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英雄大禹的歸葬之地,大禹陵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治水英雄大禹的歸葬之地,大禹陵
大禹,相傳是上古黃帝玄孫顓頊之后,姒姓。他受舜帝之命治水,吸取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xùn),采取疏導(dǎo)之法,治平了水患,因功受封為“夏伯”。

舜死后,禹即位,締造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朝見四方諸侯,鑄九鼎,封有功,爵有德,命曰會稽,取盟會和考核功績的意思。禹死后葬于會稽山。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和禹廟組成,地處紹興會稽山麓。
禹陵九龍?zhí)?/p>
繞過九龍?zhí)兜竭_(dá)陵區(qū)入口,牌坊下橫臥一青銅柱,名龍杠。龍杠兩側(cè)各立一柱,名拴馬樁。意即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須在此下馬、下轎,步行進(jìn)入神道,以示對大禹的尊崇。

神道350米,原列5對石像生,擴建后擴大到12對,相傳這些神獸曾經(jīng)都幫助過大禹治水,大禹死后又守護著大禹陵。

神道盡頭是祭祀大禹的祭禹廣場。


禹廟前有一水池,唐賀知章定為放生池,名禹池??邕^禹池必須經(jīng)過一座古石橋,名告成橋,意即大禹十三年在外治水,終于大功告成。

進(jìn)欞星門過百米甬道達(dá)大禹陵碑亭。


碑亭后建享殿,行太牢之禮。

禹祠位于禹陵左側(cè),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時創(chuàng)建,原為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

咸若古亭建于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也叫鼓樂亭。相傳是祭禹時奏樂之處?!跋倘簟背鲎浴渡袝じ尢罩儭分写笥淼脑?,意思是萬事萬物能夠順其自然,就能得到它的好處。

咸若古亭右前方碑廊有一“會稽刻石”,又稱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據(jù)載秦始皇東巡登會稽山祭大禹,命宰相李斯撰文頌秦,刻于石上。

禹廟位于禹陵北側(cè)。早在夏代,禹的兒子啟就建禹廟,祭祀大禹。禹廟為歷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欞星門、岣嶁碑亭、午門(包括宰牲房、齋宿房)、拜廳(包括碑房)、正殿、窆石亭、菲飲泉等。
岣嶁碑亭是1541年,紹興知府張明道根據(jù)湖南衡山岣嶁峰上“岣嶁碑”原刻拓片翻刻而來,后人推測為大禹治水的敘事碑,因此也叫“禹王碑”。

拜廳又稱祭廳,是古代帝王及文武百官參拜大禹的地方。

大殿是整個禹廟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

大禹的葬處被稱為“禹穴”。窆是下葬的意思,窆石上有洞,是古代用來牽引棺槨下墓穴的石頭。
禹穴/石紐


禹王廟山頂大禹銅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