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一):曹操(4)
上回說到,曹操在洛陽北都尉時期干出了一番正則,后來被下方到頓丘。這時的曹操依然是心懷天下,上書給王進,希望王進能改變“親小人,遠賢臣”的做法,結(jié)果卻是石沉大海?;蛟S是從這里開始,曹操慢慢對漢室失望。
太祖上書陳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靈帝不能用。是后詔書敕三府:舉奏州縣政理無效,民為作謠言者免罷之。三公傾邪,皆希世見用,貨賂并行,強者為怨,不見舉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毀。太祖疾之。是歲以災(zāi)異博問得失,因此復(fù)上書切諫,說三公所舉奏?;乇苜F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責讓之,諸以謠言徵者皆拜議郎。是后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fù)獻言。
——《魏書》
黃巾一點爆發(fā),曹操和皇甫嵩一道共同超火在河南長葛。《武帝紀》沒有記載,而是記在《后漢書》里。
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俊合兵更戰(zhàn),大破之,斬首數(shù)萬級。
——《后漢書·皇甫嵩傳》
功勛卓著的曹操被封為濟南相,他后來回憶起這件事,就說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不讓天下人對他失望。事實證明,曹操做得很好,濟南在他的治理下得到了不錯的環(huán)境。為日后組建青州兵埋了一個伏筆。
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馀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三國志·魏武帝紀》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
——曹操《本志令》
賊乃移書太祖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見檄書,呵罵之,數(shù)開示降路……
——《魏書》
后來,曹操的好友許攸等人打算叫上曹操,一起發(fā)桌漢靈帝,曹操拒絕了,之后計劃失敗。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jié)豪杰,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三國志·魏武帝紀》
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quán)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jù)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nèi)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zhuǎn)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jié)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