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面,都不如這座浙江小城豪橫!


驅(qū)車幾百里就為一碗面
浙江小縣美食有多驚艷
饑腸轆轆的時候,總是格外懷念那些“下飯”的美食,甚至讓人感覺抓耳撓腮,午夜夢回時都會掛念心頭。這些年流行起來的“肉蟹煲”,就是其中之一,醬香味濃郁的湯汁包裹著燉得軟糯入味的雞爪、年糕、土豆、蝦和螃蟹滿滿一大鍋,澆在白米飯上,那滋味真是絕了。
肉蟹煲的滋味幾乎可以說遍布中國,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道菜來源于江南水鄉(xiāng),它的原型是“桐鄉(xiāng)煲”,這個名字就來源于當?shù)氐孛?,即屬于浙江嘉興的縣級市桐鄉(xiāng)。桐鄉(xiāng),更廣為人知的標簽,可能是烏鎮(zhèn)和落戶于這里的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但正如好吃卻又默默無聞的桐鄉(xiāng)煲,這里還藏著許多地道美食。

圖/圖蟲·創(chuàng)意
-01-
桐鄉(xiāng),江浙滬“面癡”的寶地
在桐鄉(xiāng)街頭,你可能五秒鐘內(nèi)找不到一個停車位,但肯定能找到一家面館。地處“江南第一糧倉”的嘉興以“面”而聞名,引得許多江浙滬資深“面癡”們都愿意專門驅(qū)車數(shù)百公里,只為一碗面奔波跨城而來。
這里的面,多是細軟的濕面,柔滑易熟也更帶有一分溫婉秀氣。城里大多數(shù)面館的面,都來自一家開了幾十年、名叫“阿二阿三濕面”的制面店。這家濕面大致分為三個大類,幾乎也能代表桐鄉(xiāng)面的三大支柱選手:“阿能系”的常規(guī)版,較干較粗,適合焯水后再煮制;加入雞蛋的爽滑Q彈版,適合做海鮮面;羊肉面中則是更細軟的版本,適合撈熟后直接加入澆頭。當然,在資深制面師傅的眼中,配方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江南天氣多變,需要根據(jù)溫度和濕度來調(diào)整比例,才能滿足食客們刁鉆的舌頭,這也是本地面店老板們開門營業(yè)的底氣。

攝影/飛云;圖/圖蟲·創(chuàng)意

一鍋一味的面條,能吃出幾千種味道
27年前,40歲出頭的莊冠能“下海創(chuàng)業(yè)”,從邵家橋一個簡易棚子搭起的面檔起家。當時桐鄉(xiāng)的面條種類,不過就只有咸菜肉絲面和豬肝面兩種,這位阿能師傅開創(chuàng)的“澆頭現(xiàn)燒、一碗一鍋”的做法,成了如今小鍋面的源起。
江南一帶的面,大多是面煮好后撈出,再放上各色提前煮好的澆頭,所以也叫“澆頭面”,但阿能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據(jù)不同的需求現(xiàn)場燒制,澆頭還能自由組合。一鍋一燒,帶來的是一鍋一味。
在阿能面館,許多客人進店點好面,會篤悠悠地自己取個杯子倒上一杯紅茶或菊花茶再落座。未幾,就聽到廚房里傳來的猛火旺灶“轟轟轟”和鍋鏟“當當當”的聲響。
一般來說,澆頭的選擇,決定了這碗面是用紅燒還是白燒。

攝影/三吉小肥
如果是豬肝、腰花、鱔板、牛肉和爆魚之類味道較重的食材,就使用紅燒。一鍋燒面、一鍋現(xiàn)炒澆頭。揀好的食材下鍋后被急速翻炒,瞅準火候?qū)⒁痪砻嫱度肱赃叴箦佒?。待到面條八分熟時用抓籬撈起,用力甩幾下后倒進澆頭的鍋里,煮至湯汁緊緊包裹住每一根面條時出鍋。上桌后拌勻,那一筷子挑起的是令人神魂顛倒的萬千滋味。
若是選了黑魚、河蝦等味道清淡鮮美的河鮮,那就是白燒??诟邢鄬η宓瑴哺嘈?,適合想喝上幾口湯的人。白燒的面靠各家自制的咸菜來吊出細微的差別,這咸菜用的是本地榨菜頭的菜心腌制而成,咸中帶點酸,既脆又嫩。(不過現(xiàn)在一些店失去了腌咸菜的手藝,會用雪菜來代替)

圖/視覺中國
小鍋面在面量上也有講究,若是量太大,湯汁會裹得略薄,滋味就有些欠缺。面要稍稍少些,讓湯汁完美裹住,吃完約七八分飽、意猶未盡,才是完美狀態(tài)。
在飲食愈發(fā)趨向工業(yè)化、預制菜的今天,現(xiàn)燒的“阿能面”的滋味顯得格外鮮美,這些年,在本地成為現(xiàn)象級美食的“阿能面”早已走出桐鄉(xiāng)。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尤其是在浙江北部的杭州、嘉興和湖州地區(qū),以“阿能面”命名或相關的面館就有2000余家。
對于很多在省外的桐鄉(xiāng)人來說,阿能面大抵是最大的鄉(xiāng)愁了吧!

攝影/小羊探店啦

南方人的羊肉面,北方人真的不懂!
每年秋風起時,就到了桐鄉(xiāng)人吃羊肉面的季節(jié)。江南的秋冬濕冷,搓著手鉆進一家路邊的羊肉面店,才是正經(jīng)選擇。
店門口架起的柴火灶和大鐵鍋,是在宣布南方人為了吃到一碗好的羊肉面絕不輸北方人的豪邁。桐鄉(xiāng)的羊肉面會挑選當年育肥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屬于綿羊品種,主要產(chǎn)于嘉興和太湖地區(qū)),脂肪少、膻味輕,江南的水草也讓它的肉質(zhì)更為細膩。

攝影/恐高的鳥
加入紅棗、黃酒、白蘿卜和甘蔗等作料除膻,再蓋上大瓷盤。(你沒看錯,因為用鍋蓋會阻礙羊肉中膻味的散發(fā),反而會把膻味重新燜回羊肉,所以桐鄉(xiāng)人把大瓷盤壓在肉上,能更好散去膻味也能讓羊肉的口感緊而不松。)經(jīng)過一夜細火慢燉和燜煨。出鍋時,羊肉酥軟、羊肚軟糯、羊腸帶著油花,便是老饕們守望一夜的美味。
羊肉面,以前也叫“酥羊大面”,大致分為三種:羊肉面、羊雜面和羊蹄面。選羊肉面,你可以告訴師傅“肉要精一點,還是肥一點”;羊雜面,便是羊肉加羊雜,會貴上幾塊錢;會選羊蹄的,一般都是老食客了。一手拿著鐵勺,一手拿著剪刀的大師傅,只待客人報出選擇后迅速撈起羊肉再剪成小塊。

圖/視覺中國
如今,在菜市場附近的老店還會把羊肉和面分開盛放(從前叫“過橋羊肉面”),大多數(shù)店里都是把羊肉直接放在面碗里,再來一勺羊肉湯,撒上姜末和青蒜葉即可。
拌面的過程,是羊肉香味四處擴散的過程,吸溜上一口,浸滿湯汁的面條還帶著一點羊油,是醇厚而富有層次的回味;再吃一口羊肉,是燉至軟爛卻還能吃出肌理的口感。湯濃、肉香、面滑、姜黃、蒜綠,滿口滿心,都是一種“貼秋膘”的富足感。

攝影/恐高的鳥
?

好吃到湯汁都要打包的青蟹面
青蟹,放在浙江來講不算稀有食材,尤其是沿海地區(qū)都能算是家常菜系列。但在產(chǎn)青蟹的桐鄉(xiāng),卻“無中生有”地做出了一碗干汁青蟹面。這碗百來塊錢的面,可謂在桐鄉(xiāng)“殺出了一條血路”——門口每天停滿豪車的段子早已說膩,卻依然真實地在這里上演。
選臺州三門的八兩青蟹,現(xiàn)殺現(xiàn)炒。大火爆炒激發(fā)出來的鮮是絕頂?shù)?,蟹鉗里的肉泛出的甜,跟咸中帶甜的濃厚湯汁交相呼應,讓人欲罷不能。以至于很多人連湯汁都要打包回家再下面吃。
-02-
介紹點地道烏鎮(zhèn)人才能找到的美食吧
都說“浙江嘉興、中國桐鄉(xiāng)、世界烏鎮(zhèn)”。作為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的會址所在地,又是走向世界的江南小鎮(zhèn)代表,烏鎮(zhèn)的美食怎容忽略呢?
書生羊肉面,算是西柵景區(qū)的“頂流”美食。每年適逢大會,這里就成為很多國內(nèi)外嘉賓和記者們特地來品嘗的美食。羊肉的做法跟前文所述無異,但面條卻是用扁面,算不算烏鎮(zhèn)獨有的倔強與個性?

圖/視覺中國
古語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窗臺上、晾衣繩上掛滿的各種醬貨,是桐鄉(xiāng)人記憶里小時候過年的前奏。烏鎮(zhèn)這家始于清道光年間的老字號“三珍齋”,有著獨創(chuàng)的“三煮三晾”的工藝,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jīng)打入上海市場。當時寓居上海的茅盾,就經(jīng)常到百富門的門店(現(xiàn)在的漢口路)去買醬鴨吃,大抵是家鄉(xiāng)熟悉的味道也能讓身處亂世中的人更添幾許安心。
若你覺得景區(qū)美食不甚地道,那么鎮(zhèn)區(qū)的市井煙火氣可以盡情去感受。烏鎮(zhèn)有一家開了三十多年、招牌上只寫“排骨面店”的排骨面,不到半天就會早早賣空,而且你吃的時候絕對有人在排隊。面湯油亮、口感微甜,裹了面糊現(xiàn)炸再調(diào)味的排骨松脆酥香,浸泡在濃烈的面湯里后外軟內(nèi)脆,吃到滿嘴留油,是本地人早起的絕佳安慰。生意這么好,為什么只做半天?備料、吊湯都要時間的呀!老板主打一個:錢要賺,生活嘛也要過得適意一點……

攝影/郭黎霞
在烏鎮(zhèn)人心里,能說出“北花橋春卷”的外地人,絕對算“有點追求的吃貨”,畢竟不少桐鄉(xiāng)本地人也不一定吃過。北花橋堍,一家過了下午四點就賣空的肉春卷,是烏鎮(zhèn)美食江湖的另類傳說。春卷兩端不封口,炸的時候餡料卻不會散落。第一口咬下,是脆到能劃開嘴角的春卷皮,細品之下微咸;再咬一口便是滾燙滋油的肉餡,包著水分和湯汁,完全沒有因為油炸而讓口感變得干枯?!斑青?,咔嚓”,吃一根怎么夠,總得再來一根!
-03-
沒來過桐鄉(xiāng),但你可能吃過“桐鄉(xiāng)煲”
桐鄉(xiāng)煲,不止是本地美食霸榜之物,更是與全國流行的肉蟹煲同宗同源的存在。相比江南水鄉(xiāng)清淡婉約的口味,它顯得江湖味十足。

攝影/郭黎霞
雖說名字里帶“煲”,卻不是尋常輕柔慢燉的做法,而是將食材大火爆炒,添上高湯和獨家秘制醬料,再輔以各種配菜后上桌。主材一般是螃蟹、雞、黑魚、明蝦和牛蛙;配菜多為口感軟糯、易于吸收湯汁的食材:土豆、年糕、千張絲、過油的雞爪等。最不能錯過的是這入口脫骨的軟爛雞爪,和吸收了各種食材味道、讓人擁有碳水安全感的土豆。
黑魚煲和肉蟹煲,作為紅、白兩種湯底最具代表性的煲。但不管哪種煲,一定!要!拌!米飯?。?!如果你要以“我在健身,教練不允許我吃湯汁拌飯這種糖油混合物”作為理由拒絕,那么試試把教練帶上,相信TA會吃得比你還瘋狂。

圖/圖蟲·創(chuàng)意
除了桐鄉(xiāng)煲,絲粉煲是傳統(tǒng)夜宵江湖里的“老大”,它的食材極為普通——“絲粉”,即紅薯粉。是的,桐鄉(xiāng)人便要把這種粗上幾倍“粉絲”就叫作“絲粉”,加上油面筋、青菜、火腿腸等尋常食材,淋上骨頭熬的高湯,放在小砂鍋里“咕嘟咕嘟”,便是無數(shù)桐鄉(xiāng)人寒冷冬夜里最難忘的那一抹氤氳暖意。
-04-
小孩子才做甜or咸的選擇題,桐鄉(xiāng)小吃說“我全都要”
芽麥塌餅,是桐鄉(xiāng)清明前后最受歡迎的美食,長得不太好看:圓、扁、煎到似焦未焦狀態(tài)出鍋。咬一口,艾草清香混合著芝麻的香味;嚼一下,焦脆的外皮里依然是一股糯嘰嘰。是了,是江南春天的味道了!

圖/圖蟲·創(chuàng)意
絲粉湯+豆腐干,在桐鄉(xiāng)人眼里是約等于“油條+豆?jié){”的固定搭配。清凌凌的絲粉是剪斷備好的,頂上撒了榨菜碎、火腿腸丁和蔥花。客人來時,高湯一沖再拌一拌,直接用勺子吃。搭配幾串外皮些微發(fā)韌、里面卻滑嫩的豆腐干,淋上桐鄉(xiāng)辣醬或甜面醬,能讓人毛孔舒展、靈魂得到撫慰。
燒麥也算是一道能夠引戰(zhàn)南北方的小吃,南方的廣式燒麥里包著滿滿的糯米,北方的蒙古燒賣則滿滿都是牛羊肉。讓人驚奇的是,屬于南方的桐鄉(xiāng)燒賣里竟然也沒有一粒米。在桐鄉(xiāng),不封口的花蕊形狀的輕薄燒麥皮里,包上純?nèi)?,有些滋味獨特的燒賣更是會添加嫩黃筍丁的肉餡。因為筍丁的加入,能解幾分肉汁的膩。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捻起燒麥,蘸醋,從底下咬上一小口,把湯汁吸掉后再一口塞進嘴里,既是早餐,也是老底子(從前)人們當下午點心的絕佳選擇。

圖/圖蟲·創(chuàng)意
-05-
槜李:可以吸的“季節(jié)限定款”
如果說五月的楊梅,是浙江人出門社交時的交通卡,那么六、七月時如果你能拿上槜李,既是非常本地化的選擇,還更有歷史底蘊呢!
不就李子而已?你可知這顆李子的地位——它是見證嘉興2500多年歷史的“活化石”。槜李(古稱“檇李”),你可能在不少古代詩詞文章中,見過它的名字。其實深挖下去,槜李可以說正是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征。

攝影/邱道岑;圖/圖蟲·創(chuàng)意
李子原產(chǎn)于中國,而槜李則是李子中非常古老的品種,且數(shù)量稀少、品質(zhì)優(yōu)良,在許多朝代都是珍貴的貢品水果。槜李原產(chǎn)于嘉興一代,由于這種水果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久負盛名,所以嘉興其實在古時就原名“槜李”。
以單獨一種水果來作為地名的城市,這在全國也幾乎是獨一份了。早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那場著名的“槜李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槜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嘉興。千年之后,戰(zhàn)爭的烽火早已遠去,但這種曾作為吳國貢品的古老水果,卻傳承延續(xù)至今。

攝影/郭黎霞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驚險故事。據(jù)記載,1979年嘉興全市僅存19棵槜李樹;1985年,全省僅產(chǎn)24枚槜李,是浙江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幸好,槜李被搶救了下來,讓我們才能在今天吃到當年的貢品。既然是貢果,吃法自然也講究:成熟的槜李呈紫紅色,外面掛著果霜,用兩手輕微揉搓至果肉化漿,在頂端開一小口,慢慢吸出帶著酒香的汁水,吸到最后只剩一顆果核。
從大塊吃肉的“酥羊大面”到麻辣鮮香的“桐鄉(xiāng)煲”,不知道有沒有“顛覆”你對江南枕水人家的印象?但足以證明,桐鄉(xiāng)的美食種類多樣、兼容并包,是不是除了去烏鎮(zhèn)旅游,也值得特地來吃上一回呢?

文?| 郭黎霞
文字編輯 | 冰凌渡
圖片編輯 | 冰凌渡、陳金魚
文章首圖 |?圖蟲·創(chuàng)意
封圖?| 恐高的鳥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