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側(cè)入(一)

這世上有一部分書是為你準備的,你像遇到知己愛不釋手,也不用什么讀書方法。剩下的書不為你準備,你需要自釀思路,自取收獲,否則就成讀死書。說實話,我們都是讀死書的好手,從古至今,應試功名。
我讀不進書的時候在想什么?這本書太無聊,讀著太費勁,什么時候能停下來?大腦來回熬,沒什么想法,最后實在麻煩略讀或者跳過。跳過的文字或許很有價值,但我沒有狀態(tài),也無法吸收,心有不甘也無可奈何。我不認為“熬”是好的讀書習慣,在外人看來這或許體現(xiàn)出了你的“堅韌”,但對學習來說實在低效。
不如帶著想法去讀書,讀著讀著遇到其他問題,然后去解決。這樣讀書就不是熬了,你反而覺得時間過太快。讀到最后,你起初的想法,不一定重要了,因為它已經(jīng)帶你走入了書里。
當你從一點想法慢慢構(gòu)思出模糊的框架,讀書就變得讓人興奮。你翻書,大腦皮層飛速處理書中的文字,且與你的構(gòu)思進行比較。你可能看得非常快,文字盡收眼底,了然于胸,也可能突然慢下來,因為遇到了新的難題,不自覺思考。從想法到框架再到成熟,這個過程像是做題,只不過是出自己喜歡的題,然后去解決它。
讀書就是思維活動,但對文字的處理能力是一門技術(shù)活,你越讀,越有方法讀。實際上“讀完一本書”指的是你主觀地完結(jié)了一個想法,期待。我說“我讀完這本書了”,這代表我不會主動打開它了。但有人拿著槍逼我重讀,我絕對還會有收獲,因為人的思維不會停,文字所折射的事物也會變化。
次數(shù)。好書的頭兩遍實際是熱身的,心里存?zhèn)€模糊的身影,以及大體的價值判斷。然后一點一點研究,直到了然于胸。你會反復地翻,直到忽略“次數(shù)”。
我古典樂聽得少,因為費腦子,它和讀小說有些重疊。那些作曲家在技巧嫻熟后就開始在音樂里講故事,邁上一定的臺階后,音符與文字實際是同質(zhì)的表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