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載的30萬噸雙殼油輪和10萬噸的航母, 抗沉能力誰更強?


瀚海狼山認為,從去年以來,在全球發(fā)生的多起神盾級軍艦和油輪和貨輪的撞擊事件,讓人們對民用船舶的抗損傷能力刮目相看,反而對軍艦的抗沉和抗損能力的信心大大下降,從最新挪威護衛(wèi)艦和十幾萬噸級油輪的擦撞事件來看,護衛(wèi)艦最終徹底沉沒,而油輪僅僅蹭破了一點外皮,這碰撞的效果完全不成比例。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基本的原理還是清楚的。首先在于當今油輪都已經(jīng)采取雙殼船體的設計,內部的結構也大大強化,更重要的是,十萬噸以上油輪的外殼鋼板厚度普遍在4厘米以上。甚至40萬噸以上超級民船的外殼鋼板最厚處到了7厘米以上,相對于萬噸級以下軍艦普遍只有1.5厘米左右的外殼鋼板,這強度是差了太大了。一旦撞擊,不論雙方的動量還是外壁的強度,軍艦都明顯占不到任何便宜。
盡管軍艦有所謂的軍標,但是軍標本身也不能包打天下,況且有的船廠還喜歡用民標來造軍艦以節(jié)約成本。所以說軍艦在相撞事故面前肯定是吃虧的一方。

那么又問題來了,既然大型民船可以輕易的撞廢軍艦,為何不在作戰(zhàn)的情況下,直接征用大型民船來提高抗打擊能力?另外,30萬噸級的雙殼油輪,對比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到底誰的抗沉能力更強?
現(xiàn)代大型民船的抗沉能力確實越來越強,戰(zhàn)時大量征用合適的民船,本來就是各軍事大國的既定方案。像一些大型滾裝船和運輸船,在設計之初就曾經(jīng)考慮過平戰(zhàn)兩用。一些大型油輪也有被戰(zhàn)時征用的或者改造成軍用船舶的可能。當然,大多數(shù)民船的航速都不如軍艦,在指揮系統(tǒng)和武器配備上顯然也距離專業(yè)的軍艦差距很大,因此能被征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至于30萬噸級別的雙殼油輪和10萬噸航母的抗沉能力上,狼山的看法是,早年的單殼油輪,無論噸位再大,抗沉對航母也是沒有任何可比性。
當年在兩伊戰(zhàn)爭中,50萬噸的油輪也曾經(jīng)被蠶式導彈一枚打沉。另外,油輪的抗沉能力,也要看載沒載油料,載的是什么油料。若是非常容易起火的輕質油和凝析油,那么這種油輪噸位再大,也是怕撞擊和導彈命中的。因為一旦命中,會引發(fā)劇烈的燃燒,船體和龍骨會很快被燒的變軟而導致沉沒。

若完全是空船的30萬噸超級雙殼油輪,抗沉和抗打擊能力就很強了,一般口徑的炮彈打上幾百發(fā)也動搖不了,七八枚重型魚雷齊射可能也未必能當即打沉,因為船體太厚,儲備浮力驚人。這種打法,標準的10萬噸航母都怕,畢竟航母的船體外殼也沒有超級油輪厚實。
綜合來看,裝滿燃料的30萬噸油輪的抗沉能力肯定不如典型的10萬噸級航母;若雙方都是空船,抗沉能力還真有必要比劃一下。若兩者撞在一起,仍然是體量更大的油輪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