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餐之王,他排第二,沒東西敢排第一
一到夏天,山東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還少不了的一樣,就是涼拌油條。到夏天,山東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還少不了的一樣,就是涼拌油條。
夏天,山東人的餐桌上除了土豆、茄子、豆橛子三件套,還少不了的一樣,就是涼拌油條。
許多人乍一聽,這是什么搭配?
但濟(jì)南、淄博、青島人卻熟知其美味,青脆的黃瓜和切段的油條,經(jīng)過蒜泥醋或麻汁一拌,爽口入味,再猛烈的熱氣都要悄悄溜走。
油條在中國,可以算是美食界里的扛把子。
外酥內(nèi)軟的口感,橫行四方,遇“火”更酥,遇“水”更綿。不論甜咸,包容萬千。
它是清晨里喚醒靈魂的一股熱氣,也是夜色中撫慰人心的一口鮮香。
我想,一個對三餐飽含期待的人,一定心懷著對油條的禮贊。
中國早餐之王
南北通吃,三餐皆香
林俊杰在歌里唱——
“……豆?jié){和油條,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會是最好。”
將一根油條拆開,一條泡在豆?jié){感受豆香,一條直接吃,品味酥脆,可以算是吃貨屆“最雨露均沾”的吃法了。
熱而脆的油條配
甜豆?jié){
,是溫柔與親近;綿而韌的油條配
咸豆?jié){
,則是鮮香與滿足。
若是
冷豆?jié){配熱油條
,更是冰火兩重天,如風(fēng)味在舌尖舞蹈。
湖南人
早晨一碗粉,配著油條泡進(jìn)湯里,滋味全數(shù)進(jìn)了嘴;
安徽人
則泡在餛飩里,或搭配垮餅,碳水一次吃個滿足。
山東
臨沂人
則愛一碗糝湯,骨香與肉香縹緲間,咬一口油條,能被拯救千千萬萬遍。
河南人
將油條做出單條的造型,胡辣湯里配油饃,或?qū)㈦u蛋灌入油條中,哪怕是寒冬也心里熱。
山西
運(yùn)城人
,則有著一碗咸鮮的豆腐腦,饞人的鄉(xiāng)愁順著風(fēng)飄遠(yuǎn)。
福建人對油條的愛,愛到統(tǒng)一切段,又愛到各不相同。
福州人端上鍋邊糊,廈門人熬出鴨肉粥,皆讓口水垂涎。
泉州人則出手一甜一咸——
奶白色的
花生湯
,混合了花生香與蛋香,再搭配油條,能浸透所有塵世紛擾。
加入鹵大腸、豆腐、醋肉的
面線糊
,流滑香濃。
泡入切成小段的油條,從早吃到晚也不會膩。
到了
浙江舟山
,油條加紫菜做湯;而在
湖北武漢
,將油條在自帶魚香的糊湯粉里沾一沾,能將鮮香傳遍肺腑。
一個海南人去杭州吃油條,可能會一臉懵,因為
在海南,油條可以沾糖或煉乳吃
。萬寧還有
油條加咖啡
的吃法。但到了杭州,咸才是油條的歸宿——除了蔥包燴,還有可能蘸醬油。
而到了東北早市,油條都要比南方大一圈,也叫
大果子
。炸到松軟的油條甚至無法完全直立,輕輕一扯,中空的地方熱氣襲出,就連蘸取的湯汁都更豐富。
在以螺螄粉聞名全國的
柳州
,酸辣爽口的粉湯中,也為油條留下一席之地。
江西上饒
的燙粉,也少不了油條的精彩亮相。
廣東人
則稱油條為“油炸鬼”,粥有粥味的艇仔粥里、晶瑩剔透的腸粉皮間,潮汕人最愛的粿汁中,甚至是打邊爐的鍋旁,油條,總能找到它的鮮味皈依。
有油條的地方,就有煙火氣。
《舌尖上的中國》一二季導(dǎo)演陳曉卿曾說——
“城市如何發(fā)展,我不太懂,但地球上不缺的是鋼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間煙火?!?/p>
一放入熱油就瞬間膨大,變得酥脆金黃的油條,就像我們心底不會坍塌的角落。它見證著普通人是如何努力地生活,也為趕路的人提供最簡單,也最妥帖的補(bǔ)給與快樂。
十八般武藝
既能單打獨斗,又能錦上添花?
各地人將油條進(jìn)行了更深層次的聯(lián)合。
大吃貨
汪曾祺獨創(chuàng)的油條塞肉
,用肉茸、蔥花、榨菜末讓油條搖身一變,擁有了春卷般的多元風(fēng)味,又保持了“聲動十里人”的酥脆。
而在汪老無比心動的云南——
燒餌塊夾油條、稀豆粉油條、百葉卷油條
才更地道。
同屬“折耳根聯(lián)盟”的
貴州
,則會將包餅油條里加入脆哨和折耳根,可謂將愛意落實到方方面面。
川渝人
則忍不住讓油條“滾入紅塵”,在火鍋辣湯里飄搖,激蕩出辣味的美妙。
還有些地方,
喝白粥、吃麻辣燙、配甜酒
都要有油條。
油條,總能想方設(shè)法給予人安慰。
當(dāng)牙齒通過酥脆的表殼觸及到內(nèi)里的綿香,曾陷落在歲月里的生命,也會重新活過來?;煦绲撵`魂,被油條的熱氣悄悄擦拭干凈。
吃完這口,繼續(xù)上路,都多了幾分勇氣
“沒關(guān)系的,關(guān)關(guān)難過關(guān)關(guān)過。”
愛吃油條的人
熱愛生活,接納人生的每一面
一塊小小的面團(tuán),泛著油光,一拉就變得纖長,一炸就塑了金身。
油條,也是熱愛生活的最好佐證。
因為它兼具著堅韌與柔軟,更代表了接納與包容。
歷經(jīng)高溫“煎熬”,它不改初心。
百般滋味流轉(zhuǎn),它令回憶與味道共振。
愛吃油條的人,總是活得真實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