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辦扎根中國大地的國際教育,讓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更加生動
9月28日,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銀行共同研究編寫的《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22)》藍皮書發(fā)布會暨“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北京市朝陽區(qū)芳草地國際學校國際部外事主任楊燕在研討會上發(fā)表了以下觀點:
謝謝大家,我負責小學工作,在論壇上也是一個小學生,也是本著學習的態(tài)度來的。我特別感謝CCG兩位博士,王理事長和苗秘書長的盛情邀請。因為疫情影響,這種教育上的尤其是國際教育上的溝通交流機會確實非常難得。我們也可以看出CCG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還是非常強的。
一提到芳草地國際學校,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國際部,我們服務外交,服務使館,疫情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即怎么讓芳草地國際部反哺基礎教育和中國的孩子。2013年有一名學生申請了11所美國大學,都被錄取了,最后選擇了哈佛。當時很多媒體找到我們校長,說那一屆很多被國際名校錄取的學生都是芳草地小學畢業(yè)的,而且都是中國孩子。當時的校長就立刻讓我們查詢那一屆的班主任都是誰、我們優(yōu)勢在哪兒。這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我們一提起芳草地就是國際部,隨著習主席“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國際部的孩子中外交官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我們有更多的責任辦扎根中國大地的國際教育,讓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上能夠講得更加生動。
在疫情背景下,雖然國際部的孩子在公立學校體量是最多的,但是也是受到了影響。校長也說,不要只想自己那個小圈子,只扎在國際部里面工作,更多要想國際部怎么能反哺整個芳草地集團,讓更多的中國學生享受到國際教育的資源。我們也做過一些調(diào)查,有些老師選擇這個學校也是奔著“國際”兩個字來的。別的校區(qū)可能沒有國際味,因此我們校長也提出,要讓每所分校不光有芳草味,還要有國際味,這是給予我們的任務。
小學可能離留學還差得很遠,但是周邊家長可以感覺到,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留學的經(jīng)歷,或者留學計劃,包括小學生。孩子的教育是非常大的事情,從小學就要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有一個非常好的規(guī)劃。
我們培養(yǎng)的就是國際型人才,我在國際部也非常自豪。對于中國孩子來說,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越來越提高,我們要在國際上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要在國際上有話語權,推動國際規(guī)則。
我們培養(yǎng)國際人才,需要遇見世界,了解世界。芳草地有一個非常多元的背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CCG的影響非常大,可以對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一些建議和建言。我特別認同同仁們說的話,我們有我們的難處,也有我們的需求和初心,既然工作在這個崗位上,應該為整個教育事業(yè)做貢獻,這也是我們的飯碗,家長奔著這個目標來的,我們也要更好地做好服務。
今天的嘉賓從小學到中學,有公立,也有私立,還有頂級的北大、清華,特別希望在有志之士的引領和幫助下,把零散民間的珍珠串成美麗的珠鏈,讓國際化教育做的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