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墻用鐵欄桿立柱@躺平二十二年,升華傳奇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躺平二十二年,升華傳奇
東晉義熙元年(405),41歲的陶淵明下定決心掛冠歸田。
在此之前,他的生活折返于喧囂與寧靜之間,每一次都滿懷希望地赴任官場,然后事與愿違地回歸田園。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陶淵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是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時年29歲。史載,他“不堪吏職”,沒過多久就辭官了。第二次入桓玄軍幕,這一次干了三年。第三次被劉裕召為參軍。第四次又到了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幕下。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做了八十多天之后,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由,戲劇性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仕

還是隱,入世還是出世?這是中國傳統(tǒng)士人都要面對的選擇??v觀歷史,我們很少看到不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文士,但遍地都是窮酸落魄不得志的讀書人。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魏晉就是這樣一個失落的年代。政治淪為野心家的舞臺,此起彼伏的動亂和政治斗爭,將理想主義的士人們卷入旋渦之中,稍有不慎便會丟掉性命。在這種混亂局面下,東漢的名教之治坍塌了,士人堅守的價值信念也崩潰了,越來越多的人轉(zhuǎn)身投向老莊,隱于山林。
然而,隱更多是一種自我防衛(wèi)性的逃避。即便在山林的鳥語花香之間,我們也能依稀看見士人眼望廟堂的灼灼目光。比如梁朝的陶弘景,隱于世外,卻依然參與國事,名利雙收,被人稱為“山中宰相”。如果既要顯示清高飄逸,又不想太過困苦,便可以選擇“朝隱”。比如向秀,在朝為官也算隱居,不一定非要棲遁山林。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很明顯,陶淵明和他們不是一類人。他這一生真正任官的時間,加起來恐怕不超過五年。他出任的不是什么朝廷要職,而是品級不高的地方官,也沒有介入權(quán)貴們的斗爭,更未直接與皇帝發(fā)生矛盾。因此,政治的黑暗相對離他較遠。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陶淵明最后一次辭官給的理由是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是不想彎腰曲背迎接上級官員。彎腰迎接上級官員,并不是和上級串通,也不是徇私舞弊,只不過對上級表示恭順罷了,似乎不是什么大問題。但,陶淵明顯然不是一個政治的動物,他與充滿虛偽機詐的官場格格不入。
就在他拂衣而去、歸隱田園這一年,他寫下了《歸去來兮辭》,其中便有非常出名的兩句: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從政是入了迷途,如今已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了。這是他人生最大的轉(zhuǎn)折。
歸去來兮
在陶淵明眼中,自己此前的出仕經(jīng)歷,是因為生活所逼。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歸去來兮辭》中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br>
陶淵明小時候還算富足,畢竟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還當過太守。后來,父親早逝,陶淵明就過得十分清貧了。因此,他沒有魏晉士人那種自居清高的傲慢,很早就過上了亦耕亦讀的生活。忙時像個村野匹夫一樣操持農(nóng)務(wù),閑時便在樹蔭下翻閱書卷,自然和典籍是他的兩大導(dǎo)師。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少年時,他便是極為閑靜內(nèi)向的一個人,但內(nèi)心里依然流淌著奔涌的激情。他曾豪邁地說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蹦菚r,他還是懷抱著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盡管家道中落,他并未忘記祖輩的榮耀。在《命子》一詩中,陶淵明按照門閥的觀念來記錄自己家族的歷史,祖輩們的功業(yè)對他來說是一種無形的鼓舞。他的外祖父孟嘉曾任大司馬,孟嘉的岳父,也是陶淵明的曾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陶侃。陶侃并非出身大族,不過憑著自己的孜孜經(jīng)營,通過征討蘇峻、祖約之亂,一舉成為位高權(quán)重的人物。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但是,這種本事是陶淵明不具備的。陶侃從一個小吏做起,深陷泥潭,折節(jié)事人,依靠自己早年辛苦積累起來的政治資本,抓住機會便一飛沖天。而在亂世來臨之際,陶淵明想到的是遠離污濁而非迎難而上,跟曾祖父當年的做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于是,他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懷抱著理想,另一方面卻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它。
這或許就是陶淵明頻繁輾轉(zhuǎn)于官場和田園之間的主要原因。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三十多歲的時候,是他一生中最為糾結(jié)的時期。當時朝局混亂,朝廷中以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為首的一派,挾持著白癡皇帝,掌握中央政權(quán)。以荊州為基地的桓玄一派,已經(jīng)占據(jù)東晉三分之二的地盤,隨時準備沿江東下,進軍建康。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由于外祖父與桓玄的父親桓溫有舊誼,陶淵明或許想碰碰運氣,于是便投身桓玄帳下。他進入桓玄幕府之后當了什么官,做了哪些事情,史書無載?;感梦?,必然需要文學之士,但以陶淵明的性情,不可能以文字應(yīng)酬長官、歌功頌德,因此,不受重用也是意料之中。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隆安五年(401),陶淵明母親去世,他為母守喪,離開了桓府。兩年之后,桓玄篡晉。后來,劉裕打著恢復(fù)晉王朝的旗號起兵,陶淵明投入劉裕帳下。與野心家們?nèi)绱私嚯x接觸之后,即便沒有遭受迫害,所見所聞也足夠觸目驚心。
在政治漩渦里幾經(jīng)翻騰,陶淵明感到“深愧平生之志”,并最終選擇了離去。
【明】李在:《歸去來兮圖》之《臨清流而賦詩》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陶淵明歸隱15年后,劉裕篡晉,建立宋朝,還毒死了晉恭帝?!端螘氛f,“(陶淵明)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fù)屈身后代,自高祖(指劉裕)王業(yè)漸隆,不復(fù)肯仕”。這里將陶淵明的歸隱解釋為“忠臣不事二主”的氣節(jié)。后來,魯迅持有一種不同的觀點:“再至晉末,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潛?!?/p>
其實,晉之滅亡,早有預(yù)兆,而且經(jīng)過桓玄的變亂,已經(jīng)亡過一回了。說陶淵明忠于晉室,究竟是忠于哪個皇帝呢?又有哪個皇帝值得去盡忠呢?劉裕弒帝固然令陶淵明不滿,但那只不過是污濁泥潭的一個暗角罷了。
因此,陶淵明的詩文里幾乎從來不寫帝王將相,恐怕除了田園的淳樸寧靜,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慰藉。
詩化的田園
自彭澤辭官后,陶淵明的心靈達到了真正的愉悅。割斷名韁利鎖的他,總算體驗到了真實、自由的生活。就像《歸園田居》第一首寫的那樣: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詩人仿佛在青山綠水前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濁氣,感嘆自己逃出了世俗的監(jiān)獄。閑居、躬耕、飲酒、作詩、游山、玩水,這樣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倒也是樂趣無窮。
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是其一,真誠的人際關(guān)系則是其二。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陶淵明隱居南山后,“聞多素心人”,他非常樂于與他們交往。“素心人”指的是心地純樸、趣味不俗之人。他們要么是田間的鄰居,要么是游離于官場的隱士?!八匦娜恕敝g的交往,既無豪門大族的矯情與造作,更無官場上的傾軋與欺詐,有的只是單純的友誼。
《移居二首》其二中寫道: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相互往來,無拘無束,或敘談往事,或品評文章,或登高賦詩。彼此平等相待,沒有多余的客套和禮節(jié)。只要有酒,大家便會聚在一起,陶淵明如果醉了,便會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至此。
【明】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其一
大凡隱士都會有社會歸屬上的困難,陶淵明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個讀書人,間或與老農(nóng)共飲、談?wù)勣r(nóng)事尚可,但他的精神生活絕不可能只滿足于此。雖然離開了官場,能和他進行心靈交流的人還是與官場藕斷絲連的讀書人。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田是為什么?農(nóng)民會告訴我們,種田是為了生產(chǎn)口糧,為了交上賦稅。然而,在詩人眼里,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身心不受束縛。從這個角度來看,田園只不過是陶淵明自造的心靈棲居地和精神避難所。
因此,他也會陷入痛苦之中,并一直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作為一個“出名”的人物,過去的幽靈依然時不時會找上陶淵明。常常有州郡長官上門,與他結(jié)交,誘惑他出山。他的態(tài)度也很簡單,能避則避,避不開就任其自然。
江州刺史王弘,常贈酒給陶淵明,還趁其游覽廬山之際,強行與他見面,最后也算有了些許交情。
其中也不乏大人物,比如劉裕的親信檀道濟,帶著新王朝的恩惠前來拉攏:“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淵明回答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北砻嫔险f自己并非賢人,實際上否定了世人認為他隱逸求名的看法。說完,便坦然地接受了檀道濟饋贈的米肉,隨后離去。
檀道濟像
自由慣了的鳥兒怎么還會再回到那個看似金碧輝煌的“樊籠”之中呢?
貧、病、酒、死
歸園田居并非沒有代價。
歸隱后的第四年,詩人居住的田園遭遇了火災(zāi)。這場火災(zāi)使陶淵明在經(jīng)濟上損失不少,精神上也受到相當大的打擊,剛開始的恬靜與愜意感逐漸被沖淡,此后更是陷入了困窘的境地。
他在詩中寫道:“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p>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到了晚年,陶淵明的生活幾乎陷于困境。他無計可施,只得向鄰里們乞食:“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焙迷谥魅说臒崆檎写?,化解了他內(nèi)心的難堪:“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保ā镀蚴场罚┙邮芄賳T的酒與財,他非常坦然,可是面對如此慷慨的鄉(xiāng)民,他卻無法心安理得,終于悲觀地說,此生是無力回報了,只能等下一世。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與貧窮相伴的,是疾病。
陶淵明從小就愛生病,后來又沒錢調(diào)養(yǎng),導(dǎo)致病魔纏身,嚴重時,有好幾年都無法寫作。他曾寫道:“負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奔膊〉恼勰?,苦藥的浸泡,時常讓詩人一整天都難得有笑臉。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與他在文字中構(gòu)建的詩化田居生活相反,陶淵明這一生幾乎都是困頓的,所以他最鐘情的人物,大多是歷史上不慕榮華的貧士?!对佖毷科呤住?之五寫道:“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痹彩菛|漢著名高士,某年冬天,洛陽令巡視街市,發(fā)現(xiàn)袁安門前積雪甚高,命差役掃雪開門,見袁安饑寒交迫,僵臥不起。對此洛陽令甚為敬仰,薦舉他為孝廉。
雖詠古人,實則在講自己的故事。
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困窘,陶淵明的解藥之一,是酒。他在《連雨獨飲》中說: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
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
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
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
人生短暫,總歸一死,無人可免。從生到死之間,人又必須得生活在世故之中。酒并不是醫(yī)治個人貧窮和社會虛偽的良方,但飲酒可以讓人暫時返璞歸真,達到神仙的境界——那里不再有焦慮、疾病,以及社會規(guī)訓(xùn)。這就是酒中蘊藏的道了。
【明】張鵬:《淵明醉歸圖》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常有人載酒來訪陶淵明,向他問學、問道。對于詩人來說,問他什么都愿意說,但唯有伐國的不仁之事,是不愿意被問到的。他看到人們四處奔走,只為了功名利祿,而忘卻了心中的理想,心情便會激動起來:“若復(fù)不快飲,空負頭上巾。”頭上這塊代表著“治國平天下”之崇高理想的儒巾,現(xiàn)在不如就用作漉酒巾罷。
由于生之艱難,詩人會主動擁抱死亡。他想象過自己死后魂魄煙飛云散,僅僅留下枯木一般的肉體寄存在棺木之內(nèi),兒女、親友的啼哭再也聽不到了,得失是非也不復(fù)存在。詩人想安慰幾句親朋,但已無法張口、無法睜眼,只能聽憑把他抬出郊外掩埋在荒草漫天的地方,永遠不得回來。(《擬挽歌辭三首》)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xiāng)。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元嘉四年(427),深秋九月,“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本黃落”,陶淵明意識到自己即將走完人生的逆旅,歸于死亡的“本宅”。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坦然接受就好。
陶淵明對于身后事的安排是:不起高墳,不栽墓樹,讓人們在日月交替中忘掉我這個人吧!生前的名譽就已看輕,難道還在乎死后人們?yōu)槲页澑鑶幔?/p>
最后,他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桃花源:一個夢境
其實,陶淵明心中存著一個夢境,一個理想社會的模樣。
在《桃花源記》中,他構(gòu)建了一個東方式的烏托邦:“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桃花源的環(huán)境是狹小而封閉的,那里優(yōu)美寧靜,但生產(chǎn)方式原始簡樸,經(jīng)濟并不發(fā)達,人民稱不上富有,充其量自給自足而已。
這里的描寫多么像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钡牵献訌娬{(diào)的是“小國寡民”式的社會自足性,其著眼點在于不同國家、國民之間的關(guān)系;而陶淵明更想說明,桃花源人的“怡然自樂”,是出于對個性解放、精神自由的滿足。一個是哲學家的思維,一個是詩人的感覺。
【明】仇英:《桃花源圖》局部
桃花源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園林的影子——西晉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園。
圍墻用鐵欄桿立柱在偏安江南的東晉時代,早已煙消云散的金谷園可謂是一個繁榮美好的象征,石崇的《金谷詩序》這樣寫道:“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p>
盡管金谷園華麗奢靡到了極點,但,簡單質(zhì)樸的桃花源才是更優(yōu)于金谷園的勝地。桃花源里既沒有金谷墜樓人的生命悲劇,也沒有珊瑚耀目的紙醉金迷,更沒有荼毒生靈的巧取豪奪。
最重要的是,這里也沒有歷史,“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里既沒有英明或昏庸的帝王,也無清廉或貪婪的官吏,甚至一個里甲差役都沒有。沒有國家、沒有稅收、沒有貪污,就沒有上對下的掠奪,也就沒有下對上的反抗,更不會有連綿不息的戰(zhàn)爭。
秦滅六國、楚漢戰(zhàn)爭、新莽篡漢、光武中興、三國割據(jù)、魏晉更替以及晉宋易代的滔天洪波——貫穿其間的是前仆后繼的廝殺,血流漂杵的征戰(zhàn),機關(guān)算盡的陰謀。如果現(xiàn)實的世界是這個樣子,那么,將歷史塵封、將記憶刪除,或許是對人類最好的事。
一個避世的桃源,就成了陶淵明理想的歸處,也成了后世無數(shù)士人念茲在茲的夢境。
【明】張風:《淵明嗅菊圖軸》
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是第一個把田園引入文學百花園的大詩人,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真隱士。他的詩歌里有田園,好像也有政治,但更多的是對心靈的探究。學者袁行霈指出:“陶淵明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人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人如何才能不被異化?!?/p>
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員,我們無法擺脫世俗的重壓,活在一個又一個被設(shè)定好的身份之下,機械地重復(fù)著那些令人生厭的規(guī)矩。虛偽機詐仿佛就是現(xiàn)實生活無法逃避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想成為陶淵明,卻沒有人真想成為陶淵明。
我們始終沒有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決絕,更沒法找到一個完全避世、沒有歷史的桃花源。
連陶淵明自己都沒有找到。
他只是在提醒自己,也在提醒我們:別忘了桃花源呀!
參考文獻: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版。
錢志熙:《陶淵明傳》,中華書局,2012年版。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田曉菲:《塵幾錄》,中華書局,2007年版。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魯迅選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版。
孫立群:《魏晉隱士及其品格》,《南開學報》,2001年第5期。
范子燁:《<桃花源記﹥的文學密碼與藝術(shù)建構(gòu)》,《文學評論》,2011年第4期。
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