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地鐵的小故事:地鐵站名都是怎么來的?(二)

倫敦地鐵的站名背后都有些什么?
本專欄為您解讀倫敦地鐵與碼頭區(qū)輕鐵現(xiàn)時運營站點的站名起源與開通時間。
What's in a name?
The origins of the names of all stations in current use on the London Underground and Docklands Light Rail with their opening dates.
翻譯說明:本專欄所出現(xiàn)的站名中文翻譯來源于維基百科或個人音譯。翻譯如有疏漏敬請諒解。
站名顏色由其所在線路顏色所決定,若出現(xiàn)多線換乘站,則顯示各線路顏色。

Baker Street 貝克街站
整條街于1799年完工,以當時一位在這一地區(qū)擁有一處大宅邸的愛德華·貝克爵士命名(Sir Edward of Ranston in Dorset),也可能是以另一位名氣更大的威廉·貝克(William )命名,他在18世紀從威廉·波特曼(William Portman)手中買下了這塊地。當然,這條街因著名偵探小說主人翁夏洛克·福爾摩斯“居住在貝克街221b號”而名聲大噪。
大都會線在1863年1月10日開通本站時即使用現(xiàn)名,“延伸線”(即從貝克街北行往哈羅去的線路)站臺于1868年4月13日開通,貝克盧線同名車站開通于1906年3月10日。
Balham 巴勒姆站
957年左右這一地區(qū)被稱作巴倫納姆(Baelenham)。而后又演變成貝爾根納姆(Bealganhamm),這一名稱源于一個叫貝爾加(Bealga)的撒克遜人以及古英語單詞ham(“homestead”,宅地)合成,意為“貝爾加的家宅”,并且他的家人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該地區(qū)在約1115年被記錄為巴爾格漢姆(Balgaham)。
本站于1926年12月6日開通時即使用現(xiàn)名。
Bank 銀行站
注意:本條目不是可通過長通道換乘的紀念碑站(Monument)。
名稱來源于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也是現(xiàn)在的英國央行)?;谔K格蘭人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on)的提議,英格蘭銀行于1694年建立。從1694年至1724年銀行的營業(yè)地位于織物商大樓(Mercers' Hall,mercer本身在中古英語里含義為售賣價格不菲織物的商人),而后搬遷到雜貨商大樓(Grocers' Hall)。1724年英格蘭銀行在針線街(Threadneedle Street)購買了一塊地皮,并在1732年-34年間興建了現(xiàn)在的英格蘭銀行大樓,大樓于1940年重建。
針線街在1598年稱作“三針街”(Three Needle Street):這可能指的是一種裁縫店的標志,意味著這一地區(qū)曾經(jīng)是裁縫和布料商的一塊飛地(enclave);它還可能指代一種名為“針線(threadneedle)”的兒童游戲,該游戲在1751年首次有記錄,但當時該游戲可能已經(jīng)存在了兩個多世紀。沒有證據(jù)顯示這條街曾經(jīng)是針線制造公司的所在地。
滑鐵盧與城市鐵路(即后來的滑鐵盧與城市線)由劍橋公爵(Duke of Cambridge)于1898年7月11日剪彩開通,以慶祝舊滑鐵盧車站開通50周年。城市站(The City Station)當時被稱作“城市(City)”,盡管它有時也會被稱為市長官邸站(Mansion House)。直到1940年10月28日本站才重命名為銀行站。北線站臺于1900年2月25日開通,即以現(xiàn)名命名。中央線的該站在規(guī)劃時使用過隆巴德街(Lombard Street)的名稱,但1900年7月30日開通時仍以銀行站命名。重建后的本站于1925年5月5日開通。
Barbican 巴比肯站
巴比肯地區(qū)曾被稱為“巴比卡納(barbicana)”,一座同名的古羅馬高塔曾在大姐北側(cè)豎立,而后這一地區(qū)即以巴比卡納命名。巴比卡納一詞源于拉丁語,也可能追溯到波斯語,意為“上層會議(upper chamber)”。撒克遜人將該塔稱為“burgh kennin”——意為“鎮(zhèn)上的瞭望塔”,這是項延續(xù)數(shù)世紀的傳統(tǒng),一旦點亮火把,便可指引旅行者們前往他們在倫敦的目的地。該塔似乎是因亨利三世(Henry III)的敕令而在1267年拆除,但隨后又在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的敕令下于1336年重建。該塔最終毀滅的時間難以確定,但有記錄表明在1720年左右塔的原址建起了一座民居。二戰(zhàn)后該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建,也就是所謂的“巴比肯工程(Barbican Project)”。
本站在1865年12月23日開通,開通時命名為“奧爾德斯門(Aldersgate)”,本站于1923年重命名為“奧爾德斯門與巴比肯(Aldersgate & Barbican)”,最終于1968年12月1日改為現(xiàn)名。
Barking 巴金站 (港譯:柏京站)
735年這一地區(qū)被記錄為“貝雷欽紐姆(Berecingum)”,可能來源于意為叫貝爾齊亞(Bercia)的撒克遜人和古英語地名詞尾-ing(意為“住在某地之人”)的結(jié)合。因此,Barking一詞的大體含義是“貝爾齊亞的家園”。這一地區(qū)在中世紀劃分為許多莊園,其中一個莊園屬于貝蘭杰(Berengers)家族,而Berengers一詞則是Bercia的變體。這一名字還可以解讀為“樺樹之中的居民(the dwellers among the birch trees)”,這可能也是指代貝爾齊亞家族。
本站于1854年4月13日由倫敦,蒂爾伯里與紹森德鐵路(London, Tilbury and Southend Railway,現(xiàn)由c2c公司運營)開通,開通時即以現(xiàn)名命名。地鐵服務(wù)始于1902年6月2日。
Barkingside 巴金賽德
1538年起該地區(qū)即以此命名,因其位于當時巴金主教區(qū)的邊緣地帶。side一詞經(jīng)常與一座土坡或一座綿延很遠的山聯(lián)系起來。毫無疑問,這種用法在16世紀是很常見的。
本站于1903年5月1日由大東方鐵路(Great Eastern Railway)開通時即使用本名。地鐵服務(wù)始于1948年5月31日。
Baron's Court 男爵宮站
和伯爵宮站(Earl's Court)不一樣的是,本站和法律意義以及榮譽意義上的男爵沒有任何一點關(guān)聯(lián),但一片從區(qū)域線車站到佩蘭姆路(Perham Road,漢默史密斯區(qū)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及其南側(cè)的居民樓建成之后,這一地方即以該居民樓的名稱“男爵宮”命名。這片住宅區(qū)由威廉·帕利瑟爵士(Sir William Palliser)規(guī)劃,并建成于19世紀末期。這一名字略顯復(fù)雜——可能暗指男爵法庭(Court Baron)之頭銜,這一頭銜由這片住宅的所有者所持有,也可能暗指附近的伯爵宮地區(qū)(Earl's Court)。
本站于1905年10月9日開通時即使用現(xiàn)名。
Bayswater 貝斯沃特
1380年貝斯沃特地區(qū)被記載為“巴亞德的水源(bayard在中古英語中意為勇武之人)”,在1659年定名為貝斯沃特(Bay(e)swater)之前有許多不同的拼法。原先的巴亞德水源位于西伯恩河(Westbourne River)下穿牛津路(Oxford Road,現(xiàn)更名為貝斯沃特路Bayswater Road)之處,巴亞德一名可能來源于曾經(jīng)住在這一地區(qū)的巴亞德家族。
本站于1868年10月1日開通時即使用現(xiàn)名。后來更名為貝斯沃特(女王道)(Bayswater (Queen's Road)以及女王道·貝斯沃特(Queen's Road, Bayswater)。1922年7月20日又更名為貝斯沃特(女王道)及西伯恩樹叢(Bayswater (Queen's Road) & Westbourne Grove)。1933年復(fù)歸現(xiàn)名。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