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是自己的好? —— 稟賦效應(yīng)
一輛二手車的報價
老路的 MBA 課程有一半是在美國讀的,那時候班里有個中國同學(xué)叫 Jerry。Jerry 畢業(yè)回國之前,
要把他在美國的車賣掉。原價 3 萬多美金的車,二手車網(wǎng)站建議賣 1 萬 6 千美金,Jerry 非常不
情愿,他覺得這車只開了一年,跑了很少的里程,也沒發(fā)生任何事故,幾乎和新的一模一樣,怎
么這么快就掉了一半的價錢?于是他堅持報價 2 萬 5 千美金,覺得怎么樣也能賣得出去。
結(jié)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基本上無人問津。到最后實在來不及了,Jerry 以 1 萬美金的跳樓價
草草處理掉愛車,之后經(jīng)常跟我提起,說自己虧大了。我只好安慰這位兄弟:“我租的十一手奧
拓,都開了這么久,你還有什么可抱怨的?”但其實我想說,我的這個同學(xué),分明是忽略了自己
心里的“稟賦效應(yīng)”。

所有權(quán)帶來的高估
什么是稟賦效應(yīng)?它是說,同樣一種商品,一旦擁有它,人們就會高估這個商品的價值。有一個
成語特別拗口,叫“敝帚自珍”。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家的破掃帚,對別人來說不值一文,自己
卻要當個寶貝。別看道理這么簡單,放到誰身上都難以避免,這種認知偏差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有行為經(jīng)濟學(xué)家做過實驗,讓兩組人為同一款杯子標價。對第一組人,是先把杯子送給他們,然
后問他們愿意開價多少賣掉這個杯子;而對于第二組人,則是直接問他們愿意花多少錢去買這個
杯子。令人詫異的是,同樣一個杯子,作為賣家給出的價格,是作為買家所給出價格的兩倍之高。
這個存在顯著差異的結(jié)果,后來被各國的研究者反復(fù)驗證,屢試不爽。
再舉一個例子,“孩子,還是自己的好”。全天下的媽,都喜歡曬娃,只因為這個娃,是自己親
自“加工生產(chǎn)”的。但是老路要在這里提醒你,朋友圈曬娃要謹慎。比如我有個朋友,天天曬娃,
娃吃了、娃睡了、娃哭了、娃鬧了,一天曬“八百遍”,我只能無奈地把她屏蔽了,畢竟那也不
是我的娃啊。

一句話理解稟賦效應(yīng)
孩子是自己生的好,東西是自己做的好。
在運用稟賦效應(yīng)時,你可以:第一、提供免費試用;第二、兜售親身參與;第三、夸贊他人擁有。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哪些人或者哪些東西,是因為稟賦效應(yīng),而不舍得放棄或者過高
估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