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與偶動漫

作品:《東離劍游記》作者:@云玖弋
前言
《東離劍游記》是由虛淵玄和臺灣霹靂多媒體合作的一部動畫。當年虛淵玄在漫展見到布袋戲戲偶就萌生了引進日本的念頭。幾年之后,終于得償所愿。
《東離劍游記》的劇本由虛淵玄操刀,很日式的冒險故事。戲偶、布景都由霹靂多媒體制作,一方是知名編劇、一方是布袋戲領頭人,強強聯(lián)手下,該劇似乎并沒有表現(xiàn)得那樣搶眼,本文會以此為切入點,從布袋戲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布袋戲的歷史軌跡。
這是我第三次撰寫關于布袋戲的文章,第一稿被某公號編輯槍斃了,理由很簡單:太學術了,不夠新媒體。(去它的新媒體?_?)第二稿,我寫了一半……現(xiàn)在直接跳到了第三版……由于布袋戲資料并不豐富,難免會有一些疏漏,請讀者包涵。
劇情介紹
《東離劍游記》背景是魔界與人界大戰(zhàn)后,人類鍛造出諸多足以發(fā)揮無匹力量的兵器——“神誨魔械”成為各方爭奪的目標。
第一季中,守護神誨魔械中最強兵器“天刑劍“的護印師丹家被滅,幸存的丹翡為了奪回天刑劍,通過凜雪鴉(掠風竊塵,怪盜)的牽線,聚集了一群伙伴,向著七罪塔進發(fā)。殤不患、凜雪鴉在此季中相遇成為”伙伴“。當他們奪回天刑劍時,卻發(fā)現(xiàn)魔神被召喚降世……
第二季,揭曉了殤不患為何離開故鄉(xiāng)西幽來到東離——他身上帶著魔劍目錄,希望能找到一個安全之所存放。然而西幽的黑暗勢力”禍世螟蝗“派出刺客一路追殺奪取目錄。同時,西幽朝廷亦派人追蹤他。惟恐天下不亂的凜雪鴉替殤不患與西幽朝廷周旋,但沒人知道凜雪鴉的目的。
魔劍”七殺天凌“從魔劍目錄中被解放,它蠱惑人心喜愛鮮血,自以為控制了婁震戒(莫得感情的問題人物),讓他大開殺戒。實則婁震戒未被蠱惑,行動皆出自本心。最終戰(zhàn),七殺天凌在被殤不患回收進魔劍目錄的那刻,婁震戒用一條胳膊替換了它,七殺天凌深為所感,自愿與他墜下懸崖。由于奪取目錄失敗,禍世螟蝗決定再派人去東離,此時刑亥(第一季的魔族伙伴,最后卻召喚魔神降世,被凜雪鴉封印)表示愿意幫助禍世螟蝗,向凜雪鴉復仇。
驚艷了日本劇作家
據(jù)聞,虛淵玄在某次漫展上看到布袋戲的第一眼,就想著要一定要讓它出現(xiàn)在日本的熒幕上。能讓一位大咖”一見鐘情“的原因,在我看來非常簡單:演員怎么看都是個大型的球形關節(jié)人偶,比如SD娃娃。
BJD娃娃是精巧,但用來拍動畫,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費時費力地擺動作,無法直接人手控制。而木制的布袋戲偶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限制,能轉能彎能摔能打,簡直是完美的演職人員。所以虛淵玄見到它時,立刻察覺這是一個契機,并尋求合作。

? ??

對于霹靂多媒體而言,虛淵玄的橄欖枝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一來意味著布袋戲的轉型(偶動漫)是成功的,二來這樣的成功讓布袋戲能夠進入日本市場。
成品效果
《東離劍游記》是強強聯(lián)手的結果,但這個結果總令人覺得差那么口氣。究竟差在哪里,可能劇情是硬傷,配音是輕傷。

劇情上就是一部結構簡單的冒險劇,陰謀不夠、智斗不夠,與一貫的長篇布袋戲劇相差較大——勇者斗惡龍不夠燒腦,不夠過癮。
配音是輕傷,這個傷其身本來可以更輕一點……在第一集中,反派大Boss出場時,一段閩南語的人物詩號隨之而來,轉眼大Boss又是一口流利的日語。強烈的違和感直接把期望值從80%砍到了70%,太不習慣了。再一路聽日語看戲偶動作,仍然有種脫戲感,看到第二季的時候,終于擺脫了這種不適應。所以這是個輕傷。
如果把《東離劍游記》看做布袋戲,那會令人失望,但如果看做一個用戲偶來演繹的動畫的話,還算可以接受,或者可以視為一場手辦演出。
布袋戲的淵源
布袋戲屬于木偶戲家族,和提線木偶是兄弟。比起提線木偶的直觀來,布袋戲則要含蓄許多——你看不見木偶為什么會動,因為它的機關都藏在了作為身軀的衣服下。這些衣服最早就是一個兜起來的布,布袋戲也因此得名。

對于舊戲的歷史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在福建泉州一帶頗為流行,算是當時熱門的地方戲曲。走江湖的布袋戲,不是大戲團,自然就是一人一擔到處跑。隨地把擔子一放,支起一塊幕布,掏出小人偶,兩只手一套,人往幕布后一躲,就可以開戲了。幕前的人偶動作,幕后的人說唱,引得孩童圍看,村里老人駐足。
慢慢地一人一擔的模式發(fā)展成了戲團,專人負責操縱木偶,專人負責說唱,專人負責配樂,慢慢也就登上戲臺演出了。與此同時催生出另一條產業(yè):專人做戲偶。
有了戲團,那“演員”也要有相當?shù)牡燃壱?guī)范,旦生老末凈的設置完全承接傳統(tǒng)戲曲角色的設置,劇本也不再是散亂的傳說,章回小說成了戲本。
那是布袋戲的誕生,之后的布袋戲困苦于戰(zhàn)亂,顛沛流離,從福建去到臺灣。遵循著戲團模式的布袋戲到了臺灣,依舊游走在村落間,出現(xiàn)在廟會婚慶——在跑江湖的奔波中謀生存。
其后,布袋戲歷經了露天演出(外臺戲)、劇場演出(內臺戲)、電視劇、錄像帶,最后又回歸到電視劇集,幾經波折險象環(huán)生(歷史政治因素),差點斷送布袋戲的性命。隨著它在電視劇集上日漸穩(wěn)固,才勉強延續(xù)。其中的轉變是從臺灣云林黃家開始。這是一個臺灣布袋戲世家。
一百年前,創(chuàng)始人黃海岱執(zhí)掌臺灣最大的劇團五洲園。他毫不猶豫地扔掉了尋常的歷史章回小說,換上了劍俠小說作劇本。雖然他也曾擔憂過觀眾是否能接受,可《隋唐演義》、《封神演義》早已審美疲勞,舞臺需要新鮮血液?!度齻b五義》、《小五義》一入戲臺,立刻獲得好評。身懷絕技的江湖好漢,行俠仗義懲惡揚善,成就新風格:劍俠布袋戲。
第二代掌門人黃俊雄,做了兩件大事,直接把布袋戲拉進了另一條發(fā)展軌跡。
其一,他在劍俠布袋戲中加入了更多天馬行空的元素,比如利用道具機關變景創(chuàng)造奇觀,又如一個角色多個分身,讓人大開眼界,還可以這么安排角色?!劇情在這些新添內容的映襯下更撲朔迷離。融合奇幻武俠元素的金光布袋戲誕生。
其二,他把布袋戲從戲臺搬到熒幕上。1970年《云州大俠史艷文》的播出轟動一時,一口氣連演583集。至此,黃俊雄一手奠定了黃氏布袋戲的霸主地位,其他入駐電視的劇團無一能撼動。
第三代黃強華、黃文擇兄弟,叛出金光布袋戲,創(chuàng)立霹靂布袋戲。老父親對兒子們放棄金光劇本頗為不滿,但不能否認兄弟兩人確實將布袋戲推向更大的舞臺。兄弟倆雖跳出金光劇本,卻不脫離文化根本,從而塑造出一群為人熟知的經典角色,諸如:清香白蓮素還真、刀狂劍癡葉小釵、百世經綸一頁書。
2005年,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游戲設計,以“偶動漫”作為布袋戲的新航標。這即是對市場敏銳的直覺,也是布袋戲走入國際市場的嘗試。
同為黃氏第三代的黃立綱,傳承了金光戲,推出新金光布袋戲。在沿用父親劇本設定的基礎上,將內容聚焦于史家人第二代子弟的俠義故事,拓寬了金光戲。
基本上,現(xiàn)在被大家熟知的布袋戲都是通過電視劇集知道的。
布袋戲魅力元素
布袋戲的魅力元素有三點:一是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劇本,二是方言口白的韻味,三是戲偶造型的視覺享受。
從霹靂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的劇本看,無論是仙俠、奇幻,都沒有脫離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霹靂劇的釋儒道,金光劇的諸子百家,皆是劇情背景的藍圖。無論怎么加工演繹劇情,這些內容的本義是不會被篡改的,甚至會加以詮釋。這種傳統(tǒng)的來源,得益于“排戲先生“。
當布袋戲轉入劇場做內臺戲時,為上座率愁苦不得不常推新戲,此后衍生出了“排戲先生”這個職業(yè),算是布袋戲的專門編劇。這些編劇精于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俠義,他們對典故信手拈來,善于處理一波三折、一嘆往復的劇情。在新老編劇交替時,這些要求同時被傳承。另外編劇懂得如何在關鍵時刻來一手”且聽下回“的套路,所以現(xiàn)在的新戲也延續(xù)了關鍵時刻就卡劇情的”壞習慣“。劇本的另一個看點就是智斗,正義邪惡相互套路,看誰的布局更勝一籌。觀看的同時不斷猜測,如同破案,這就是看智斗戲的精彩之處。
方言口白的韻味,很難用言語表達。但最直觀的感受是人物登場時的詩號,口白師念得抑揚頓挫,聽得令人如癡如醉。這也得益于閩南語這一支古老的方言基因——古越語、河洛語。
布袋戲的口白即人物對話,遵循舊例,由男性一人分飾多角——即一個人(口白師)來演繹的。戲精附體的口白師,全憑嗓音控場:女子嬌啼、老人滄桑、少年天真、男子粗狂,張口即出,毫無負擔;壓抑的啜泣、高昂的咆哮、凌然的責問、猥瑣的獻媚,切換自如,統(tǒng)統(tǒng)不在話下;情緒節(jié)奏拿捏得當,一份不多一份不少。文戲就在口白師的掌控下步步推進。所以有時候看布袋戲,是去感受這種張力的變化,就如同看戲骨飆戲一樣令人振奮。
談到戲偶就不得不說到它的演變。其實無論新布袋戲是不是走偶動漫的路子,劇集里的人物形象變化都早于這個口號的提出。如果現(xiàn)在國內還能看到霹靂布袋戲早期老劇的話(錄像帶版、電視劇版),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戲偶曾有一次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戲偶與九十年代的戲偶就已經有了這些區(qū)別——最早一掌就能操控的戲偶慢慢向真人的形態(tài)過渡。

?

?

而九十年代的戲偶一路向著逼真的方向走,加上后續(xù)BJD技術的融入,現(xiàn)在的戲偶已經完全走美型二次元風格。這也是為什么虛淵玄一眼相中布袋戲的原因。
然而光有戲偶還不行,戲偶的形不止是外形,更具神形,否則只是沒有靈魂的死物。為戲偶注入生氣的是操偶師。戲偶特有的動作擺幅停頓,如同戲曲一樣,擺手頓足、甩袖轉身有著固定的表達意義,成為布袋戲的一種范式。此外,女性搖曳生姿的步態(tài),梟雄霸氣威懾的登場,高手的巔峰對決,炫目高超的武戲,都在操偶師的寸指之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劇本,方言口白的文戲,新偶的精彩武戲,組成了現(xiàn)在看到的布袋戲。
偶動漫的前景
從上文兩大部分的信息可以看出,布袋戲在面臨生存窘境時,往往從某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一些布袋戲固有的模式,但又保留其核心特色。大致改新的方式多集中在劇本內容、表演場地。當這些方面已然成熟,完全契合當代的審美眼光后,創(chuàng)新就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到布袋戲的核心——戲偶,所以才漸漸有了偶動漫的概念。
霹靂多媒體用偶動漫的概念,不斷繼續(xù)打造霹靂布袋戲。而以《東離劍游記》作為出海的試探,并不算是一個成功案例——將之視為布袋戲會失望,主要敗在劇情和配音上。如果沒有看過布袋戲的人興許不覺得,但是如果閱讀了上兩段對布袋戲魅力的簡單解讀,就會明白它究竟缺了什么。布袋戲兩大靈魂都缺失了,自然就失了布袋戲的主要特色,僅僅留下一個顏值而已。說難聽點、過分點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那么是不是布袋戲不能走向世界呢?如果視為傳統(tǒng)戲劇,那么它確實扎根在中國的語境環(huán)境下會有更好的共鳴。如果不作為傳統(tǒng)戲劇,僅僅作為工具來看,那么戲偶就是一種新的表演方式,確實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名副其實的偶動漫。
問題在于美型的、似真人的動漫演員真就沒了?并不見得。3D動畫不就是很好的替代品嗎?《哪吒》、《姜子牙》都是典型的范例。電腦3D完全能做出的東西,為什么還要用木偶來做?僅僅滿足偶動漫的口號?似乎完全沒必要。這么看,戲偶一旦脫離布袋戲,作為純粹偶動漫就一定需要強力的劇本支撐才能長久,一如我們小時候看的木偶劇。
如果再假設完全用3D人物來表現(xiàn)布袋戲劇情,用閩南語口白來展現(xiàn)人物對白,也不會有任何不妥,但這還算不算布袋戲?直覺上不算,沒有戲偶。
《江湖救援團》是另一部新的布袋戲番,劇本內容圍繞江湖朝堂恩怨,武戲動作流暢,可它用的是國語配音,那算不算布袋戲呢?直覺上,仍然歸于布袋戲范圍。似乎也可以說明配音的重要程度遠低于其他兩項。

這樣一想,不得不列出上表,理出一個清晰的概念:布袋戲的重中之重是戲偶,偶動漫是布袋戲的一個分化。能讓布袋戲叫好叫座,要依靠劇本支撐;要讓更多人迷上布袋戲,口白演技、操偶技術都是關鍵。如果僅僅是戲偶,就有些難了,《東離劍游記》就是個例子。
最后,布袋戲或者偶動漫的前景其實都不太好。僅僅偶動漫就需要面對3D動畫這個勁敵。而布袋戲則要面臨內部行業(yè)的問題:布袋戲青黃不接是事實,操偶師大都步入中老年,會閩南語的年輕人同樣不多;一個戲偶的制作費時費錢??梢哉f布袋戲在工業(yè)量產上有一定的劣勢。
……幸好布袋戲劇集夠長,因疫情不當言論被大陸封殺的霹靂布袋戲至少有2500集,一集90分鐘到100分鐘不等,一天看一集也要看個幾年了……所以至少現(xiàn)在還有得看。
參考資料
【1】臺灣多樣性知識網焦點特展 - 掌中弄巧 布袋戲古今漫談

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落地的機會
去吧大師球是以各類影視作品為素材進行活動的社群,社群主要活動為開腦洞形式,為個人知識落地進行服務。我們的建立初衷是完美銜接知識落地前的落差,用開腦洞的方式,從影視作品入手,鏈接現(xiàn)有的我們學過的知識點。
想了解以前的活動內容or想加入我們:

我們的相關賬號:???
?● b? ? 站:-去吧大師球-,不定期放出高排名腦洞文章的可視化視頻及訓練場精剪視頻??
?● 豆? ?瓣:去吧大師球,定期放出優(yōu)秀腦洞文章,及需要投票的成員腦洞文章??
?● 微? ?博:去吧大師球官方微博,定期推送各類通知? ?
?● 公眾號:這里是去吧大師球,每三個月會放出成員的腦洞文章,他們的排名由你來決定!每周末放出優(yōu)秀腦洞文稿和可視化視頻
排版&編輯/ 楽ちゃん
(本文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原始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