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機而坐,修身養(yǎng)心
《莊子》:隱機而坐,修身養(yǎng)心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一段中,“隱機”按古來的注釋一般被理解為“靠著案幾”,但筆者認(rèn)為這里的“隱機”應(yīng)該是入靜坐忘、停止神識活動,這樣才符合莊子的意趣。
“隱機”一詞在《莊子》中出現(xiàn)多次,第一次即見于前引《齊物論》開篇處。若“隱機”只是“靠著案幾”,則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令人費解的休閑姿勢”,而且下面的“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若解釋為“今天靠著案幾的,跟過去靠著案幾的不一樣”,則更是不通。
“隱機”應(yīng)是一種打坐入靜的功夫,以達(dá)到下面所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喪我”的物我合一的混沌狀態(tài)。我國的行氣導(dǎo)引、呼吸吐納健身術(shù)淵源甚古,《莊子》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南郭子綦這里的“隱機而坐”極有可能是一種打坐的姿勢。至于后文謂“仰天而噓”,“噓”不能解為嘆息,“吐氣為噓”應(yīng)翻譯為“緩?fù)鲁鰵狻?。后世中醫(yī)養(yǎng)生流行的六字訣“噓、呵、呼、呬、吹、嘻”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中醫(yī)名家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我們有理由推測南郭先生的“仰天而噓”正是這樣一種吐氣養(yǎng)生的方法。
“隱機”在《莊子》中第二次出現(xiàn)于《秋水》:“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惫珜O龍善辯,但見了莊子如小溪撞上大海,茫然不知所措,就問魏牟這是為什么,于是“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很多人把這句話翻譯為“靠著桌子長嘆一聲”,筆者認(rèn)為,這里“隱機”可以解為入靜沉默,“大息”可以結(jié)合《莊子·大宗師》“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來理解,就是說公子牟面對可笑的公孫龍,并沒有立即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沉默靜息,深深地吸了口氣,然后才“仰天而笑”的。
第三次見于《知北游》:“神農(nóng)隱機,闔戶晝瞑。”很多人譯為“神農(nóng)靠在案幾上,關(guān)起門來睡午覺”,或者“神農(nóng)靠著案子打盹,關(guān)起門來白天睡覺”,其余翻譯也多類此。但“闔戶晝瞑”之“隱機”應(yīng)理解為神農(nóng)冥心坐忘、抱神守一的“全德”功夫。
“隱機”與莊子的“坐忘”和“心齋”的功夫指向是一致的。類似的修養(yǎng)功夫在《莊子》中可謂比比皆是,如《在宥》中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莊子》中多次出現(xiàn)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說的也是這種昏昏默默的體道神情。
《應(yīng)帝王》中還載有列子與他老師壺子的故事。鄭國神巫季咸,能從面相上看出人的生死禍福。列子對季咸的法術(shù)很癡迷,回來告訴他的老師壺子,壺子便請季咸來看相。季咸看后對列子說,你的老師快死了,他氣色怪異,面如死灰。列子將此言轉(zhuǎn)告,壺子說:“鄉(xiāng)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壺子“杜德機”所表現(xiàn)出的要死的樣子,正是《齊物論》南郭先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喪我”的“隱機”狀態(tài)。“杜德機”的“杜”是閉塞隱藏之義,我們也可以說“隱機”就是“杜德機”。
在《莊子·天地》中還載有一老人教訓(xùn)子貢的話:“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本统H硕?,“機械”、“機事”、“機心”可以說時刻充斥其內(nèi)心,因此總是“純白不備”而“神生不定”。修道之路就是要隱退、忘掉這些“機”,“隱機”才能合于道。
這種“隱機”的況味,在后世很多詩歌中也有體現(xiàn),如東晉王胡之《答謝安書》“君子淡親,湛若澄水。余與吾生,相忘隱機”,唐代白居易《酬楊九弘貞長安病中見寄》“隱機自恬淡,閉門無送迎”,李白《當(dāng)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晝夜,隱機寂聽無鳴蟬”,這些詩句中的“隱機”都有洗心忘機、脫落塵思、恬淡自適的意思,既不能解為“靠著案幾”,也不是簡單的“專心”。這種意義上的“隱機”與“忘機”之義相近。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王勃《江曲孤鳧賦》“爾乃忘機絕慮,懷聲弄影”,司馬光《花庵獨坐》“忘機林鳥下,極目塞鴻過。為問市朝客,紅塵深幾何?”這里的“忘機”都是說把得失榮辱的機智巧詐之心拋之九霄云外。
也許我們會覺得《莊子》中“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喪我”的坐忘隱機功夫太枯燥無聊了,有些像枯禪入定。如果說常人很難領(lǐng)略其“心死神活”的三昧真趣,那么詩人筆下的“忘機”可謂一洗凡塵,把人從各種名韁利鎖、得失算計中解放出來,為人生增添了很多靈動灑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