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聊一下對日漫的印象
幾年前刷完鋼煉fa,滿滿的雞肋感。直觀印象就是這部作品各方面都做的不錯,偏偏沒有一個點達到我所期待的一個臨界點。體驗之寡淡就跟之前刷的同樣盛名在外的《fate zero》差不多,我對fz的印象就是宛如一堆都市白領在玩cosplay的過家家一樣,對于切嗣的糾結更是全程無感一一從大魚海棠和妙先生的口碑來看,顯然過于崇尚務實的國人大多對于電車難題根本并不感冒,甚至會本能的被激發(fā)出仿佛被質問“女友和媽媽掉水里救誰”的生理性反感。
那個時候我思考過一個問題,8090們心心念念的“國漫崛起”到底崛起的是什么?是崇尚日本動漫的精致感,還是更加在意日本動漫對于少年這一群體的注重?我個人傾向于后者的比重要遠遠大于前者,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的“國漫崛起”要的是三大民工漫,用以彌補國內少年向藝術的缺口,而不是文化自卑,認為外國人的東西更有內涵,需要被他們的全套工序教做人。
(為什么國內熱血漫最火?不是因為國人浮躁,而是只有熱血漫是中國沒有的東西,其他不管何種分類國內都能找到替代品。)
當我玩著“瞪眼式演技”的梗,跟風嘲諷某些偽文藝片“輸出全部靠吼”的時候,并沒有忽略一點:其實大多數(shù)日漫的主角也就只會瞪眼和咆哮,包括鋼煉這樣的“神作”都不能完全免俗。最近讓我尷尬的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妙先生》那句“殺好人救壞人,這是什么奇怪的道理”,甚至有一些催吐的效果。可是仔細想想,這種類似的臺詞日漫里不是很常見嗎?我可以保證對妙先生的印象不完全是母語羞恥,更多尷尬來自于人物形象的單薄和言辭的乏味,那么結論很明顯了:許多日漫離開濾鏡也就是平庸之作。
以上就是我摘除濾鏡之后對日漫的真實印象和評價。之后我便得出一個結論:即便是水平只達到宮崎駿腳裸的,只會玩小清新的言情導演新海誠,境界與某些泛濫的仿佛可以批發(fā)的大師相比,都不是一個緯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