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亞K3:人慫車慫,不堪一擊?

最近,起亞高管手撕比亞迪的事件在微博上鬧得沸沸揚揚。起因是這樣,在2月15號,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在微博發(fā)起了一個15萬價位選油車還是電車的話題,結果卻引來了很多比亞迪粉絲在下方留言,楊總微博粉絲只有4000出頭,但是微博下方的評論就有2300條。
按理說,只是微博互動而已,被網友調侃那是常有的事,根本不必當真。但我不知道起亞楊總是當真了,還是想借機搞點事情。竟然在微博上隔空喊話王傳福,直接開懟比亞迪。

在16日,起亞COO楊洪海發(fā)微博說“王傳福,請教育好自己的團隊,水軍也要素質,你說我們是棒子車,不就是一罵人的話嗎?哪天你的產品能不在大街上自燃?何時你能標真實里程數(shù)?何時你可以不弄虛作假?”光看這條微博,確實會讓人覺得起亞楊總這次是被比亞迪水軍氣得不輕。
但是如果你了解車圈新聞就發(fā)現(xiàn),起亞新款K3于2月13日上市,并且在上市會上楊洪海以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的身份出席了新起亞K3的上市活動。所以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可能是一場炒作,就是為了這款新車,楊總親自入場“碰瓷”當今頂流比亞迪。

其實大家都知道,當下的媒體環(huán)境,要想快速出圈讓大家認識你,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網上找大網紅去蹭流量,如果你發(fā)表過激言論,去引戰(zhàn)大網紅,對方還回應你了,那么恭喜你,無論最后你是對是錯,贏家都是流量洼地的那位。而在拉回互噴的過程中,只要夾雜一些私貨,吃瓜群眾自然就知道了你想宣傳的一些內容。
估計很多人就是看了楊總手撕比亞迪之后,才知道新款起亞K3上市了,很遺憾,我就是這樣的。這就跟蔚來的CEO李斌在ET5上市之前,說“搞不懂現(xiàn)在還有人買油車,是為了聞汽油味一樣”,看樣子車企老總個個都是營銷學大師。

不過,如果你現(xiàn)在再去看起亞楊洪海的微博,你會發(fā)現(xiàn)16日那條手撕王傳福的微博被刪了,且他的微博狀態(tài)評論區(qū)也關閉了一段時間,結果又被網友調侃“人慫車慫”,最近熱度下來了,評論區(qū)又開放了。
當然,我們是正經聊車的節(jié)目,八卦點到為止,這次節(jié)目我們就來聊聊剛剛上市不久的起亞新款K3,這車到底有什么亮點,值得楊總親自炒作?它和同價位的其他車對比又該怎么選?以及起亞K3為何銷量總是沒有起色?

新款起亞K3都有哪些亮點?
新款起亞K3準確的說應該是這一代車型的中期改款,這一代的K3最早于2019年5月份上市,所以新款K3整體的變化并不是特別大。

起亞K3定位緊湊級轎車,在尺寸上,新款K3長寬高為4666/1780/1450米,軸距2700毫米,整體的尺寸和老款基本一致。這個大小跟同級對手比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其實跟軒逸、卡羅拉的大小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論車型定位來說,起亞K3應該是與軒逸、卡羅拉一個級別的。雖然車型定位類似,但實際售價對比來看,K3更像是對標軒逸經典,朗逸啟航這類老款車型,因為他們優(yōu)惠后的價格才更接近。
外觀方面,新款K3摒棄了之前的中網設計風格,換上了全新的熏黑中網,前臉造型更多是向大哥K5靠攏。不過說實話,雖然新款的熏黑中網看起來很運動,但我覺得之前的小鯊魚造型更有個性和辨識度,畢竟鍍鉻的直瀑式中網能讓人瞬間聯(lián)想到AMG,少了點自己的個性。

外觀除了車頭以外,車側和車尾跟老款比變化就很小了。

在內飾上,新款K3有變化,但不大。比如全新設計的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盤,顯示界面經過了重新設計,只不過這塊10.25英寸的液晶儀表只有中高配車型才有,低配的只有4.2英寸。
新款K3的中控屏下方取消了觸控按鍵,同時對Kia Connect智能互聯(lián)系統(tǒng)進行了升級,升級后支持在線音樂、在線視頻、在線導航、后排一鍵靜音等等。

除此之外,新款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全新的電子換擋桿了,這在老車主眼里可是天翻地覆的變化,就算明知動力總成沒變,但是看到這個電子換擋桿,就感覺像是換代產品。
在配置上,新車標配自動大燈、自動空調、電子駐車、6安全氣囊、LCD可視換擋桿。頂配車型還有座椅通風/加熱、方向盤加熱等舒適性配置。

在動力上,新款K3和老款一樣,有1.5L+CVT和1.4T+7速干式雙離合兩種動力組合,1.5L的動力沒變,依舊是最大馬力115匹,最大扭矩144?!っ住P驴?.4T最大馬力提升了10匹,最大馬力140匹,最大扭矩211?!っ?。
按理說,在這個級別用上了1.4T發(fā)動機,動力吊打同級。可事實情況是,大部分客戶還是選擇1.5L版本,一是因為便宜,二是大家不相信1.4T+7速干式雙離合,怕不穩(wěn)定,大家覺得CVT變速箱會更穩(wěn)定些。

和同價位的車該怎么選?
目前新款起亞K3的指導價為11.29-14.39萬,相比2021款的10.98-13.18萬,價格竟然還貴了1萬多。就因為改改外觀和內飾,起售價竟然還漲了一萬,哪來的底氣?當然了,配置上有所提升,比如都是最低配,新款多了前排側氣囊、側氣簾、自動空調、車載空氣凈化器等。
不過這個指導價后期大概率也只是給起亞自己看的,因為起亞終端的優(yōu)惠向來都會很高,比如老款的K3現(xiàn)在優(yōu)惠低的都有3萬,高的3.5萬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裸車價也只有8萬左右。而且新款目前都有2萬左右的優(yōu)惠了,也就是裸車價在9萬出頭。

當然,這個優(yōu)惠和官方的宣傳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別看官方的海報上赫然寫著購車即享2.3萬的優(yōu)惠,放飛價只要8.99萬起,但如果你登錄它的官網,便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海報中,右下角有一行很不明顯的注明,上面寫著89900起的回饋價為享受補貼金、全額險、福利包、全員禮、金融購政策后的價格,所以想要在拿到官方的這個價格,限制還是很多的。

所以乍一看,11萬-14萬的指導價,競爭的肯定是傳統(tǒng)合資A級車的市場,比如軒逸、朗逸、卡羅拉、雷凌等車,畢竟它的尺寸和配置也和它們相近。除了這一眾合資外,還有很多A+級國產,比如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澤8等,還包括比亞迪秦PLUS這個新能源。
而實際上,從真實成交價對比來看,K3更像是對標軒逸經典,朗逸啟航這類老款車型,因為他們優(yōu)惠后的價格才更接近。1.5L次低配時尚版,可以優(yōu)惠近3萬,成交價才8萬出頭,落地不到10萬。

無論是新K3和以上哪一款比,可以說都會被它們按在地上摩擦。比如軒逸、朗逸、卡羅拉、雷凌,它們有大眾、豐田、日產金燦燦的車標,品牌力要比韓系車強太多,而且卡羅拉和雷凌還全系標配L2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
再看看國產,艾瑞澤8和星瑞不管是動力、尺寸還是配置,肯定要也更勝一籌。比亞迪就更不用說了,秦PLUS和驅逐艦05光靠著DM-i就已經贏麻了。現(xiàn)如今秦PLUS DM-i起售價又調整至9.98萬,起亞經銷商估計自己都不知道該怎么賣車了吧?

此外還有長安的全新車型逸達,目前預售價也出來了,8.99萬-11.09萬,整車可是比K3大了一圈,4770毫米的車長,2765毫米的軸距,而且全系都是1.5T+7速濕式雙離合的動力搭配。配置就更不用說了,360度無死角吊打韓系。
所以要談性價比,還是得看國產車。中國的車企就像面臨高考的學生一樣,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行。反過來,起亞由于自己合資車的身份,總覺得比起日產、豐田、大眾同級更有性價比就可以了。對不起,那是廠家你一廂情愿,消費者可不會這么想。

除了外患,還有內憂呢。隔壁自家表兄弟現(xiàn)代伊蘭特也饑渴難耐呢,也許客戶看了一圈覺得K3不錯,可轉念一想,起亞都看了,不如去馬路對面再看看現(xiàn)代?價格差不多,牌子還更響亮的伊蘭特,1.5L精英優(yōu)惠后也8萬多,你說客戶最后會選哪個?
所以在傳統(tǒng)合資A級車領域,客戶有什么理由為K3買單?估計起亞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只能默認經銷商常年保持2-3萬的優(yōu)惠幅度,不敢做價格管控。我看到有網友前幾天才提了2021款的13.18萬的K3 1.4T智駕運動版,裸車只要9萬,也就是優(yōu)惠了4萬多,這也許不是正常行情,但你買起亞,我勸你多問幾家。

要這么看,其實K3真正的定位是7-10萬左右。而這個價位的車,基本都是一眾小型車或微型車,像本田飛度、豐田致炫等。而飛度和致炫和K3比,不管是空間尺寸還是配置,K3肯定是吊打這倆。要知道飛度最低配可是連音響都沒有,更別提什么天窗、倒車雷達了,8萬塊真的是買標送車。而且一直到9.98萬的潮越版上才有觸控屏和4個揚聲器。

致炫雖然配置也低,但比飛度好一點,起碼全系還都有2個音響和倒車雷達。
K3其實是在錯位競爭,車是緊湊級,但價格卻是小型車的價格。因此K3面對的也有一眾小型車買家。當你只有小型車的預算,卻想要更大的空間和配置,而且一心只想著合資車時,照這邏輯是不是就應該去看一眼起亞K3呢?
不,還有日產軒逸經典,大眾朗逸啟航等著你呢。這么說吧,即便是7、8萬成交價,國產緊湊級轎車還有吉利帝豪、長安逸動呢。你要說合資優(yōu)惠誰更大?別克英朗,雪佛蘭科魯澤還沒站出來說話呢。這么多車擋在前面,客戶怎么可能想得到把K3當成備選?

為何起亞K3越賣越差?
首先肯定是品牌力的下降,除了產品本身,還包括一些看新聞都知道的外部影響,很大程度影響了咱們國人對韓系車的態(tài)度,但這只是其中之一。
其次,現(xiàn)在K3的地位有點尷尬,起亞雖然是中韓合資,但是品牌力肯定還是不如現(xiàn)代的。很多人會想,既然我都打算買韓系車了,為何不買現(xiàn)代呢?而且同樣是緊湊級轎車,12.38萬的伊蘭特1.5L尊貴版比12.29萬的K3 1.5L豪華版的配置還要高,多了225毫米的17英寸輪圈、L2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主動剎車、前后倒車雷達、10.25英寸液晶儀表、主駕駛電動座椅+加熱、多功能后視鏡等,優(yōu)惠后的價格幾乎沒多大區(qū)別。

所以很多打算買韓系車的消費者最后都去看現(xiàn)代伊蘭特了,不僅伊蘭特的名氣更大、配置更高,關鍵是伊蘭特的外觀要比K3好看的多,價格的優(yōu)惠也很大。最近半年伊蘭特賣了5.5萬多臺,而K3只有六千多臺,差了接近十倍。起亞本就沒有多少客戶,被伊蘭特搶走多少他估計自己都不清楚。
除了自家表兄弟的打壓之外,還有自家親兄弟的蠶食。因為上有起亞智跑,下還有起亞福瑞迪。預算充足的客戶在看到店里的智跑之后,寧愿多加個幾萬買它都不會買K3,雖然智跑是中國特供車型,用的還是很多年前的底盤,但是再怎么樣智跑也是個緊湊級SUV,空間尺寸也要比K3大多了,開出去要比K3更有面子,所以不少人會直接沖智跑了。

而預算剛剛夠買K3的客戶,看到旁邊的福瑞迪后,也會瞬間覺得還不如花更少的錢買福瑞迪,再怎么樣福瑞迪也是個A級車,動力還是1.6L+6AT,肯定要比CVT更靠譜。
此外福瑞迪也有很大的優(yōu)惠,本身就8萬的指導價,加上3萬左右的優(yōu)惠之后,裸車只有5萬出頭,還要啥自行車?因此K3只有被夾在中間的份兒??翠N量排行也能看得出來,最近半年起亞賣得最好的是智跑,9162臺,第二是福瑞迪8780臺,第三才是K3 6284臺。

總結來說,起亞K3已經被市場所邊緣化,即便楊總親力親為,自導自演了一場疑似炒作的熱搜事件,但是K3的銷量也難以回天。主要原因除了以上的以外,最關鍵的還在于產品本身的誠意。

雖然K3的誠意有那么一點,但是比起自家大哥獅鉑拓界來說,還確實要差一些。不說別的,如果K3的整體配置再提高一點,然后再把獅鉑拓界的雙聯(lián)屏搬過來,優(yōu)惠再大膽一些,別搞那些限制條件的綜合優(yōu)惠,少跟客戶玩些套路,對中國消費者拿出真誠的態(tài)度。我覺得銷量翻一倍多,應該問題不大。

花時間去想怎么炒作,只會讓人更反感這個品牌,韓國企業(yè)在中國只能低調發(fā)展,想站在風口浪尖引領時尚潮流,目前來看可能性幾乎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