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
中國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末期,德國軍方為了提高機槍的機動性,將水冷的馬克沁MG08重機槍予以輕量化,并設計出MG08/18氣冷輕機槍。而類似的操作,在1946年的舊中國,又重演了。這就是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一款基于水冷的馬克沁民24式重機槍改進而來的氣冷重機槍。

1946年國防部第6廳國防科學研究發(fā)展年報稱:“我國國防重心已移向北方,為適合北方氣候起見,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實有改為氣冷式之必要。...研究結果試造完成,試射結果良好,連續(xù)射擊5000發(fā),效果甚佳。每分射速為650發(fā)。”根據臺灣聯(lián)勤廠的資料,該型稱為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
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是在原先的馬克沁民24式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產品,主要改進是將原先的水冷槍管改為氣冷可更換槍管,同時將原先重達29kg的重型三腳架改為約16.7kg的輕型三腳架。經過改進,全槍質量由水冷的49kg降低到31.7kg,同時不再依賴冷卻水。
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的基本結構和原先的水冷馬克沁重機槍完全相同,依然使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肘節(jié)式閉鎖方式,二次供彈,只能連發(fā)射擊。該槍口徑7.92mm,發(fā)射7.92mm毛瑟步槍彈,全槍長1200mm,槍管長721.2mm,全槍質量31.7kg,槍身質量約15kg,三腳架質量約16.7kg,采用250發(fā)彈鏈供彈,理論射速650發(fā)/min。

1947年7月起,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由兵工21廠正式投入生產,1947年生產了500挺,(同時生產了1800挺馬克沁民24式重機槍),次年上半年又生產了350挺。根據資料推測,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的總產量約為1500挺。1948年,國民黨兵工署提出,在馬克沁民36式重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研發(fā)通用機槍,但由于當年重慶解放,21廠被接管,新通用機槍的設想沒有實現。
本文曾在火器百科官網及火器百科公眾號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