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應用:小柴胡湯的方證應用

少陽病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一.邪犯少陽,膽胃不和證
表現(xiàn):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腹中急痛,脈弦細(前面幾個小柴胡視頻出現(xiàn)過很多次這段話了,望謹記)
證候依據(jù):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為小柴胡湯證的四大主證。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97、100說明腹痛應為膽胃不和的主證;脈弦細為少陽主脈,第100、266條有提及,均是弦細的類似脈。
二.邪犯少陽,三焦不暢證
表現(xiàn):胸脅滿或脅下硬滿,或兼不大便而嘔,小便難,舌苔白,或兼發(fā)潮熱,大便溏而不爽,小便自利。
證候依據(jù):第98、229、230歸納而成。
第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第229條: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胸脅滿為必備證,反映上焦不通,氣機郁滯;有的證反映了中、下二焦失調(diào),二便異常的兩種不同臨床表現(xiàn):
一是胃氣上逆出現(xiàn)不大便而嘔,小便難,舌苔白是與陽明腑實證的鑒別要點;
二是三焦不暢,氣機郁滯,脾運化功能失常,出現(xiàn)雖發(fā)潮熱,但大便溏而不爽,小便自可。
三.正虛邪結(jié)證
1.熱入血室證
臨床特征:寒熱如瘧,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近一周內(nèi)有感冒病史。
證候依據(jù):
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2.產(chǎn)婦郁冒證
臨床特征:產(chǎn)后昏冒,大便硬,嘔不能食,頭汗出,脈微弱。
證候依據(jù):
金匱要略: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敢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產(chǎn)后失血,腸道失于濡潤,大便秘結(jié),濁氣不降,清氣不升,而致郁冒、嘔不能食等諸癥起,用小柴胡湯扶正祛邪,升清降濁,調(diào)暢三焦。
3.陽微結(jié)證
臨床特征: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而緊。
證候依據(jù):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膳c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病機與產(chǎn)婦郁冒相似,屬于正虛邪阻、三焦不暢,小柴胡湯就是為了調(diào)暢三焦,服藥后可汗解,也可得屎而解。
4.肝膽郁結(jié)證
臨床表現(xiàn):黃疸,腹痛,嘔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脈遲浮弱。
證候依據(jù):傷寒、金匱均有記載用小柴胡湯治療黃疸。
上述證候均為肝膽疏泄不利、三焦不暢的綜合反映,脈遲浮弱,是脾氣已虛的表現(xiàn),可據(jù)此與濕熱黃疸加以區(qū)別。
上述證候類型的歸納,只是側(cè)重點不同,其病機是相互聯(lián)系的,例如熱入血室,從正邪相爭的角度看是正虛邪結(jié),從病位角度看是邪犯少陽;產(chǎn)后郁冒,其證候表現(xiàn)又與三焦不暢有關(guān),因為其病機實質(zhì)相同故都可用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主要適應證可以歸納為:
1.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2.脈浮細、嗜臥而胸滿脅痛者;
3.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4.婦人熱入血室,經(jīng)水適斷,寒熱如瘧狀者;
5.陽明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6.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百苔者;
7.嘔而發(fā)熱者;
8.產(chǎn)婦郁冒、大便難而嘔不能食者;
9.諸黃腹痛而嘔者;
10傷寒瘥后更發(fā)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