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聽到這些錯誤的混音觀念
1:均衡提升或衰減不應(yīng)超過3dB
你在很多文章和在線混音教程里都應(yīng)該有見過。
這條是真誤導(dǎo)了大家好多年了。
格萊美大佬工程師CLA大家都知道吧,他給高頻提了12dB,最后聽起來照樣沒毛病。
所以給音色做均衡時,無論是提升還是衰減,只要有必要就大膽去做。

2:只用第三方插件混音
如果你都不能用宿主自帶的插件做好混音,那就沒資格用第三方插件。
第三方插件一般都比較進階,新手用的話會比較容易迷惑,反而不利于做出好的混音,而且也不利于建立起對混音的理解。
而且現(xiàn)代宿主已經(jīng)發(fā)展了好多年了,你根本不用擔(dān)心自帶插件做不出專業(yè)的音質(zhì)。
對于創(chuàng)作過程而言,或許原廠插件和第三方插件各有千秋,但對于混音,原廠插件的優(yōu)勢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Ableton的原廠插件有點延遲問題,所以遇到Ableton時你可能需要用到第三方插件來讓導(dǎo)出之后的聲音保持正常。具體說來就是用原廠插件導(dǎo)出的聲音會和宿主里聽起來有所不同。
這一點在官方論壇吵得天翻地覆,甚至把有些開發(fā)人員氣的跑出去直接做了個競品(也就是Bitwig)。足以見得這問題有多嚴(yán)重,但我感覺Ableton現(xiàn)在好像已經(jīng)解決了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
總之,混音時用宿主自帶插件沒啥毛病。

3:錯誤的底鼓和貝斯均衡設(shè)置
這條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錯誤。
大多數(shù)混音師都會建議衰減貝斯的60Hz(或者其它類似的頻點),然后提一下底鼓的60Hz;然后再衰減下底鼓的100Hz,提一下貝斯的100Hz。
當(dāng)然也有反過來的。
這種建議簡直是用屁股想出來的,因為貝斯是有變化的,又不是一直只彈一個音。如果你提了100Hz,那某個音符的音量會增大,但是整段貝斯就讓你給毀了。
衰減貝斯的60Hz,只等同于將某一兩個音符的音量降低,壓根不會給底鼓留出多少空間,這樣做只會把一條好貝斯給毀了而已。
我們得從根源上找出問題所在。
這也就是第四點要講的。

4:什么事都交給混音解決
聲音對不對是從源頭決定的,這一點我再贊同不過了。
千萬別以為錄音和音色設(shè)計的問題能用混音和母帶來解決。
如果你要錄音,那就在錄音環(huán)節(jié)把聲音錄好。不管是換麥克風(fēng),還是使用不同的采音技術(shù),只要是能提升錄音質(zhì)量的就去做,別想著后面混音時再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你要設(shè)計音色或使用采樣,那就在做的過程中保證好聲音的融合。
比起硬把兩個不搭的音色處理在一起,這樣做才能得到最好的結(jié)果。

5:什么事都交給母帶解決
母帶工程師不是來解決錄音、制作和混音問題的!
他們的工作是保證混音在各個設(shè)備和平臺上(比如Spotufy和電臺等等)有著穩(wěn)定的表現(xiàn),千萬別妄想讓他們來解決聲音不好聽的問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給人家的什么素材,最后做出來的就是什么質(zhì)量,這個道理很簡單。
你可以把母帶想象成相框,相框并不會改變相片的內(nèi)容,只是用來隔絕灰塵,或方便掛在墻上和放在桌上的東西而已。
所以別再想著做母帶時解決混音的問題了。

6:給底鼓和貝斯以外的所有音色做低切
我的混音太單薄,就是因為這樣的建議在滿天飛。
混音時,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不要墨守成規(guī)。
你做的每一步操作都應(yīng)該有它的理由。
有一種理由,我聽一次笑一次,那就是"混音不需要這個、不需要那個"。說這種話的人真的不是來搞笑的嗎?
先別急著抬杠,我不是說不能用低切濾波,只是說別用得太機械,或者用錯了理由,就比如上面的"混音不需要這樣做"。
我舉幾個正面的例子。人聲一般都是電容麥錄的,所以振膜的震動會使低頻產(chǎn)生渾濁感,這時就需要通過低切來去除渾濁的部分(這才是因該找的理由),而不僅僅是說你不需要那些低頻。
又比如,你搞的是現(xiàn)場錄音,那就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樂器上做些低切。
再比如,你用采樣和軟音源,那就很大幾率不會用到低切。
所以說,該用就用,不要墨守成規(guī)。

7:不敢放開用混響
如果你聽信了混響不能太大的鬼話,那你的混音就會缺乏深度和反差。
但我可不是說混響要大到把干信號都蓋住了的那種程度,只要好聽,多大的混響都可以用。
很多音樂風(fēng)格和大多數(shù)氛圍音樂都會用到超大的混響。
所以,一切都要以最終效果出發(fā)。

8:只用減法均衡
這條建議在30年前還是挺好的,因為當(dāng)時的軟件均衡的提升聽起來就像一坨翔一樣。
但今天的軟件不一樣了呀,沒理由只用衰減不用提升。
還有一點,那就是衰減和提升操作都會產(chǎn)生相位失真。但不知為何網(wǎng)上總是在說衰減的失真會比提升小很多,甚至沒有失真。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甚至對于非對稱均衡來說,無論提升或衰減都會產(chǎn)生同等程度的相位偏移,無論如何都不能做到?jīng)]有失真。你自己隨便做個小測試就知道了。
雖說大多數(shù)情況我們用的都是衰減,但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它可以讓聲音更加突出,在混音中存在感更強。

9:移除所有渾濁和有箱體感的頻率
我記得某業(yè)內(nèi)知名雜志(是哪家我就不說了),曾經(jīng)刊登過一篇文章說建議混音中的所有聲音都衰減下300Hz的位置。
我信了,所以我的混音一直在300Hz有所缺失,聽起來缺乏中頻的樣子。
保留一些渾濁的頻率有助于混音的整體平衡,沒必要把所有聲音的300Hz都給衰減了。只有在造成了嚴(yán)重的問題時,或者需要中低頻更清晰一些,才需要這樣做。
還是前面說過的,不要墨守成規(guī)。

10:非Pro Tools不用
這個謬論我聽了有十幾年了,然而真不是這樣的。
實際上混音必用Pro Tools的定律已經(jīng)被多次證明是錯誤的了,但總有一些人無腦迷信這軟件,覺得不用Pro Tools就做不出好混音。
很多其它的宿主其實會更加靈活,工作流也比Pro Tools更快更舒暢。
在Cubase和Studio One里面只要兩秒就能做到的操作,放到Pro Tools里面得用2年。所以Pro Tools在工作流和功能上肯定是有所缺陷的。
還有人爭論音質(zhì)的。30年前的Pro Tools音質(zhì)確實更好,這是因為專門配了硬件。但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Pro Tools的聲音引擎已經(jīng)不再是最好的了。
Cubase連續(xù)贏得了2014-2017年的最佳聲音引擎大獎。而Sutdio One也獲得了最佳64位浮點宿主的稱號。
所以嘛,不要再盯著Pro Tools不放了,哪個宿主用著順手就上哪個。

11:認為舞曲就一定要用底鼓給貝斯做側(cè)鏈
這個需要結(jié)合歌曲的目的來看。
如果你要的是抽吸感,那用底鼓給貝斯做側(cè)鏈沒有任何毛病。
但這并不意味著你每次都要這樣做。
側(cè)鏈有個缺點我不是很喜歡,它會影響貝斯的音頭,或者說瞬態(tài)。我覺得加了側(cè)鏈的貝斯聽起來很奇怪。
當(dāng)今的主流說法甚至?xí)ㄗh給嘻哈的Kick和808做側(cè)鏈,但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你應(yīng)該從聲音的源頭下手,讓聲音本身組合起來更加和諧。
當(dāng)然不是說不能用側(cè)鏈,我的意思是如果你需要的是抽吸效果,那就可以用。
我個人一直都在用側(cè)鏈效果,比如吉他和人聲在中高頻撞了,我就會在2-3kHz的位置給吉他做個閃避,來避讓人聲。
這樣做并不會改變吉他的動態(tài),也不會毀了吉他的瞬態(tài),只是說在人聲出現(xiàn)的時候,讓吉他的某個特定頻段降低音量,而不是整首歌中都都側(cè)鏈效果。

12:認為耳機做不出好混音
關(guān)于耳機混音,在網(wǎng)上有很多實用的工具和資源,尤其是某些公司的定位直接就是幫助音樂人用耳機更好地混音。
雖說用耳機來混音并不是業(yè)界常態(tài),但這仍然阻止不了各路混音大神用耳機做出質(zhì)量極高的作品。
沒錯,耳機是很難做混音,但這并不意味著做不到混音。
只要你能保證在耳機上做完之后,用盡可能多的設(shè)備來播放檢查,確?;煲粼诓煌繇懴到y(tǒng)中的穩(wěn)定表現(xiàn)就可以了。另外別忘了用專業(yè)的監(jiān)聽耳機,遠離地攤貨。

13:只使用一首混音參考曲目
這條我在2020年的時候就聽有人在說了,現(xiàn)在依然有很多人在推薦這樣做。
混音時只用一首參考曲目的壞處,是會限制住你的混音思路。
而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如果參考曲目的混音比你的聽起來明亮很多,那你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歌曲往那個方向去靠,這樣最終會毀掉你歌曲本來的感覺。
在很多時候,混音稍微暗一點并不是什么壞事,因為可以營造出某種特定的情緒或者感覺。
不同的歌曲配器會有所不同,包括錄音方式和音色設(shè)計方法都會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你能有多首參考曲目的話,就會知道不同的混音師對同一個音色會有差異化的處理,這樣你最終就能選出最合適當(dāng)前混音方式了。

14:認為壓縮量不能超過5dB
如果某個音色的動態(tài)特別大,那就需要相應(yīng)做很大的增益衰減。
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使用串聯(lián)壓縮(串聯(lián)壓縮是指多個壓縮器前后相連)。
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只用一個壓縮器時容易出現(xiàn)的過度壓縮現(xiàn)象,過度壓縮可能會導(dǎo)致信號出現(xiàn)失真。
所以,分多次來壓縮可以獲得最好的結(jié)果。

15:亂推薦樂器和人聲效果鏈
這個在各大社區(qū)里非常常見,比如臉書這種的,通常會有小白來問:你最喜歡的人聲處理鏈?zhǔn)窃趺醋龅模?/p>
然后就會冒出來一堆"熱心網(wǎng)友"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比如有人會說:"先均衡,再壓縮,壓縮完了去嘶聲,最后再加個失真和混響"。
然后又會有人說:"我更喜歡讓壓縮在均衡前面"。
看我的一臉問號???
每首歌都是不一樣的,適合某首歌的設(shè)置不一定代表著適合所有歌曲。每個混音都需要有一些不同的處理手法,或者說效果鏈。
不管均衡和壓縮誰在前誰在后,都要根據(jù)錄音情況、音色設(shè)計的情況和最終目的來決定順序。
另外在有人說自己的人聲混不進去的時候,也會跳出來一堆"帶師"給你指指點點,他們會積極推銷他們自己喜歡的效果鏈,或者混音技巧,但唯獨不會結(jié)合你的具體素材情況去認真推薦,所以這些建議說到底還是只適合他們自己的歌曲。

16:認為底鼓、貝斯和人聲必須保持單聲道
把歌曲中重要的元素比如底鼓、貝斯、人聲和軍鼓放到聲場的正中央,可以是說是一種非常保險的做法,因為這樣可以讓以上音色在各種音響系統(tǒng)中都保持住主要地位。
但這可不是說你在錄音的時候也要錄單聲道的。
重點在于用單聲道音響系統(tǒng)播放混音時,不讓這些重要音色消失掉,或者說聽起來很遠的感覺。
你當(dāng)然可以把人聲做成立體聲的,只要混音到位,放到單聲道里聽著照樣沒問題。底鼓、貝斯和軍鼓同理。

17:從來不用極左和極右聲像
實際上立體聲場是非常開闊的,一般來講只要能想辦法把聲場填滿,最后都會獲得不錯的效果。
使用極端的聲像設(shè)置,可以幫助打開混音的空間,提升清晰度,所以你大可放心把某些聲音放到極左極右的位置上去,這樣就能獲得更開闊的混音。
但一定要確保這樣的混音在單聲道時也能有很好的效果,畢竟歌發(fā)出去了,別人用什么設(shè)備和環(huán)境來聽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某些夜店的音響系統(tǒng)會把左聲道和右聲道放到不同的區(qū)域,如果你的混音在轉(zhuǎn)換成單聲道時有問題,那聽起來就會變得非常無趣。
甚至你還會遇到倆人聽同一個耳機的情況,一個聽左耳朵一個聽右耳朵的那種。
所以確保自己的混音在單聲道時的表現(xiàn)極其重要,尤其是在你使用了極端的聲像設(shè)置后。

18:只用耳朵混音而不用眼睛觀察
有些人明明臺子上擺著頻譜儀和VU表,還要說什么"混音只能用耳朵來做"這種鬼話。
耳朵和眼睛一起用,才能做到最好的混音結(jié)果。
這個在處理波形時也是一樣的。
有的時候用眼睛輔助,會讓你"聽到"只用耳朵聽不出來的細節(jié)。
雖說眼睛有時候也會欺騙你,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不能用眼睛去觀察,而是說你應(yīng)該大部分時間用耳朵去混音,個別時候用眼睛輔助觀察下就可以了。

19:不做總線和分組就渾身難受
最近這個現(xiàn)象很嚴(yán)重,我見好多人都建議說你必須把聲音單獨分組。
但Leslie Brathwaite,也就是Cardi B的混音師,在混音時完全不用分組功能,當(dāng)然他在給其他人混音時也一樣。
而且不是只有Leslie Brathwaite一個人這樣做,很多其它混音師也不用分組或總線,然而照樣能做出頂級質(zhì)量的混音。所以,分組或總線并不是非做不可。

20:混音時不敢放開用壓縮器
混音時使用總線壓縮是沒有任何毛病的,當(dāng)你喜歡它的音色時就更應(yīng)該這樣做了。很多混音師都會積極使用總線壓縮,甚至有的人還會進一步加限制器。
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用壓縮干嘛的話,那留給母帶工程師來做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你熟知某個壓縮器,并且喜歡它的聲音的話,那就用!
只要不把動態(tài)壓壞了,用來塑造音色特征或粘合混音都是可以的。

總結(jié)
音頻工程師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如果理由足夠充分,那么沒有什么規(guī)則是不能被打破的。如果你需要衰減15dB之多來達到某些目的,那做就完事了。
這些只是我在今年聽到的各種謬論的一部分,后面如果發(fā)現(xiàn)更多的話我也會持續(xù)更新。
如果有哪些戳中了你,或者提醒到你的,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