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獄有糖吃,那一定是歐美版的甘草糖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糖,是許多小朋友的最愛。
特別是在小孩子哭鬧的時候,一顆甜甜的糖果,勝過一堆說教和打罵。
然而在歐美,有一種糖能完全打破你對糖的認知。
偏偏這種糖又非常有名,常常被人當(dāng)作伴手禮一樣回國贈送。
收到的人一嘗,輕則朋友絕交,重則家庭分裂。
這種糖,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糖」。
甘草糖的味道有多恐怖?
互聯(lián)網(wǎng)上到處都是受害者留下的慘狀。
比如著名自媒體「英國報姐」。
她在哥本哈根看電影時吃甘草糖,就因為太難吃,氣的眼淚都下來,發(fā)出了以下忠告:
同樣中招的還有羅云熙。
在他的個人綜藝《魔熙先生》中,他被懲罰口含甘草糖一分鐘。
結(jié)果別說一分鐘了,第一秒他就不行了:
在B站上,同樣有不少UP主嘗試了這種糖。
結(jié)果無一例外都是:
Yue!
圖源B站UP主:安卡不好好做菜
YueYue…
圖源B站UP主:唐尼是個der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問了:
「我還挺喜歡國內(nèi)的甘草糖和甘草片的,外國的甘草糖應(yīng)該沒那么恐怖吧?」
這是不對的,因為國外甘草糖配方是完全不一樣的。
國外的甘草糖,其實就是用洋甘草的根部提煉出的甜食。
主要有兩種口味:添加糖的甜味,和添加鹽的咸味。
而無論是甜的甘草糖還是咸的,都包含氯化銨,其中以咸口的包含最多。
那啥是氯化銨呢?你看看家里潔廁靈的成分表就知道了。
甘草精、糖漿再加上氯化銨,構(gòu)成了國外甘草糖獨一份的味道。
因此國內(nèi)外的甘草糖,味道其實是大相徑庭的。
甘草糖的形狀也是各不相同。
有傳統(tǒng)的長條狀:
有在歐洲超市里最常見的蚊香造型:
蜂窩煤型:
以及藝術(shù)創(chuàng)想型:
但無論是哪種造型,都不能掩蓋其暗黑本質(zhì):
嘗起來的味道,大概就是咸中帶著辣,辣中泛著甜,還多少帶點臭。
因此對咱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甘草糖味道的。
如果單單只是味道難吃的話,我或許不該以“地獄”來形容甘草糖。
但問題是:甘草糖吃多了,身體是真的會出問題的。
去年9月30日,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名54歲建筑工人,在工作時習(xí)慣吃黑色甘草糖提神。
據(jù)報道,他每天至少要吃掉1.5袋才滿足。
3周后,他突然在午餐時間的快餐店呼吸困難、全身顫抖,隨后失去意識并倒下。
經(jīng)過搶救最終仍不治身亡。
那么為什么該男子會因為吃甘草糖而身亡呢?
因為這種黑色甘草糖中含有一種叫「甘草酸」的物質(zhì)。
又名甘草素(或甘草甜素)。
甘草酸經(jīng)人體消化產(chǎn)生甘草次酸,過多的甘草次酸會導(dǎo)致鉀流失,造成低鉀血癥、鈉和水滯留。
從而引發(fā)心律不整、高血壓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美國食藥局(FDA)曾提醒:
無論年紀,任何人都不應(yīng)該「一次食用大量黑甘草糖」,建議每天不超過2盎司,約56.7g。
每天食用超過14盎司(約400g)的話,可能導(dǎo)致成年人心律不整。
因此哪怕你再喜歡吃甘草糖,也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哦!
當(dāng)然了,哪怕我們?nèi)绾卧u價甘草糖,它始終都是歐美,尤其是北歐當(dāng)?shù)匕傩?strong>最愛的零食之一。
在荷蘭,甘草糖每年人均消費高達4.5磅,一天不吃甘草糖渾身難受:
在荷蘭到處都是古董甘草店,店里整齊擺放著一罐罐甘草糖。
當(dāng)?shù)厝诉€會特別強調(diào)這是阿姆斯特丹的必看景點,特別是對喜歡糖果的人來說,必逛。
我本以為荷蘭已經(jīng)夠瘋狂了,沒想到他鄰國芬蘭更加夸張。
在芬蘭,甘草糖滲透到了任何一個角落。
曼妥思有甘草糖味:
巧克力也帶甘草糖味:
salmiakki(芬蘭語:咸甘草糖),在芬蘭最受歡迎。
國外的芬蘭人經(jīng)常讓親戚寄給他們一袋子的salmiakki,以防他們在海外想吃時買不到。
更絕的是,這股“邪風(fēng)”竟然吹到了法國。
法國人還將馬卡龍做成了甘草糖味…實在是太喪心病狂了。
意大利人也同樣對甘草糖愛得癡狂。
不僅做出了甘草糖味的意大利面(liquirizia在意大利語中意為甘草糖):
甘草糖味的紅酒:
甚至牙膏中的愛馬仕Marvis還有甘草糖味的牙膏…
看來外國人對甘草糖的喜愛,可以說是深入骨髓了。
我也曾思考,為什么甘草糖難吃又不健康,他們還那么愛吃呢?
后來我想了想,這不跟我們有人喜歡嚼檳榔一個道理嗎?(戰(zhàn)術(shù)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