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初期,齊國曾經(jīng)號令天下,為何后來一蹶不振?
戰(zhàn)國時期,除了秦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很強盛,它就是齊國!齊威王在位時期,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對內(nèi)進行改革,對外多次擊敗魏國。在這種情況下,“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齊國儼然已經(jīng)能夠號令天下!可是,齊國強盛的局面卻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一蹶不振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應該說齊威王、齊宣王以及齊湣王在位初期,可以說是齊國國力最強的時期。經(jīng)過齊威王、齊宣王兩代的經(jīng)營,齊湣王在位時期,瘋狂對外用兵,他先是與韓、魏組成聯(lián)軍,在垂沙之戰(zhàn)大破楚軍,接著又揮師西進,攻破函谷關,逼迫秦國割地求和。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并尊奉齊湣王為東帝。

可以說在當時,齊國的實力不在秦國之下,甚至比秦國還要強一些??墒驱R國卻突然一蹶不振,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齊湣王好大喜功,不斷對外用兵,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與此同時加上蘇秦的不斷挑撥,導致齊國與盟國的關系開始破裂。當時,魏國、趙國、齊國都將侵略的目的對準了宋國。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其他諸侯國紛紛將齊國視為敵人,一場針對齊國的戰(zhàn)爭因此而爆發(fā)!首先發(fā)難的是秦國,秦軍打敗了齊軍,奪取了河東九城,接著趙國也開始動手,占領了齊國的靈丘。公元前284年,燕、秦、韓、趙、魏等五國組成聯(lián)軍,在名將樂毅的率領下,發(fā)起了對齊國的戰(zhàn)爭。

齊湣王聞訊,任命觸子為將,率領齊軍在濟水以西迎戰(zhàn)。由于齊國常年征戰(zhàn),國力消耗非常嚴重,在這場濟西之戰(zhàn)中,齊軍遭到了慘敗。樂毅則分兵派將,攻取齊國的城池,然后親率大軍直抵齊國都城臨淄城下。臨淄城很快就被攻下,聯(lián)軍在六個月的時間里攻取了齊國七十余城。與此同時,楚軍也出動了,殺死了齊湣王,奪取了原來失去的領土。
在六國的共同打擊下,齊國差點亡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座城池。公元前283年,齊湣王之子田法章即位,是為齊襄王,齊軍拼死守護莒城。而就在這個時候,燕國內(nèi)部出現(xiàn)矛盾,樂毅被免去兵權(quán)。即墨守將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之后齊軍發(fā)起了反擊,很快收復了淪陷的七十余座城池。

即墨之戰(zhàn)雖然讓齊國得以復國,但之后的齊國一蹶不振,再也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程度。齊襄王在位時期,趙國、燕國、秦國不斷派兵攻打齊國,齊國一直處于守勢。齊襄王死后,他的兒子齊王建即位,不過國政由太后君王后把持,她奉行“事秦謹,與諸侯信”的方針,雖然沒有讓齊國卷入戰(zhàn)爭,但也將齊國徹底孤立了。
應該說齊國的一蹶不振與兩個人有關,一個是好大喜功的齊湣王,由于他不斷對外征戰(zhàn),削弱二零齊國的力量,另一方面樹敵太多,導致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另一個是名將樂毅,他善于用兵,僅用六個月,就攻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雖然沒有滅掉齊國,但卻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力量。
參考資料:1.《戰(zhàn)國策》;2.《史記》;3.《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