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譽王的敗局,藏在紀王爺?shù)囊痪湓捓?/h1>
《瑯琊榜》譽王的敗局,藏在紀王爺?shù)囊痪湓捓?/p>
《瑯琊榜》被戲稱親戚間的爭斗,“大家原本是一家人,誰跟誰不是骨肉呢”??墒牵瑢Υ胰说膽B(tài)度,讓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歸宿。
無情最是帝王家。
私以為,整部劇中最讓人惋惜的就是譽王了。本可以做個閑散王爺,可是他卻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是權(quán)利和欲望讓蕭景桓迷失自我,其實一開始他就錯了。如果不是對靖王有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他也許不至于一敗涂地。

01、譽王的小聰明
《瑯琊榜》最開始,梅長蘇就利用蘭園藏尸案和濱州侵地案,扳倒了太子一方的樓之敬和譽王一方的慶國公柏業(yè)。
在說服譽王放棄慶國公的時候,梅長蘇提到了靖王。
譽王問梅長蘇:
先生可知慶國公對本王有多重要?
梅長蘇當然知道,大梁文臣武將涇渭分明,太子有寧國侯謝玉,而慶國公是軍方唯一一個表明立場,支持譽王的人。
看出譽王的失落,又想到了靖王審理案情,于是梅長蘇給出他的答案:
依蘇某所見,殿下此時宜舍棄慶國公,支持靖王。
這話讓譽王摸不著頭腦,梅長蘇進一步解釋:
殿下失去一個慶國公算什么,從軍方而言,兩個慶國公加起來能比得過半個靖王嗎。

如果單純從軍方看,可能靖王比慶國公更有實力,但是譽王忘了,靖王并非單純的有實力的武將,他更是皇子。
作為一個不屑于黨爭,又不被父皇寵信的皇子,看著沒有什么危險。但蕭景琰本人可是有立場有態(tài)度有實力的皇子,并非沒有志向的燕雀,豈敢說得到就能夠得到的。
如果此時譽王能夠幡然醒悟,就不會隨著梅長蘇的籌劃步步錯下去。而他聽信的梅長蘇,對靖王的審訊大開綠燈。
對待靖王的態(tài)度,讓譽王錯失更多機會。
與其說譽王能夠和太子爭十年,靠的的梁帝的寵愛,不如說是譽王的小聰明讓他在朝堂有一席之地。

因為太子實在太懦弱,所以才顯得譽王更像賢德的君王。這只是對比出來的結(jié)果而已。通過私炮房案和治理災情看,譽王根本配不上賢王的名號。
譽王的生存之道是小聰明,紀王爺能夠活在多疑的梁帝身邊,靠的才是大智慧。
02、紀王爺?shù)拇笾腔?/h1>
幾次翻看《瑯琊榜》,才發(fā)現(xiàn)紀王爺于不顯山不落水處,做了很多事。
看似無心,實則有意。
比如何文新一案,如果不是紀王爺出面指控,何文新也許就會因為人證不充分而活命。恰巧紀王爺看見了,又說了出來,證據(jù)確鑿,于是何文新必須得死。

最終,因為刑部的操作失誤,導致譽王失去了刑部尚書一職。
在后來,夏冬領(lǐng)著衛(wèi)錚出現(xiàn)在紀王爺?shù)难燮ぷ拥叵拢彩羌o王爺在梁帝面前看似無心的一句話,讓事態(tài)的發(fā)展朝著梅長蘇預設(shè)的方向發(fā)展。
三者,沒有人知道紀王爺是用什么樣的計謀,才保下了祁王的遺腹子庭生。
其實從一開始,紀王爺就沒有,也沒打算置身事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等待一個結(jié)果而已。
這樁樁件件,紀王爺本可以袖手旁觀的。
當梁帝問他,靖王到底有沒有當皇帝的想法,紀王爺脫口而出心里話:
別說景琰,任何一個皇子要說沒有這樣的想法,那一定是假的。

身在皇家,身不由己者有之;追名逐利者有之;對皇位無感者恐怕沒有吧。
只不過,有人能夠看清自己,雖然想,但是更注重現(xiàn)實,對皇位敬而遠之。靖王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態(tài)度。
有人則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敗下陣來。譽王便是如此。
那么為什么說譽王不及紀王爺呢?
就是他沒有看清人性。

03、小聰明&大智慧
李玫瑾對小聰明和大智慧有一個很好的解讀。
曾經(jīng)有一個犯人被抓后,他早就改名叫周全了。逃亡十幾年,躲過多次抓捕,甚至被抓進去一次,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真實身份。對此,這個犯人還有些自鳴得意。
李玫瑾卻告訴他,你只有小聰明,你利用小聰明,靠偷靠搶靠騙,能得到多少財富,幾百萬夠多了吧。可是如果你把這些心思用在經(jīng)營事業(yè)上,那你獲得的財富是偷搶的幾十倍,甚至更多。

李玫瑾告訴他:你只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小聰明是對事的,大聰明是對人生的,是智慧。
這樣正好印證譽王和紀王爺?shù)娜松?。譽王只看事,沒有放眼看看一生。他的出身早就注定他與帝位無緣。
紀王爺是看人生、看人性的,是大智慧。
所以譽王如果早看清現(xiàn)實,也一定不會走到被滑族利用而謀逆的地步。皇子們對帝位的渴望,就好比豪門對遺產(chǎn)的爭奪。
明明比別人擁有的多得多了,卻不知足,因為他們心里早就埋下了一顆種子。
如何照料心里的種子,成了人生必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