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盡人事,聽天命?。ㄊ芤娣藴\)
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覺得自己什么事都能做成,那說明這個人的悟性比較差,他對自己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告訴人們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須認清楚自己的局限性才行,有些事確實是不受個人意愿和努力所支配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在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有些事很重要,但這些事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也特別長,如果你想要做這樣的事,那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才行。
其次是受人的主觀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所決定的,如果不能結(jié)合這兩點,那有些事不管你怎么努力也是無濟于事。

還是要有敬畏心,我們平常多看看歷史就會明白,相比時空茫茫,命運無常,一個人的努力和執(zhí)著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聽天命”的前提是“盡人事”,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想著去聽天由命,那也是不行的。
“盡人事”的關(guān)鍵就是一個“盡”字,它強調(diào)的就是綿綿不絕的努力,這種努力未必一定能帶來成功,但沒有這種努力的話,就肯定不會有事情的成功。
在這方面我認為曾國藩的態(tài)度是最好的,“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努力于過程,不執(zhí)著于結(jié)果,這樣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也更能夠接近成功。
要知道,天意即人心,“天命”跟“人事”不是對立的關(guān)系。人這輩子要想成事,既要能竭盡全力,又要能審時度勢,靈活變通才行,“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p>
另外,我們要正確理解“盡人事”這三個字,如果只是理解為吃大苦、耐大勞,那就太片面了。特別是對中年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奮斗,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用功。
“不勤”則“不盡”,不勞而善成。人到中年,最要緊的是做到四個字:厚德載物。
古人看得很透徹,道德是一切的根本,所謂“成功”不過是道德修為提升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然結(jié)果。
這就像我們?nèi)?chuàng)業(yè),不是努力就能創(chuàng)業(yè)成功(當然努力是必要條件之一),而是因為你做了正確的事,促成了成功的條件具備,才會有“成功”的出現(xiàn)。
打個比方,比如你想要賺很多錢,但你光有強烈的渴望是不行的,你還要瞅準時機,把握機會,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種種事情都做對了,然后你才能心想事成。

在這個世界上有個成事的法則,那就是一個人想要得到什么,這個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才行。
我們看古代的歷史,多少人都想要當皇帝,但大多數(shù)人都坐不了那個位置,為什么?就是因為他的“德行”承載不了“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個道理,你光想要是一回事,你的道德修為夠不夠是另一回事。
比如一個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到企業(yè)打工,他如果想要坐到總經(jīng)理的位置,就必須有做好本職工作、帶好團隊、經(jīng)過多個崗位的鍛煉和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然后才會有做總經(jīng)理的資格。
否則省略掉過程的話,讓一個才、德都欠缺的人擔當重任,往往是害人害己的結(jié)果。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為呢?八個字:德隨量進,量由識長。
凡是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人物,都是有大胸懷,大器量。一個人要是氣量不夠,心胸狹窄,那他就難成大器。
但世人往往更看重聰明機巧,他們認為聰明可以讓人不吃虧,機巧可以識時務,占便宜。在現(xiàn)實中,這樣的人也確實看起來混得更好一些。
古人有句話說得好,“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zhì)。”
聰明人的最大錯誤就是自以為聰明,他們?yōu)樽约嚎紤]的更多一些,這就導致他們?yōu)槁斆魉?,心胸不足,德行不善,缺乏擔當大任的資質(zhì)。如果一個人能夠聰明到知道聰明的局限,有聰明而不用,不投機取巧,不斷克服自己的狹隘,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利他主義,重劍無鋒,那他就能成大器。

實際上,氣量的大小取決于一個人的見識高低,井底之蛙的見識只有一小片,而鯤鵬則是放眼天下。
而見識的增長主要靠三個方面:其一是讀書破萬卷;其二是行萬里路,閱人無數(shù);其三是與高人交流。
前兩者是學習和實踐的結(jié)合,化抽象為具體,加深主觀和客觀的彼此作用,見天地見眾生,最終能夠有自知之明。
然后才能理解和接受高人的指點。很多人的悲劇就在于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受表面的勢利所支配,哪怕高人近在眼前,他也視而不見。所謂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等到你看見再相信,往往就錯失機遇了。
見識比知識重要,人有了見識才能應用知識,才會有大器量,大氣魄,才能厚德載物。最后分享左宗棠的一番話,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偉大人物的胸懷:“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融徹于心。”如果你也能體悟歷史長河,認識到自己只是滄海一粟,人生在世要擔當薪盡火傳、繼往開來的責任,那吾道不孤,我們就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