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要買家里第一輛車了 關于買車我的想法
生長在北京的我,今年家里人總算中了簽,我自然是大喜,因為在拿到駕照之后的8年間,我全是以日租、分時租車或者借別人的車開,來保持我的駕駛技能。不過這也讓我體驗到了不同的燃油車以及新能源車的駕駛感受。非常慚愧,作為一位車迷與賽車媒體人,我目前開過的最快的車居然只是DB11和毛豆X。賽車游戲里那堆呢?我平時跑的那堆擬真賽車游戲放到現(xiàn)實道路還是不能當真的,不然我豈不是F1都開過了么。

言歸正傳。首先我生活在北京,不過不要以為住在二環(huán)里的北京人就有多土豪,我家只是一個普通的磚角樓,房屋面積只有60平米,這可比不上隔窗相望的幾十層高的高樓。樓下還沒有固定車位,誒~別問物業(yè),老小區(qū)哪來的物業(yè)呀。
基本情況說完了來說說車的事。我家從2013年開始搖號,久搖不中。2017年底我判斷短期內普通指標中簽幾率實在不會很高,我就把其中一個挪到了新能源指標,由于新能源指標是輪候制,這樣我們就能在2020年順利中簽。和其它城市不同的是,北京的指標沒有拍賣這種方式,新能源指標也不包含混動車型,所以可選范圍就很少了。什么家里第一輛車得是燃油啊,新能源沒私人車位不方便啊,我去它的吧,起碼現(xiàn)在有車了,這還不算個進步嗎?當然了,普通指標直到6月26日還是沒中。

這半年恰好是疫情高發(fā)時間,賽車停擺,我也就正好有機會跑去各種4S店轉轉,兼試駕。這4個月期間我光顧了各個牌子的店面。首先我和家里人都不喜歡SUV,所以很遺憾,一些新勢力廠直接就pass掉了。而由于我分時租賃開過幾臺北汽,所以這次就沒再去他們的4S店。比亞迪、長安、江淮、以及日產(chǎn)、兩個通用等合資廠(大眾就算了,朗逸那是什么迷惑情況)我在這期間全都轉了一遍。
我覺得科技圈有一句說得最好的話就是“科技,就是讓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我們可以認為,當廠商不再大力宣傳一項科技的時候,就說明這項科技達到了正常使用的水平。就如TC、就如ABS、就如ESP,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標配了,沒有哪個廠商大力宣傳。所以,目前有一些”新”的功能,現(xiàn)在也確實可以用,但我更愿意等到購買下一臺車的時候再考慮這一些,因為科技的發(fā)展是飛快的,沒準到了那時這就是標配了呢。
自然,車總歸還是要看基本的駕駛感受的。油車就是那些大家津津樂道的內容。對于電車,由于選擇受限,性能方面的內容不再占據(jù)主導考慮。相反,由于三電系統(tǒng)非常簡單,所以主要看誰做得好,主要集中在了系統(tǒng)優(yōu)化方面。

首先是關于駕駛體驗的最核心問題:剎車動能回收以及蠕行模式,如果有廠家能把這兩個做好,那就說明這個廠家對于車輛的整體把控能夠做得很精美,因為這既包括了動力系統(tǒng),也包括了剎車系統(tǒng)的匹配。注意,這可不是說要零百加速做到多少。
然后是與手機的遠程配合和OTA更新。這倒不是新能源車的專屬功能。你愿意廠商說能用手機控制車,結果你三天兩頭用手機控制不了車嗎?我是不愿意,那還不如不用?,F(xiàn)在很多新能源廠都加上了這兩個功能,但為什么還要提一句呢?我用蘋果全家桶,我看重生態(tài)便利性。

最后就是我非常主觀的意愿。我最關心的有以下幾點:空調按鍵、換擋方式、自動化程度、以及外觀。這幾項內容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我的購車喜好。比如比亞迪,雖然一切都很好,刀片電池也很安全,但尾燈的設計我怎么看怎么不喜歡,這就降低了購買意愿,畢竟整臺車都要跟著你至少3年,你愿意忍受一個你不喜歡的設計如此之久嗎?
哦,忘了說價格。遺憾的是,就像我剛開始說的,雖然住在二環(huán)里,但我的預算在20萬以下,特斯特大概就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了。稍微多一點到25萬貌似也沒有合適的車,有人說小鵬,但是小鵬在6月底還沒上市呢,我可不愿意在7月頂著大太陽去看車,我可是在24度室溫環(huán)境下都能往外冒汗的體質。
那么我家買了什么呢?端午放假了提不了車,月底提完車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