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藝版觀后感
在快忘完內(nèi)容的時候,來寫寫《哈姆雷特》,開場的時候是由哈姆雷特的鋼琴聲起的,其他三位演員加之吟唱,在落幕的時候同樣出現(xiàn)了開場的這幾幕,在一開始看的時候會有點(diǎn)摸不到頭腦,不知道想要展示或者說表達(dá)什么,等到故事演完,隨著克勞狄斯、喬特魯?shù)隆⒉迥?、奧菲利婭、雷歐提斯喪命,第一幕的場面再次復(fù)刻,首尾兩個場面形成情感和故事邏輯上的閉環(huán)。 開場哈姆雷特用鋼琴演奏的音樂不知道叫什么,但是在開場三分半聽著那個音樂,我的大腦已經(jīng)被“波塞冬”三個字占滿了,但是查了一下哈,波塞冬和哈姆雷特沒有任何關(guān)系,甚至在我大腦出現(xiàn)波塞冬那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為是《哈姆雷特》使用的哪個樂器伴奏叫波塞冬,結(jié)果他是亞特蘭蒂斯里面的海神,可能是伴奏的神秘感牽扯出了這么個名字。 小劇場戲劇有趣之處就在于故事的解構(gòu)會因?yàn)閳雒娴难堇[變得更加簡單,相較于傳統(tǒng)話劇,小劇場戲劇的娛樂性和趣味性確實(shí)更強(qiáng)。很有種貧困戲劇的味道,演員一人分時兩角,布景和道具就是一個省錢,還是挺貧困戲劇的。雷歐提斯和哈姆雷特決斗的那場戲里,使用的是光劍道具,除去非洲鼓(也可能是朝鮮鼓,都那個形狀的,看不出來是哪種鼓)、電子琴、蹦床,最貴的可能就是這兩把可以換顏色的光劍了。 當(dāng)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斗的過程中,哈姆雷特始終顧及情誼不肯對他出手,雷歐提斯的劍由藍(lán)轉(zhuǎn)紅的時候,是對應(yīng)克勞狄斯讓他在劍上抹上毒藥將哈姆雷特一劍斃命的劇情。哈姆雷特對雷歐提斯的處處退讓讓雷歐提斯的復(fù)仇心變得猶豫,在被人當(dāng)成工具和情誼之間,雷歐提斯主動迎上了劍,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劍下。哈姆雷特在愛人、友人的生命之后,盛怒之下拋開猶豫將克勞狄斯斬殺。光影的變化在這一段的劇情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是雷歐提斯想法改變的外顯,另一方面是將整個故事推向尾聲的高潮。 另一個重要道具蹦床實(shí)際上是對克勞狄斯和喬特魯?shù)略记橛故镜倪@么一個道具,之前在改編房思琪和李國華因“文學(xué)”話題揭開李國華本質(zhì)的這段劇情,當(dāng)時寫的時候我使用了許多原小說當(dāng)中晦澀的潛臺詞以及布景上使用紗布的模糊來處理這段情欲,嗯,被說了。不合時宜的場面放在舞臺上會落入低級趣味當(dāng)中,而非表達(dá)本身。因此克勞狄斯和喬特魯?shù)碌谋拇颤c(diǎn)到為止,同時將喬特魯?shù)卤徽煞虻牡艿苊{迫的痛苦一覽無余地展示給觀眾,更增添了幾分觀眾對角色的共情。克勞狄斯手中的啤酒象征著他在欲望得到滿足之后的釋放,兩人在蹦床之后,克勞狄斯搖晃著手中的啤酒,白沫的啤酒自然地隨著演員的開啟在空中劃出一道流線,同時開啟的“氣聲”也給予了觀眾以聽覺上的沖擊。 那一刻,我們都是他原始欲望的見證者。 在最后結(jié)束的時候,放了一段三分半左右的音樂。這部分實(shí)際上讓我想到了曹禺先生的《雷雨》的尾聲,他在創(chuàng)作序幕和尾聲中提及這部分的創(chuàng)作是“想送看戲的人們回家,帶著一種哀靜的心情。低著頭,沉思地,念著這些在情熱,在夢想,在計(jì)算里煎熬著的人們?!薄独子辍泛汀豆防滋亍返脑诒谋磉_(dá)上甚至也有一些共鳴,比起死去的人,活著的人精神早已隨著死去的人永久湮滅。這三分半的奏曲與《雷雨》的尾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存還是毀滅?這么著還是那么著?心有瑣事別出口,凡事皆三思而后行,我們要做什么就馬上去做,不然會有多少舌頭和手,就有多少猶豫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