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游》:讓莊子無限向往的人生境界,到底是什么?

超脫無外無掛無礙與天道同游的逍遙之境。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和鳥代表了一種自由的境界。而莊子把小的魚子比作大魚,應(yīng)該是比喻精神上的自由無礙之大境界。此外,從小到大,從魚到鳥還蘊含著萬物皆在運動變化,相互轉(zhuǎn)化的寓意。
鯤鵬活動的地方為北冥,南冥,天池,冥就是幽暗不冥意思,天池就是天然的大池鯤遨游于水中,鵬翱翔于風中。水和氣自古以來就被看做是萬物的本源。又是幽暗不冥又是天然又是萬物本源這不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嗎
所以鯤鵬應(yīng)該指代的是那些志存高遠追尋大道之人。
世界本來的樣子就是大道而想要體驗大道則必須要有深厚的積累。
水,負載大船,
小洼,可浮草不可漂杯
北冥,蓄養(yǎng)鯤,
步旅遠近備糧問題
視野狹窄的世俗之人無法理解追尋大道之人的精神境界。
蟬和小鳩、小澤里的麻雀
朝生暮死的蟲子無法理解一個月的時光,夏生秋死的寒蟬無法理解一年的時光、而有一種靈龜卻以500年為春,500年為秋上古有一種大椿樹更是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
事業(yè)狹窄心胸閉塞之人在世俗名利場上取得一些小成就常常自以為大,自得自滿。將世界的一角當做世界的全部。他們自以為逍遙自在而去嘲笑那些真正逍遙自在的人。
何為逍遙?
憑自己的才智為官一方的人,靠自己的行為庇護家鄉(xiāng)的人,品德被君主賞識取信于全國的人都不算。因為他們的逍遙是依賴外部世界的,內(nèi)心被世俗功名所牽絆。
對外界的批判和贊譽不為所動,明確認識內(nèi)我和外物的區(qū)別,分清榮譽和恥辱的界限,并不急切追尋世俗的聲譽也不算。因為他心中還有物我分別,他的內(nèi)心雖不受外界影響,但其逍遙只局限于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
御風而行:感官互通身心一體,像樹葉一樣輕巧飄然,已經(jīng)忘了風乘我還是我乘風了,即已消除了人我內(nèi)外之分了也徹底超越了是非利害的觀念,也不算。因為這是旬有五日而后反,十五日之后就必須返回是有限度的沒辦法游于無窮。
莊子指出,所謂真正的逍遙就是心靈世界的“無待”。超脫無外無掛無礙與天道同游。順應(yīng)天地萬物本來的樣子把握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遨游于無窮的境域之中。
逍遙的三種品質(zhì):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有名而忘名,有功而忘功,有己而忘己,即超脫公民的觀念,消除忘我的成見。大道,生而不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的品質(zhì)即大道生養(yǎng)萬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他沒有刻意去占有、主宰萬物也沒有自視甚高并未想要從萬物之中獲得什么。
物各有性,而世人偏以有無用處定義萬物,這實際上就是以個人為中心,所以只要心中有己,人們就必然會去追求“有用”。
總而言之,無用之用就是至人無己的核心內(nèi)涵,而莊子口中的“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就是沒有戰(zhàn)爭暴力、功名利祿、是非貴賤的凈土,也是心靈上無名、無功、無己與天地精神同游的逍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