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小我”與“大我”的碰撞,一次末世中希望的勝利

本文僅代表個人拙見,歡迎大家友好交流。
《流浪地球》的成功,可以說是小我與大我的激烈碰撞。
與單刀獨馬不同,比起是一個主角團隊的操作,《流浪地球》更像是一部群像劇,只不過有的更關鍵,有的沒有那么突出,但卻又是缺一不可。讓我最受感動的,是在全球廣播后,許許多多、世界各地的救援人員放下“回家看父母孩子”的執(zhí)念,投入到了“大我”之中——再賭一把,拯救地球。
其實,正如原著中大家都會感嘆到的,“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這也正是“回家”啊——回到地球家園,保護自己的歸屬之地。
如果說劉培強是“大我”的化身:為了地球三十五億的生命(當然,其中也有他的兒子)而最終犧牲自我,那么他的兒子劉啟就是兼具“小我”與“大我”的象征,他的成長,正是一種從個人利益、親情觀念漸漸包含那背起挽救世界的責任——這么說可能又有點個人英雄主義,但其實他是作為這樣一種矛盾體的代表而展現(xiàn)出來。實際上,劉培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還有王磊,極富責任感與使命感,卻也在援救杭州失敗后仍想前去——正是因為他的妻子孩子也在那里,這正是自我與超我的一種劇烈碰撞,內心的戲劇沖突也由此產(chǎn)生;而聯(lián)合政府最終在個人角度上同意了木星計劃,則又可以看出一種“小我”與“大我”之間相互轉化、相互融合的一面。
形如游戲changed的全員存活結局,以及命運石之門最后的SG線:既奪回了嘟嘟嚕和助手的生命,又改變了世界的命運,避免了世界第三次大戰(zhàn)——這樣個人與自己所愛之人的幸福之“小我”與社會、世界的安全之“大我”不會互相沖突的理想狀態(tài),雖然是最為完美,但現(xiàn)實是最為殘酷,這一點《流浪地球》里的犧牲更接近了真實。


作為科幻劇情片,特效十分重要,這一點上,作為電影特效公司CTO的Nathan Rich,作品的演出受到了肯定,而我作為門外漢,的確也感到撐起了大場面,這對于科幻片——尤其是末世片,應該是很重要的吧。

當然,對于文戲,似乎有著最大的爭議。我也并不否認在一些情節(jié)上略顯突兀,畢竟原著雖然就是兩三萬字的短篇小說,文學作品轉為影視作品總要受到篇幅限制、細節(jié)的缺失以及鋪墊的不足,再加上演員技藝上的些許青澀,情節(jié)變化與人物成長上的確有些“太快”,同時,有些鏡頭的確稍顯“橋段化”,在我觀完后的幾小時后,那種激動感有些淡淡地消失,也許還缺了那么些“沉淀感”。

不過,這是一部總體上值得肯定的作品,而“流浪地球”計劃最終的成功,正是希望這樣一種有點感性的東西,發(fā)揮出了人類的潛力,“概率”為零也并不等價于“不可能”,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所謂的“奇跡”。當然,作為這樣的科幻末日片,其警示意義也不言而喻。
讓我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為“流浪地球”計劃的成功作為結尾吧: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