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腦康心理醫(yī)院:朋友抑郁了,應該這樣安慰
情境1:認知抑郁癥
? 朋友:我最近感覺有點抑郁。
錯誤回應: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工資高,工作輕松,婚姻幸福……
正確回應:怎么了?你告訴我,我可以盡力幫你。
? 解釋:大部分人對于抑郁的認識存在偏見,認為抑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不好的刺激或者生活壓力大,并在此偏見基礎(chǔ)上提出的錯誤的假設(shè):
只要生活幸福就不會得抑郁癥,或者提高生活幸福程度就可以治療抑郁癥。現(xiàn)實并非如此,抑郁癥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生物學因素常常是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產(chǎn)后抑郁、經(jīng)期抑郁的產(chǎn)生大概率與身體生理的改變有關(guān)。
作為朋友,我們能夠做到的是適度理解,不進行評價。你的朋友痛苦時,并不是想要一個解決方案,而是理解和支持。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尋求醫(yī)生的幫助。
情境2:睡眠問題
? 朋友:這幾天我睡得不太好。
錯誤回應:你總是躺在床上玩手機,肯定睡不好啊,少玩點手機就好了。
正確回應:具體是怎么睡得不太好?很難睡得著,還是很容易醒?
? 解釋:抑郁癥往往會導致睡眠問題,睡眠問題不僅僅只是睡不著,也可能是睡得過多、入睡困難、睡眠不穩(wěn)或者早醒等。
試想一下,當睡不好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做一些輕松的事情來緩解睡不好帶來的壓力,身邊最為輕松和方便的事情可能就是刷手機。
因此,有時候并非是刷手機導致睡眠問題,而是睡眠問題引起了痛苦,刷手機是為了緩解痛苦。當然,刷手機不是解決睡眠問題的科學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才是科學的方法,具體哪種方法適合自己,建議咨詢醫(yī)生。
情境3:活力不足
? 朋友:我每天都感覺好累啊……
錯誤回應:你做公務(wù)員的,整天就坐辦公室,有什么可累的?
正確回應:要不待會我們?nèi)コ渣c好吃的,或者到我家,我給你做幾道你喜歡的菜,聊聊你今天發(fā)生的事情。
? 解釋:抑郁癥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乏力的情況,即使并沒有做任何體力勞動,也會頻繁表示自己很累。其實這里的“累”和我們平時說的累不是一個概念,平時的累,往往通過做一些放松活動就可以緩解,如洗個熱水澡、逛街、看個電影等。
這里的“累”是指活力不足?;盍Σ蛔愕牡湫吞攸c就是,即使通過充分休息也無法恢復的疲勞感,會導致患者像泄了氣的皮球、像沒有汽油的汽車,停滯不前,什么都不想做。簡而言之就是身心俱疲的感覺。
情境4:活力不足≠懶惰
? 朋友:我每天都起不來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干,直想躺平。
錯誤回應:我有時候也懶,整天躺在那兒沒用的,多出去走走就好了。
正確回應: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有什么擔憂的事情嗎?
? 解釋:抑郁癥會使患者出現(xiàn)“興趣減退”的癥狀,患者會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甚至包括以前喜歡的事情,如以前喜歡打游戲,現(xiàn)在會變得不想打游戲;以前喜歡看書,現(xiàn)在甚至不想拿起書等。
情況嚴重時,患者甚至會缺乏對基本的生理需求的興趣,如對吃喝拉撒都沒有興趣,喪失性興趣等。這種表現(xiàn)與懶惰不同,懶惰是單純不想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但對自己喜歡的事情仍想去做。
情境5:情緒不好
? 朋友:我有時候會無緣無故地哭,非常難過。
錯誤回應:你只是心情不好,分散一下注意力,想開點就好了。
正確回應:聽起來你狀態(tài)不太好啊,你覺得我做些什么會讓你舒服點?
? 解釋: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錯誤認識——“我們的情緒和想法是能夠自主控制的”,很難理解為什么有人會情緒崩潰。
他們認為一定是想得太多或者太消極才導致情緒不好,所以經(jīng)常會勸對方不要想太多或者通過分散注意力達到“不要想太多”。但如果分散注意力真的有用,患者本人早就不難過了。
切記不要說“分散注意力”“想開點”這樣的話,不僅沒有營養(yǎng),還可能讓患者陷入更深的無助。
情境6:無聲的陪伴
? 朋友:……(沉默)
錯誤回應:你有什么心事,說出來吧,說出來發(fā)泄一下就會舒服的。
正確回應:怎么了?現(xiàn)在不想說也沒事,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
? 解釋:沉默并不是抑郁癥的癥狀表現(xiàn),但沉默經(jīng)常在患者心情不好、感到無助的時候出現(xiàn)。
很多人都會誤以為心情不好是因為內(nèi)心壓力無處釋放,平時沒有宣泄的途徑、憋屈導致的。因此,很多人經(jīng)常勸患者要多說話多交流,把自己的苦悶發(fā)泄出來就好了。
其實,導致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沒必要去追求具體原因,作為朋友的我們應該耐心等待、傾聽、不評價。
情境7:無助無望
? 朋友:我感覺壓力好大,我太難了。
錯誤回應:正常,大家都一樣,誰壓力不大呢?
正確回應:你不是一個人,有什么困難朋友們都會支持你的,我也會幫你。
? 解釋:因為長期的活力不足,抑郁癥患者可能連簡單的日?;顒佣剂Σ粡男模ū热鐩]有力氣去散步)。一次,兩次,三次……多次無法勝任簡單的活動,患者的自信心會慢慢被消磨殆盡。
在煎熬的過程中,患者會向身邊的親朋好友發(fā)出求救信號,但是往往因為不理解抑郁,親朋好友們給予的錯誤回應無異于雪上加霜,患者逐漸會感覺沒有人能夠幫助到自己,絕望感逐漸加深。絕望到極致,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自殺意圖。
情境8:自殺
? 朋友:我連游戲都不想打了,覺得活著沒意思。
錯誤回應:你不能這么說,你的家人為了培養(yǎng)你成才做了這么多努力,你父母聽到這話會傷心的。
正確回應:你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也是你父母最疼愛的孩子,對我們來說,你非常重要,我們無法想象沒有你的生活。
? 解釋:出現(xiàn)自殺意圖往往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自殺風險程度需要專業(yè)的評估,當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自殺意圖時,應立刻尋求醫(yī)生的幫助。作為家屬的我們可以在有限的范圍給予積極的支持,如幫助和鼓勵ta去看醫(yī)生。
大部分人在面對自殺問題時,就談虎色變:“你怎么能這么想”“千萬不要這么想”“想想其他開心的事情就好了”,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忽視患者尋求幫助的意圖,反而讓患者更加絕望,認為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
因此建議1.尋求醫(yī)生的幫助;2.積極回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與患者討論自殺的問題;3.情感支持,表達作為朋友的擔憂。
情境9:心理測驗與癥狀的關(guān)系
? 朋友:心理測驗報告上顯示我是重度抑郁啊。我是不是完蛋了?
錯誤回應:我感覺你沒那么嚴重啊,可能是測驗不準,別在意了。
正確回應:我們還是去咨詢醫(yī)生這個結(jié)果是什么意思吧,咱們也不太懂。也許看上去很可怕,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 解釋:在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門診,患者們都會接受常規(guī)的心理測驗。
針對性評估抑郁癥狀的測驗,常用的有SDS(抑郁自評量表)和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這些測驗只能反映最近一周的情緒狀態(tài),不能只根據(jù)這一條就判斷患者為輕度或者重度抑郁癥。具體的嚴重程度需要參考診斷標準,鑒別診斷則需要醫(yī)生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出判斷,我們不能自行輕易去判斷癥狀是否嚴重,或者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等。
情境10:藥物治療
? 朋友:我有點不想吃抗抑郁藥物。
錯誤回應:是藥三分毒,能不吃就別吃了吧!我聽說隔壁王阿姨也得過抑郁癥,后來沒吃藥/接受了XXX偏方,就好了。改天你也試試吧。
正確回應:你吃了藥之后,感覺怎么樣?吃藥這事我們都不懂,我們還是咨詢一下醫(yī)生吧,聽從他的建議比較靠譜。
? 解釋:抑郁癥雖然并非絕癥,但是它具有高復發(fā)性,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有復發(fā)史,甚至17.1%的患者終身患病。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引起復發(f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遵醫(yī)囑服藥,包括多服藥、少服藥和間斷服藥。造成不遵醫(yī)囑服藥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大家對藥物治療的誤解,如“是藥三分毒”過分夸大副作用;還有“一旦吃藥抗抑郁藥,就會戒不掉”過分夸大藥物依賴。
現(xiàn)實情況是,抗抑郁藥的副作用一般影響不大,并且可控,絕大部分也不會形成藥物依賴,安全性高。具體的副作用是什么,取決于服用的具體藥物,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建議咨詢醫(yī)生。
關(guān)于偏方,強烈建議大家不要輕易把自己當小白鼠。因此,與藥物治療有關(guān)的疑問,建議大家尋求醫(yī)生的幫助。也許有的醫(yī)生懶得向你解釋,那么請選擇自己信得過的醫(yī)生,與其討論。
抑郁癥的反義詞不是“開心”,而是“充滿活力”,不要再把抑郁癥單純地理解為不開心了。抑郁癥的形成原因有生物學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它是一種疾病,我們需要科學面對,既不能美化它,也不能放大它,不要把它當作一種值得炫耀、抱團取暖的噱頭,更不要把它當成一種流行趨勢去互相崇拜。
如果你的朋友真的被確診為抑郁癥,請不要試圖嘗試使用自己的方法來“開導”他,尋求專業(yè)醫(yī)生的治療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