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標(biāo)點錯誤示例分析
?
之前有介紹過10個簡單的斷句小竅門,但治標(biāo)不治本,不可過于依賴。今天分享的這篇摘自王力《古代漢語》,講解更詳細(xì),舉例更典型,角度更多元,希望對頭疼句讀的同學(xué)有所幫助。
????????????
?
01
意義不明
詞和句子的意義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這是弄錯句讀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詞義,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導(dǎo)致句讀錯誤。
①不明詞義,不通文理
? ? ?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單音詞的意義,有時是不明了一個復(fù)音詞的意義,有時是把甲義誤認(rèn)為乙義。這些情況都會把句子斷錯。有時,讀者并不是不明詞義,而是不能把上下文連貫起來,不能串講;讀時不求甚解,不從上下文仔細(xì)體會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說是不通文理。這樣,拿起筆來斷句,就容易產(chǎn)生錯誤。
?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
(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國學(xué)基本叢書簡編》本《文選》)
▼
? ? 鍉”又作“鏑”,就是箭鏃?!拌T”是“熔鑄”的意思?!段倪x》的斷句者將“銷鋒鍉鑄”連讀,這是講不通的。《漢書·項羽傳》載賈誼《過秦論》,如淳,顏師古諸家皆讀“鍉”字?jǐn)嗑洌ㄗⅲ核麄冸m沒有斷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漢書》注的規(guī)矩,必須在斷句處加注,所以知道是這里斷句)。為什么《文選》的斷句者會斷錯句呢?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所載賈誼《過秦論》在這里作“銷鋒鑄鋸”(鋸,鐘類)(注:《古文辭類篹》根據(jù)《史記》,也作“銷鋒鑄鋸”),斷句者大約受了這個影響,沒有仔細(xì)考慮“鍉”“鑄”兩字的意義,就把“鑄”字歸到上句去了。
例二
(正)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
(誤)洪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敗,將妻子出。(注:引自呂叔湘《“通鑒”標(biāo)點瑣議》(見《中國語文》1979年第2期))?
▼
? ? ? 這段文章是寫臧洪守東郡,糧盡援絕,叫部下將士和百姓棄城逃命。斷句者沒有弄懂這段話中的復(fù)音詞“無事”是“沒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現(xiàn)代漢語“無事生非”中“無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斷錯了。
例三
(正)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左傳宣公二年)
(誤)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注:參看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201頁)
▼
? ? ? 這里是說,“給他預(yù)備一筐飯和肉,放在口袋里給他”。標(biāo)點者把連詞“與”看成動詞“給予”的“與”,就和后面“以與之”的“與”重復(fù)了。
?
例四
(正)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論衡·問孔篇)
(誤)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注:以下所引《論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華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本,國學(xué)整理社整理,其中標(biāo)點錯誤很多)
▼
? ?? 這里的“非”字應(yīng)當(dāng)作“錯誤”講,《諸子集成》本《論衡》的標(biāo)點者誤認(rèn)為否定副詞,所以弄錯了。
?
例五
(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曹植與楊德祖書)
(誤)今往仆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
? ? ? 第一句意思是說,“現(xiàn)在送我少年時代所著的辭賦一篇給你?!薄段倪x》的斷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與”的“與”是“給予”的意思,“少小”一詞也不懂,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時代,這是古人常用的詞語。曹植自己在《白馬篇》就說“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選》標(biāo)點者這樣斷句,“今往仆少小”還成什么話呢?
?
例六
(正)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李漢韓昌黎集序)
(誤)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注:參看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國學(xué)基本叢書簡編》本《韓昌黎集》)
▼
? ? ?“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堅”,意思是“韓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氣餒,而且更加堅定”。這才顯出了韓愈的戰(zhàn)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堅”讀成一句,那是說“時人更堅決地排斥韓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違反了。
?
例七
(正)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論衡·逢遇篇)
(誤)或時賢而輔惡,或以大才從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或無道德而以技合,或無技能而以色幸。
▼
? ? ?假使用舊式點句法,這里的錯誤就顯露不出來。現(xiàn)在用的是新式標(biāo)點,錯誤就很明顯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濁”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濁”的意思?,F(xiàn)在把“道有清濁”獨立成句,上下文都講不通了。
?
例八
(正)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睆淖笥?,皆肘之,使立於后。(左傳成公二年)
(誤)綦母(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苯灾庵?,使立於后。(注:參看王伯祥《春秋左傳讀本》250頁)
▼
? ? ? 這里是說綦毋張站在左邊和右邊,韓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讓他站在后面。如果把“從左右”看成是綦毋張說的話,那末“皆肘之”就無所系屬,上下文的意思都說不通了。杜預(yù)注和孔穎達疏都是把“從左右”和“皆肘之”連起來解釋的。
?
②缺乏古代文化知識,不知出典
? ?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識,就影響對某些特定詞語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錯引號。
?
?
例一
(正)《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保ê熊嫦獫O隱叢話后集卷七)
(誤)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
? ? ? 《史記》張守節(jié)《正義》說:“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國民間所說的扁擔(dān)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中央大星,大將軍;其南左星,左將軍;其北右星,右將軍。所以備關(guān)梁而拒難也?!边@就是說,“河鼓”有三顆星,中間的大星為上將,左右二星為左右將(注:古人迷信,有所謂占星術(shù),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間的某些職官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河鼓三星“明大光潤,將軍吉;動搖差戾,亂兵起;直,將有功;曲則將失計”)?!度f有文庫》本《苕溪漁隱叢話》的斷句者沒有這種古代的天文常識,把句子斷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二
(正)彗星復(fù)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誤)彗星復(fù)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
? ? ?這里是說彗星又在西方出現(xiàn),一共經(jīng)過十六天;不是說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為古人是用干支記日的,《史記》也是這樣。就以《秦始皇本紀(jì)》來說,凡記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記》中,數(shù)字和“日”連用總是說多少天,而不是說某月某日(注:《史記·孟嘗君列傳》:“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舉?!边@是一個特殊的例子)。用數(shù)字記日,大概起自東漢,但史書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記日。《史記會注考證》的斷句者沒有細(xì)心考察中國古代的記日制度,因而弄錯了。
例三
(正)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聽雨叢談卷五京城建置里數(shù))
(誤)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茨现T山。為第二重案。(注:參看中華書局1959年版《聽雨叢談》)
▼
? ? ?泰山、華山、嵩山都是屬於五岳的。泰山是東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說聳左為龍;華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說聳右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說嵩為前案。斷句的人沒有弄清楚這一地理關(guān)系,錯誤很大,這話變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四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誤)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呂叔湘《“通鑒”標(biāo)點瑣議》)
▼
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過。這里“孝廉”不宜斷開。“各一人”是說各郡或國分別推舉一人。
例五
(正)凡他宮入院,未除學(xué)士,謂之直院。學(xué)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quán)直。(歷代職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誤)凡他官入院未除學(xué)士。謂之直院學(xué)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quán)直。(注:引自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
▼
? ? ? 宋代翰林學(xué)士院有翰林學(xué)士等掌管起草制誥詔令,別的官到翰林學(xué)士院沒有被任命為翰林學(xué)士時,叫做“直院”(直學(xué)士院)(注:《文獻通考》卷十一“職官”八:“資淺者為直院,暫行者為權(quán)直。”);翰林學(xué)士院一時闕員暫由別的官掌管文書,叫做“權(quán)直”(翰林權(quán)直、學(xué)士院直)。《叢書集成》本《歷代職官表》的斷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學(xué)士院的官制,斷句就完全弄錯了。宋代翰林學(xué)士院沒有“直院學(xué)士”銜?!熬汴I他官”,在意思上也講不通。
例六
(正)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見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誤)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注:參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報第四版)
▼
? ? ?“省記”等於說“記得”,這里是把它記在腦子里的意思?!巴?,俸去書來”,是說通籍后有俸可以買書。過去中了進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標(biāo)點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錯了。
例七
(正)傳書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韋之言……則必得景公祐矣。(論衡·變虛篇)
(誤)傳書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韋之言……則必得景公祐矣?!?/span>
▼
? ? ?“傳書”,指的是《史記》等書?!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匪d,與此大同小異,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梢娨枒?yīng)該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韋之言”以下,那是《論衡》作者的話了。標(biāo)點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話也歸到引文里去了。
?
?
02
語法方面
語句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織起來的,語法就是組詞造句的規(guī)則。不通語法,自然也容易弄錯句讀。在這個題目下,附帶討論由於不了解對偶和文體而產(chǎn)生的句讀錯誤。
▼
?
?
例一
(正)夫拜謁,禮義之效,非益身之實也。(論衡·非韓篇)
(誤)夫拜謁禮義之效,非益身之實也。
▼
這句話的意思應(yīng)該是,“拜謁是禮義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實”。判斷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詞,依傳統(tǒng)的句讀法,“拜謁”后面應(yīng)該斷句,依新式標(biāo)點用法也應(yīng)該用逗號。這里是動詞用作主語,標(biāo)點者沒有弄清,所以錯了。
?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
(誤)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
? ? ??“守”“酒”“保”“導(dǎo)”“老”“后”都是韻腳。“延”字后面用句號是不對的,因為“延”字不是韻腳;“老”字是韻腳,句號應(yīng)該移到“老”字后面?!八鬼毑焕稀笔恰皶簳r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連貫的。
?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
(誤) 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
一般都是在“乎”字?jǐn)嗑?。陸德明《?jīng)典釋文》說,“一讀至不字絕句”。王若虛在《滹南遺老集》卷五《論語辨惑》中就曾批評這種斷法。他說,這樣斷句,意謂“圣人至仁,必不至賤畜而無所恤也。義理之是非,姑置勿論,且道世之為文者,有如此語法乎?故凡解經(jīng),其論雖高,其於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遽從,況未高乎!”王若虛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古漢語沒有這種在疑問語氣詞后再加“不”字的疑問句。不問語法規(guī)律而去推求“義理”,這種義理是主觀的產(chǎn)物,不可能不錯。
?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氣邪?體也?(論衡·談天篇)
(誤)且夫天者,氣邪?體也。
▼
一般都是在“乎”字?jǐn)嗑?。陸德明《?jīng)典釋文》說,“一讀至不字絕句”。王若虛在《滹南遺老集》卷五《論語辨惑》中就曾批評這種斷法。他說,這樣斷句,意謂“圣人至仁,必不至賤畜而無所恤也。義理之是非,姑置勿論,且道世之為文者,有如此語法乎?故凡解經(jīng),其論雖高,其於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遽從,況未高乎!”王若虛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古漢語沒有這種在疑問語氣詞后再加“不”字的疑問句。不問語法規(guī)律而去推求“義理”,這種義理是主觀的產(chǎn)物,不可能不錯。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禮記·樂記)
(誤)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禮記·樂記》這一段話,從唐代起就有幾種不同的斷句法?!督?jīng)典釋文》載:“雷讀上至安絕句,樂音岳,二字為句。崔讀上句依雷,下'以樂其政和',總為一句。下'亂世''亡國'各放此?!崩鬃x、崔讀都是錯誤的。因為這里的“以”字是連詞,正如《經(jīng)傳釋詞》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鞍惨詷贰本褪恰鞍捕鴺贰?,“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語,“和”“乖”“困”都是形容詞作謂語。按照崔讀斷句,“以”只能看作介詞,“樂”“怒”“思”是動詞謂語,“其政”“其民”是賓語,“和”“乖”“困”無所隸屬。漢語沒有這種句法結(jié)構(gòu),因此“以樂”“以怒”“以思”只能屬上。
?
例五
(正)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陶淵明桃花源記)
(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
“所聞”,“所”指代“聞”的對象,即漁人聞知的漢和魏晉間的情況。它不可能指代“聞”這一行為的主動者--聽漁人說話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說“聞?wù)摺??!豆盼挠^止》的斷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誤將“所聞”屬下(注:參看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觀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觀止》也將“所聞”屬下。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節(jié)先生集》則將“所聞”屬上。)。
?
例六
(正)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滅見草木;不改,滅見於五谷;不改,滅至身。(論衡·異虛篇)
(誤)夫王者有過,異見於國,不改;滅見草木,不改;滅見於五谷,不改,滅至身。
▼
假設(shè)句不用連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不是罕見的,在古代漢語里更是常見。特別是否定的假設(shè),往往不用“如”“若”等字。這里標(biāo)點者不懂“不改”是一種假設(shè),等於說“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號用錯了。
?
例七
(正)虞舜為父弟所害,幾死再三,有遇唐堯,堯禪舜,立為帝。嘗見害,未有非;立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后則命時至也。(論衡·禍虛篇)
(誤)……堯禪舜立為帝。嘗見害,未有非;立為帝,未有是前時未到,后則命時至也。
▼
“堯禪舜”不斷句,不對?!拔从惺恰辈粩嗑?,更不對。作者明顯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對,意思是說,“虞舜被謀害的時候,他并沒有做錯什么;他立為帝的時候,也沒有做對什么”。古人行文,往往愛用對偶。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識辨古書的句讀。
例八
(正)維是子產(chǎn),執(zhí)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韓愈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
(誤)……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注:參看《國學(xué)基本叢書簡編》本《韓昌黎集》四,第1頁)
▼
這是一篇頌贊體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兩句一換韻,中間插入一個“於虖”(嗚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種句讀法,就失其韻讀,與文體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說“四海之所以不理”,“四?!睌嗑涫遣煌ǖ?。
?
例九
(正)……自作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噯枎X南應(yīng)不好,欲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蘇軾定風(fēng)波)
(誤)……自作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噯枎X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
? ? ?“定風(fēng)波”這一詞牌分前后兩闋,最后三句的字?jǐn)?shù)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與前面七字句還要押仄聲韻(注:關(guān)於什么是仄聲,參看通論第二十六節(jié))。這里前闋?wèi)?yīng)該在“風(fēng)起”處斷句,后闋?wèi)?yīng)該在“卻道”后斷句。《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蘇東坡這首詞,《萬有文庫》本的斷句者不懂“定風(fēng)波”詞牌的格律,把它斷錯了。
?
?
?
03
音韻方面
不懂音韻,也可能影響到句讀的正確性。雖然這方面的情況比較少見,但也值得注意。
▼
?
?
例一
(正)衛(wèi)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后逾。”(左傳哀公十七年)
(誤)衛(wèi)侯貞卜。其繇曰.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后逾。(注:引自世界書局銅版《四書五經(jīng)》下冊542頁)
▼
? ? ? 世界書局銅版《四書五經(jīng)》這樣斷句,大概是根據(jù)杜注孔疏。杜預(yù)和孔穎達以“衡流而方羊裔焉”為句,顧炎武、王引之、武億等都不同意(注:參看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二和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顧炎武《杜解補正》說:“當(dāng)以'裔焉大國'為句。言其邊於大國,將見滅而亡?!边@是對的??追f達認(rèn)為“繇詞之例,未必皆韻”,“或韻或不韻,理無定準(zhǔn)”;因而說“竇”“逾”不與“將亡”為韻。實際上“竇”“逾”兩字雖不與“將亡”押韻,但是“羊”字與“亡”字押韻(古音同在陽部),“竇”字與“逾”字押韻(古音同在侯部)。這是換韻,不能說是“或韻或不韻”。
?
例二
(正)養(yǎng)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dǎo),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后。(論衡·自紀(jì)篇)
(誤)養(yǎng)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dǎo),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后。
▼
? ? ??“守”“酒”“?!薄皩?dǎo)”“老”“后”都是韻腳?!把印弊趾竺嬗镁涮柺遣粚Φ模驗椤把印弊植皇琼嵞_;“老”字是韻腳,句號應(yīng)該移到“老”字后面?!八鬼毑焕稀笔恰皶簳r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連貫的。
?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氣邪?體也?(論衡·談天篇)
(誤)且夫天者,氣邪?體也。
▼
? ? ? 這是說,“再說,天是氣呢?還是實體呢?”這是選擇性問句,這種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應(yīng)。標(biāo)點者不懂這個規(guī)則,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問號。
?
本文摘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