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衣大布而補之
騰猿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
? ? ? ? 《莊子·山木》
【原文】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
【今譯】
莊子身上穿著一件帶補丁的粗布衣服、腳上穿著用麻繩綁著的破鞋,去拜見魏惠王。
魏惠王問:“先生如何這樣的窘困、困頓呢?”
莊子回答說:“這是是貧窮,而不是困頓。士人有道德不得實施,是困頓;衣服破舊,鞋子破爛,這是貧窮,而不是困頓,這就是所謂的生不逢時啊。
大王難道就沒有見過善于騰躍的猿猴嗎?
當它們生活在柟、梓、豫、樟等一類的高大挺拔端直的大樹之間時,攀援著樹枝,自由騰躍,自得其樂,可以說是稱王天下了,即使是后羿、蓬蒙這樣善射的神箭手連斜眼看一眼都不能,更拿它們無可奈何啊。
可當它們一旦落到柘、棘、枳、枸等這類帶刺的荊棘叢生的灌木叢中時,就不敢隨便行動了,盡管小心謹慎,左顧右盼察視四周,一走動還是提心吊膽,害怕得直顫抖而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并不是因為它們筋骨變得僵硬、不靈活敏捷了,而是因為所處的環(huán)境不適宜,情勢不利而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本領和才能??!
現(xiàn)在正處于主上昏庸,宰臣亂國的世道,而想不困頓,怎么可能呢?
在這種社會中,像比干那樣的忠臣都被剖心,不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嗎?”
(比干,殷紂王之臣,直諫不從,被剖心而死。)
【賞析】
通過莊子與魏惠王的對話論述“貧”和“困”之別。對身懷大道的人而言,道不得行,有志難抒(困)和物質的匱乏(貧)一樣令人痛苦。
莊子以猿猴喻人,生動地描繪了身懷道德的人在“非時”的時代的艱難處境,從側面反映了其對混亂時局及統(tǒng)治者的不滿。
寓言故事“騰猿”比喻人的才能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才能得到施展。魚不能離開水,虎不要脫離山,蛟龍出海,引蛇出洞,離開自己安全又溫馨的窩是一場冒險。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別人沒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