會啟用全新品牌視覺體系,盡管精靈#1目前仍處于概念車階段,但量產計劃也早已被提上議程,未來該款新車的產地將落戶西安,到了明年就能與中國消費者見面,屆時電動車市場又會多了一個有趣又充滿個性的新選擇。
寶馬:純電、氫能源兩手抓
有奔馳大眾,怎么少得了寶馬呢?本屆車展寶馬帶來了兩款重磅新車——i4、氫能源iX5 Hydrogen。
i4
新車定位中型轎車,在動力上搭載了寶馬第五代BMW eDrive電力驅動技術,采用雙電機四驅布局,綜合最大馬力達到530Ps,百公里加速4s內,已經超越了同門師兄M4。

至于續(xù)航方面,新車搭載80kWh NCM811電池,WLTP工況下續(xù)航里程600km,支持200kW快充,6分鐘充電即可換來100km續(xù)航。

再看看外觀,寶馬i4汲取了i Vision Dynamics概念車的設計精髓,“雙腎”中網延續(xù)寶馬家族式設計,另外還有經典的天使眼。當然這臺車的亮點肯定就是車尾了,為了進一步強化運動屬性,i4的車尾略微上揚以營造出運動范兒,尾燈造型與寶馬4系/8系相似,搭配L形LED燈帶,營造出極其科幻的視覺效果。


內飾沿用了此前亮相的最新家族式設計,因為搭載了iDrive 8系統(tǒng),所以采用了12.3英寸+14.9英寸的連體屏幕,不過難得可貴的是在支持觸屏的同時還保留了物理旋鈕。

據了解新車預計在2022年第一季度登陸北美市場,也會引入國內銷售,競爭對手鎖定特斯拉Model 3。
iX5 Hydrogen
與展會上近乎清一色的電動車相比,寶馬iX5 Hydrogen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它是一款氫燃料電池車,可以通過加氫發(fā)電,再驅動車輪。新車藏有儲氫罐,可容納6kg氫氣,加氫過程也僅需3~4分鐘。

從外觀可以看出iX5 Hydrogen基本保留了燃油版X5的設計思路,只不過后杠設計較為激進,更接近X5 M,當然在一些細節(jié)部分還是能明顯看出區(qū)別,內飾同理。



在動力系統(tǒng)方面,寶馬并未公布過多有關iX5 Hydrogen的系統(tǒng)構造。但從其氫燃料反應堆最大125kW、電機系統(tǒng)最大275kW的功率來看,這款車的動力結構和之前公布的i Hydrogen NEXT一致,氫反應堆放置在發(fā)動機艙位置,車尾則為電池組,而高壓儲氫罐則成T字型排布在底盤中央。


電哥點評:從i4以及iX5 Hydrogen可以看出。寶馬實現(xiàn)碳中和有著兩種思路,在純電前景尚未明朗之前(電池污染問題),車企選擇并行研發(fā)確實是明智之舉。另外歐洲近年來公布的氫能源戰(zhàn)略,也推動了能源企業(yè)、汽車企業(yè)以及相關零部件供應商的布局,可以說,從上至下,歐洲的氫能產業(yè)發(fā)展勢頭相當迅猛。
歐洲新能源市場大爆發(fā),中國車企搶先“掘金”
數據顯示,去年歐洲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36.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37%,已超越中國市場的124.6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新能源車銷量占歐洲車市場份額的11%,其中純電6.2%,插混4.8%。
銷量的提升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多國政府出臺的減排目標及購車補貼等政策,自2020年起,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的新車中,95%的車輛必須達到平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95克,今年更是要求100%的新車達到這一標準,要是不達標,每臺車每克罰款95歐元。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壓力下,不僅車企在快速轉型,產業(yè)鏈上的供應商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在本屆慕尼黑車展,包括采埃孚、麥格納、博世都發(fā)布了模塊化電驅組件,例如麥格納的一套eDrive電驅技術,就能增加145km續(xù)航,速馬力一樣的存在。

歐洲新能源市場的繁榮,也吸引了很多自主品牌前往“掘金”。
近年來,包括愛馳、名爵、威馬、小鵬都相繼“出?!?,蔚來還宣布將在挪威自建一套完整的運營體系,包括牛屋、換電站等等。自主品牌汽車出口量也因此走高。乘聯(lián)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歐洲新能源車出口量達到了11.4萬輛。面對我們的進攻,此次慕尼黑車展更像是歐洲車企在集中宣示主場。
燃油車時代,歐洲車企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新能源時代是不是應該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