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明公開課】4.9 南朝詩歌的結構變化|古典詩詞鑒賞


【南朝詩歌結構的變化】
形式變化主要圍繞五言詩,以五言詩為例。
在寫作的過程中約定俗成發(fā)現(xiàn)律詩八句,而不是事先預設的。

形成一種建筑美:

影響:1.對詩歌內容的影響:
詩人按照這種模式寫詩會形成一種跳脫感,因為不能寫的太長,只有八句,也不能太緊,太緊會漲開,所以句與句之間會有跳脫,在閱讀上帶來一種刺激,更好控制篇幅。
2.對評價什么是好的詩歌:線性結構(游歷、思考的結構),有留白的公共空間。比如:謝靈運的詩。有些詩太長,議論很長,就是對讀者的排斥,沒有給讀者思考的空間。

【留白的美:跳脫感,表達豐富的涵義和聯(lián)想空間】對比何遜,何遜的詩只在呈現(xiàn)自然的美,最后一句的懷鄉(xiāng),也會引發(fā)讀者自己的特別的共同經(jīng)歷的感同身受,詩人的很多問題沒有交代:何時何地來到此地。。。和謝靈運寫的很清楚、議論不同。

詩歌的寫作是對閱讀的期待,對欣賞的期待,詩歌是在閱讀中最后完成的。

這種線性結構,會導致詩人占有的空間越大,讀者占有的空間越少。因此律詩的結構化限定了詩歌的這種無窮盡的延展。

流水對,兩句共同構成意義?!耙煌操p夕,暫解去鄉(xiāng)憂”

律詩的敘事性比較弱,

古體詩敘事性依然很強,最經(jīng)典的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形成這類詩歌的另一種特質:磅礴大氣的敘述、議論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