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理由,來繞開一輛電動的寶馬3系?
?前不久我們聊過一個話題,就是傳統(tǒng)品牌在電動車領域發(fā)起力來是什么樣。關于寶馬這一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傳統(tǒng)豪華品牌,在那篇文章里只是輕輕地聊到了iX3在特斯拉Model Y的攻勢下不得不官降7萬,但這只不過是寶馬當前在電動車領域的境況。

其實寶馬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對電動車產(chǎn)品的積極性,那已經(jīng)是差不多十年前了,寶馬發(fā)布了i3、i8。雖然在2022年的今天,這兩款車都已經(jīng)停產(chǎn)了,但它們看起來卻依然精神奕奕,完全不像是十年前的“老車”。其中i3是幾個月前才正式停產(chǎn)的,寶馬專門制造了一批18輛的特別版來作為紀念。

雖然已經(jīng)停產(chǎn),但在寶馬德國官網(wǎng)上,這款i3的頁面仍然存在,不過也不知道還能存在多久了。

而如果你打開寶馬中國官網(wǎng),你會看到這樣的一個i3,一個一言難盡的i3。

“電動3系”是也?
很顯然,你如果不仔細留意,這輛新i3就是一輛3系,只是它提前用上了中期改款之后的3系的外觀,其實主要就是頭燈跟改款前區(qū)別比較大。當然了,內飾也相應地用上了中期改款后的3系才有的曲面連屏,還有“消失的雞腿”。至于好看不好看,那又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了,不過ID8交互系統(tǒng)確實不太妙。

▲為了區(qū)分開新老兩款截然不同的i3,本文會將這輛跟3系很接近的i3稱作“新i3”
不過你仔細留意一下,這輛新i3有些細節(jié)還是跟3系不一樣的,跟iX3是一樣的道理,比如封閉式的中網(wǎng)、一些藍色外圈的車標,以及很丑的輪圈等。是的,你真是不知道寶馬為什么要給他們的電動車都配上這么丑的輪圈,盡管大家在網(wǎng)上看到比較多的這款大尺寸的是需要選裝的,但即便是標配的款式,也還是很丑。


▲標配款
但i3跟iX3最大的不同在于,i3是個轎車,在“電動化”的過程中,它不可避免地把車底加厚了,就像馬自達CX-30 EV一樣,不過幅度顯然比CX-30 EV隱蔽得多。只是你仔細看還是能看得出來的,即便寶馬把最底部那一圈涂成了黑色,就像用遮羞布一樣想要把它隱藏起來,也還是能得看出來。好在新i3是基于長軸版3系做的,如果是標軸還把底盤墊高了,那估計會像個包子。

具體到數(shù)據(jù)上,新i3比3系長軸版高了27mm,比起CX-30 EV那110mm的落差確實小多了,但問題來了,就在我探店的過程中,店員竟然會試圖忽悠你說新i3的車廂豎向高度比普通3系要更高。
還好我早有準備。


我在車展上就同場對比了3系和新i3的空間細節(jié),上圖是3系Li,下圖是新i3。很顯然,兩款車在門檻與后排地板之間的落差高度是不一樣的,新i3的地板會高一點,車廂的豎向高度比3系會小一點,盡管落座后排之后,頭部空間確實相差不大。用起來是沒什么大問題的,但店員要這樣忽悠我們,那可不行。

對了,i3盡管是個不需要傳動軸的電動車,并且地板也跟3系不一樣,但卻“保留”了中間的鼓包。什么?你說鼓包除了容納傳動軸還有加強車身剛性的作用?難道電池給車身剛性帶來的幫助還不夠嗎?好一個剛性冗余。
但又不太3系
這么一來,新i3幾乎甩不掉“電動3系”這個別稱了,甚至很有可能會被賦上“油改電”的臭名。但新i3開起來,跟3系又有點不一樣。

最不同的是轉向,其實這一代3系的轉向就已經(jīng)讓人挺不滿意的了,人車溝通感不強,手感有點木訥,新i3卻不是這樣,回饋力度輕了些,指向性比3系還要模糊,跟指哪打哪可以說是離得更遠了。反正3系和新i3的轉向系統(tǒng),是兩種不同的不好。

底盤也不一樣,從硬件上就不一樣,因為新i3的后懸跟5系Le一樣采用了空氣懸架,說是能夠根據(jù)駕駛模式以及負載的不同自適應調整軟硬度。
就我試駕下來,新i3的空氣后懸跟前懸架調得還挺一致的,偏硬朗,支撐性足夠,但在遇到較為尖銳的路面凸起時,濾振并不算很干凈利落,不如我的Giulia。
需要指出的是,我試駕的新i3是搭載了標配18寸輪圈的車輛。

而關于電門調校,新i3跟寶馬的油車一樣,電門踏板本身的阻力是比較大的,會讓你開起來有一種很沉穩(wěn)的感覺,但當你適應了這種設定之后,還是會覺得新i3開起來很得心應手,畢竟是電動車,動力輸出不自如就怪了。

只是目前新i3僅提供eDrive35這么一款動力規(guī)格,雖然尾標來到了35,但它的官方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6.2秒,跟330i差不多,這尾標玩法是越來越令人無語。而且,6.2秒的電動車……6.2秒并且賣35萬的電動車,雖然肯定夠用,但有點說不過去。

根據(jù)相關消息,寶馬大概會在不遠的未來推出eDrive40的i3,最大功率從210kW提升到了250kW,但還是單電機。參考i4 eDrive40的數(shù)據(jù),百公里加速會在5.7秒左右,這……也還是不算快呀。

確實,我們好像被新勢力動輒3秒、4秒的加速慣壞了,如果你想買到一輛3秒級的寶馬電動車,那就是i4 M50那種級別了,而i4 M50甚至有著挑戰(zhàn)M4的“以下犯上”的能力,所以他們在主流級別的電動車上有所保留,似乎是帶著苦衷的。
那么造這樣的i3又有什么苦衷?
不僅作為傳統(tǒng)豪華品牌,也作為所有傳統(tǒng)汽車品牌中,數(shù)一數(shù)二般地最早涉獵電動車領域的寶馬,現(xiàn)在帶來這樣的電動車,這樣的i3,尤其是對于早年間有幸試駕過老i3,并且深深地喜歡著老i3的我來說,實在是太難接受了。恰好,我那天去探店,店門口就停著一輛老i3,冥冥中似乎意味著什么。

如果隨意在街上拉幾位不知情的路人,把新老i3同時擺在他們面前,你問他們哪個是新i3,哪個是老i3,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搞反。
毫無疑問,老i3是備受質疑的,除了像我這樣深深地喜歡這款車的人之外,必然有一大批對老i3無力欣賞的人,可能屏幕前的你也是其中一員,但這是沒問題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喜好。

然而如果讓你對新i3發(fā)表一點看法,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這車沒意思,因為它看起來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動力形式的寶馬3系罷了。需要買一輛電動車,又對藍天白云有著深厚情懷,并且也有足夠預算的人,自然而然會買這車,然后TA身邊的親朋都會認為TA買了一輛3系。

說白了,對于十年前能帶給世界一輛那樣的老i3的寶馬來說,今時今日造了這么一輛新i3,仿佛就是潮流的引領者變成了摸魚的躺平一族。盡管當年的老i3可能是有那么點用力過猛,但你現(xiàn)在總不能一點力都不用吧?

雖然那位店員想忽悠我新i3的空間比3系還大,但他看到我開著Giulia去試新i3,也問了我:“你沒考慮特斯拉什么的嗎?”他大概是認為我連阿爾法羅密歐都能買得下手,說明我對不同品牌的接受度是比較廣的,并不會因為喜歡寶馬才去看i3,相比之下,他可能也覺得那些新勢力對我會更有吸引力。
當然了,我又不買。

關于新i3,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在于,它好像只在中國賣,至少我們目前是沒有看到其他海外市場有銷售這么一款與G20 3系高度相似的i3。大概是因為中國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不僅如此,這里還有一堆造車新勢力,寶馬也許認為如果他們不做些什么,就會錯失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良機,以后會變得更被動。

這一點或許從新i3這加厚的車底就能看出來,這操作實在是見不得人,但在現(xiàn)有的3系平臺之下又是無可奈何,沒法達到更高的完成度,這是新i3跟寶馬i系列的全球化產(chǎn)品最根本的區(qū)別,比如i4、i7,甚至更早面世的iX3,完成度都比i3高,當然了,iX3是受益于它是個SUV,操作空間比較大。但像iX3、i7這些寶馬電動車即便完成度更高,但也并不是寶馬電動車的完全體。
差點忘了iX,這車比較特殊,它仍是基于現(xiàn)有平臺研發(fā)的,只不過把寶馬所有的腦洞集于一身。

我認為現(xiàn)在乃至短期內都不會是審視寶馬對電動車產(chǎn)品真正理解與能力的時間,也許得等到全新的電動化平臺面世,并且落地全新產(chǎn)品之后。寶馬的全新電動化平臺會叫做Neue Klasse(德語,即New Class的意思),這個平臺的首款產(chǎn)品大概會在2025年出現(xiàn),那會是新一代的iX3,到時候新的iX3就會跟燃油版本的下一代X3有明顯的區(qū)分,3系與i3也是一樣的劇情,它們都會有著完全不同的代號,只不過下一代i3會比iX3稍晚一點發(fā)布。

▲別誤會,這是iX1,同樣是個過渡產(chǎn)品,大家很快就能買到
所以更完整的寶馬電動車,至少需要等到2025年,雖然時間過得很快,馬自達之前說的兩年新車空窗期不知不覺就已經(jīng)“刑滿釋放”,但比時間過得更快的是新勢力產(chǎn)品的推出速度。
寶馬要不是著急,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新i3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