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故事以生活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羅伯特·麥基在他的名作《故事》里如此寫道。
這句話的意思和我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實是相似的。如果一個故事是寫給人看的,那它就不可能與人的生活完全脫節(jié),即使它充滿著稀奇古怪的幻想,只要稍微細心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日常生活的一種變奏;同樣的,故事也不會只是生活的復刻,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比如要表達某種思想)作者也不希望自己的故事只是生活的復刻,作為一種符號,如果它與它要表征的東西完全相同,它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
話雖這樣說,但很多人在看故事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那些情節(jié)原封不動地照搬到生活里,總是忍不住去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實發(fā)生的那會怎樣”。很不幸的是,我也是這“很多人”里的其中一員。
從看第一集開始,我心里就一直在問著這個問題:“如果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那會是怎樣?”
雖然一直這樣問著,但答案我其實也是心知肚明的:如果這個故事真的發(fā)生在了現(xiàn)實生活中,那不管是開始還是結局恐怕都不會是一場如在故事里那般的輕喜劇。
我們自然可以忽略那些倫理上的問題(實際上也沒什么倫理問題),忽略掉男主可能有心理疾病的這種假設,高喊著“年聆不是問題”的口號放任他們?nèi)凵媳舜耍覀儾唤獑?,這樣的關系真的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嗎?
對愛情來說年齡當然不是問題,但對婚姻來說就不一樣了(盡管筆者一直都在懷疑著現(xiàn)代社會婚姻存在的必要性,但那是另外的問題,在這里不做討論)。在當代人們的觀念里,戀人的最終目標無非就是成為夫妻,這一點在當前世界絕大多數(shù)的文明里都是相同的。一旦結了婚,不管是從法律層面還是社會倫理層面上看兩個人的關系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Ta成為了你的家人,你們將不得不每天朝夕相處去共同面對生活上各種柴米油鹽的問題。。
可以預見的是,在不同環(huán)境下生活著的兩人面對同一個問題時會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更不用說年齡的不同本身也會放大這種差異。這種事情遇到的越多,爭執(zhí)與間隙也就越多,慢慢積累地多了,最后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故事里,亮為了了解一花、為了能和她有共同語言,特地去看她喜歡的小說、去追她喜歡的動畫,但我們不禁要問,這種行為到底能堅持多久呢?請不要高估了人類的耐心,這種“想要了解ta,希望變得和ta一樣”的想法最終總會被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所沖淡,然后流于形式。說到這里,大家可能要舉出蔣介石的例子來反駁我,他在結婚后就隨著宋美齡改信基督教了。但是我們要明白這樣一件事: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特例存在,而我們很難成為這種特例。就像是大多數(shù)人都辦不到像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那樣真的跑去跟自己的老師告白了。況且蔣宋兩家的聯(lián)姻肯定也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古時候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這個概念從五四運動以來就一直被抵制著。其實仔細想想,如果拋開階級利益不談,這種擇偶標準還是很容易獲得幸福的。有著相似的年齡、在相似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兩人肯定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在遇到問題以及矛盾的時候肯定也有更加良好的溝通,這就使得彼此的關系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
活得久了,日子過的時間長了,人們總會發(fā)現(xiàn)那些浪漫的、華麗的想象一旦變?yōu)楝F(xiàn)實就會瞬間變得暗淡無光。真正能夠讓你得到幸福的,或許就是那些曾經(jīng)讓你嗤之以鼻的、微不足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