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義門陳宗譜與古籍
江州義門陳宗譜與古籍存疑

?
? 用江州義門陳氏的史志和莊譜對比,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有不相符的地方,譜與譜、譜與志、譜與史、史與史亦存在著相互矛盾之處,即使同一莊譜,上卷與下卷、前修與后續(xù)也相悖相抵?,F(xiàn)將義門諸譜中存在的疑點,提出幾個方面的問題。
? 1、江州義門世次。
譜記叔明王至延賞分莊輩為二十二世;《宋史·陳兢傳》則載叔明王至分莊延賞輩為十五世。其中叔明王至崇十一世,《唐書·宰相世系表》與《宋史·陳兢傳》的記載不一致。《唐表》說叔明子會稽郡太守(闕名),生晉陵郡司馬參軍(闕名),參軍生兼,兼生京。京以從子褒嗣。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宣生旺?!端问贰穭t曰:叔明五世孫兼,兼生京,京以從子褒為嗣,褒生灌,灌孫伯宣,伯宣子崇?!短票怼芬约鏋槭迕髟鴮O,以伯宣為灌子,以旺為伯宣子。而《宋史》則以兼為叔明玄孫,以伯宣為灌孫,以崇為伯宣子。
世序排列如下
世系代數(shù)? ? ? ? ??1? ? ??2???3? ?4? ? 5? ??6? ??7? ? ??8? ? ?9? ?10? ? ??11
《唐表》世次?叔明? ?0??0? ?兼??京??褒??灌? ?伯宣??旺
?《宋史》世次叔明? ?0??0? ??0? ?兼??京??褒? ?灌? ?? 0? ??伯宣? ??崇
? 其后崇至分莊延賞輩世系,宗譜與《宋史》也有不一致的。宗譜說伯宣生檀,檀生旺,旺生機,機生感,感生蘭,蘭生青,青生六子。其三子仲生崇,崇生袞,袞生昉,昉弟之子鴻,鴻從弟兢,從子延賞。《宋史》則言伯宣生崇,崇生袞,袞生昉,昉弟之子鴻,鴻弟即兢也,從子延賞。世序排列如下:
世系代數(shù)? ? ? ? ? ?10? ?11??12??13? ?14? ?15? ?16??17??18??19??20? ?21? ??22
家譜世次? ? ? ? ??伯宣?檀? ?旺??機? ?感? ?蘭? ?青? ?仲? ?崇??袞???昉? ?兢? ?延賞
《宋史》世次? ?伯宣?崇? ?袞??昉? ?兢??延賞
?
?
?
?
?
?
?
? 宗譜以延賞為伯宣十三世孫,而《宋史》則以延賞為伯宣六世孫。譜比史多七代。以致史與史,譜與史產(chǎn)生岐異。
? 2、陳兼舉進士時間。
果石莊譜《義門碑》記:“宜都王陳叔明四世孫兼,舉唐高宗上元(674—675)進士。”光緒十三年(1887年)陳超凡撰《宿松義門陳氏大成宗譜》記“明祖?zhèn)魉氖缹O兼祖,唐明皇開元四年(716)舉進士?!薄短V》和《大冶舊譜》刊天禧元年(1017),家長陳蘊《遠宗記》“叔明之后五世孫兼,唐明皇開元十二年(724)舉進士及弟?!?strong>三譜記載兼舉進士時間相差53年。以致譜與譜各執(zhí)一說。
3、旺公遷義門時間。
《大冶舊譜》載:“陳旺,字天相,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占籍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p>
宿松譜和廣濟莊民國三十六年譜俱說:“旺,唐德宗貞元辛末(791)四月,自廬山遷居九江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碧I春莊《創(chuàng)修宗譜序》和廣濟莊民國十七年譜《世系序文》俱載旺公“于唐元和十四年已亥(819),遷德安縣敷淺原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艾草坪,即今義門鋪是也?!薄吨腥A姓氏通書·陳姓》一書載“檀子旺于唐文宗中葉(832)再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蓖w義門時間,前后相隔101年。以致莊譜前修與后續(xù)、此譜與彼譜、莊譜與論著,相互之間說法不一。
??4、伯宣公隱居廬山時間。
宿松譜載伯宣唐嗣圣元年(684)撰《匡山譜序》,而隱居廬山時間則在嗣圣元年之前。嘉靖三十二年(1553),《德化縣宗人具聯(lián)宗辨》說:“始祖伯宣公自唐開元間(713—741)從閩來隱居太平宮”。靖江縣回溪莊譜引用中國陳氏宗親會副會長陳大云《江州義門大事年表》記:“伯宣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因與馬總善,馬總移官南康,遂偕游廬山,悅其地圣治峰而家焉?!毕特S庚申(1860)果石莊光亨撰《義門世代考》:“愚按《唐書》,馬總于德宗貞元中(785—804)被貶泉州別駕,憲宗元和初年(806)遷虔州刺史,即今之贛州,是公之閩來也。”《宋史·陳兢傳》直記“伯宣與馬總善,后游廬山,因住德安,大順初(890)卒。”莊譜記伯宣隱居廬山時間是唐玄宗開元之前,而《唐書》、《宋史》俱言伯宣隱居廬山時間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以后,其時間相距140余年。以致譜與譜、譜與史各言其是。
? 5、崇出生時間。
陽新縣果石莊譜世系記:崇公“生于壬申年(852)五月初二亥時,僖宗乾符元年(875)甲午舉人?!逼渥V序又載明初魏敏洪《陳氏歷代總譜序》言:“崇中甲子(844)舉人?!比粢?0歲中舉人,其出生則在824年前后,與世系記載相距30年左右。大冶興村莊譜也說崇“生于大和壬子(832)五月初二亥時?!彼匏勺V又說崇“生于后梁貞明三年(917)?!?strong>三譜載崇出生時間相差90年左右。以致譜與譜,卷與卷自相矛盾。
? 6、置公婆丘田時間。
《九江聯(lián)宗譜》載:“公婆丘田坐義門東岸丈三千八百步,原系旺公乾元二年(759)十二月除日買到黃忠輔之田,當晚又生孫,,后居要職?!惫f和回歸莊譜俱記:“公婆丘田為乾化二年(912)十二月除日,置到黃忠輔田,計三千八百步,當晚諸房誕生三十二男,皆是英才之士?!标惔笤啤督萘x門大事年表》則言“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十二月除日置公婆丘田,當晚生男三十七,次日又生四,計四十一”。三譜記置公婆丘田時間前后相隔205年。以致此譜言此,彼譜言彼。
??7、兢公入朝時間。
廣濟莊民國十七年譜記:兢“漢公之子,字文偉,主家政,宋太宗(976—997)召至御前賜梨雀。”《江州義門大事年表》記:“宋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宣陳兢入朝,賜御雀持歸和酒眾嘗,全家共沾天味。同冶《德安縣志·軼事》和同冶《九江府志·雜類·軼事》俱記:“宋天圣四年(1026)宣陳兢入朝,賜一御雀持歸和酒一壺,合門三千余口共沾其味。”《九江聯(lián)宗譜》和《大冶舊譜》俱記:“慶歷四年(1043),仁宗皇帝宣兢入朝,帝賜一御雀持歸,碎雀和醍酒一壺,合家三千余口遍知其味?!?strong>三譜記兢公入朝時間相隔50年。以致譜與譜相悖、譜與志相拗。
8、還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
如同居代數(shù),有說十三世,有說十五世,又有說十八世,還有說十九世。
同居時間,有說二百年,有說三百年,又有說四年,還有說五百年。
分遷莊數(shù),有說二百九十一莊,有說二百九十八莊,又有說三百零四莊,還有說三百零八莊。
淳化元年(990)同居人口,史載一千二百口,譜云一千七百六十七口,又有譜說一千九百六十口,還有譜說三千七百余口。以致譜與譜、譜與史相差很大。
《大冶舊譜·遠宗記》說叔明王五世孫兼唐開元十二年(724)舉進士及第,而宿松譜則載兼六世孫伯宣嗣圣元年(684)撰《匡山譜序》可見其時間與世次存疑尤為顯著。
《資治通鑒》刊叔明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與其十世孫伯宣684年撰《匡山譜序》惟相隔111年。故伯宣不是唐玄宗時代人,而是與馬總友善,憲宗元和十四年(819)以后隱居廬山,后住義門,大順初卒。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亦載天圣元年(1023)十一月甲子“而蘊年八十”,其生應在943年,與其十世祖旺832年居德安惟相隔111年。故旺不是唐憲宗時代人,而是在唐開元十九年(731)遷居德安太平鄉(xiāng)常樂里??磥泶嬉杉性诓c崇之間的世次。
編者按:
江州義門陳宗譜的存疑問題,主要是世次的紊亂,而影響了其它事跡記載的一致性。探究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初和元初時,義門故居屢遭兵燹,所遺宗譜及事跡資料殘缺不全。
迨元至治時(1321—1323)編輯《義門重修譜》(考為大冶縣金山店陳彥明保存的自稱《江州義門陳氏金字譜》,簡稱《大冶舊譜》),因考證不足所致。因此,弄清《大冶舊譜》續(xù)修時間及對義門宗譜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及《義門記》版本在傳遞過程中所產(chǎn)生相互矛盾的原因,對于澄清義門世次和糾正其它的存疑,具有關鍵性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冶舊譜》續(xù)修時間考。嘉定已卯年(1219),陳秘《陳氏無二祖》是《大冶舊譜》刊載最后的續(xù)修時間。因此,《大冶舊譜》最早續(xù)修時間是在南宋紹宗(1228—1233)后。
明嘉靖甲寅年(1554),德化縣義門聯(lián)宗譜《凡例》說:“舊譜始自太丘,俱仍以名序列”和“原編次世系不以圖格流衍,止名諱敘列者,經(jīng)燹闕多,不能成圖矣?!迸c《大冶舊譜·陳氏譜系語錄》說:“陳氏之先漢太丘長寔,號文范先生”至“陳高祖伯宣與馬總友善”的內(nèi)容相一致?!斗怖酚终f:“舊譜載太婆語類、今刪之不錄”,故今《九江義門聯(lián)宗譜》沒有太婆語類;《大冶舊譜》刊有景德三年(1006)《右家語》,故今果石莊譜俱記有太婆語類之內(nèi)容。因此《大冶舊譜》最遲續(xù)修時間應早于德化縣嘉靖《甲寅(1554)譜》和果石莊《甲午(1534)譜》。
從紹定(1208)至嘉靖甲午(1534)年的三百多年時間,續(xù)修義門宗譜已見有三次。一是元朝至治間(1321—1323),都昌南橋莊繼銘公十三世孫陳浩續(xù)修的《義門重修譜》;二是至正初(1342),果石莊陳夢龍修編的《真良家譜》;三是洪武十八年(1385),陽新果石莊任遠公聯(lián)修的《續(xù)修真良家譜》,亦稱《虎谷譜》。
考析這三次續(xù)修的譜名和序文,唯陳浩的《義門重修譜》與《大冶舊譜》中的內(nèi)容相吻合。該序文說“被回祿見于庚申(1320)、已亥(1275)、復甲子(1264)已三次矣,悉于煨燼,幸諸莊殘碑偶存,更有云孫陳達善分莊舊刻僅留八九,故失者補之,亂得序之”與《大冶舊譜》中“庚申、已亥兩變,吾族骨肉安全”和“予恐拓本頗艱,為刻板付陳氏裔孫陳達善使攜以歸,凡族人皆當遺之一本”的內(nèi)容相一致。
? 由此可見,《大冶舊譜》宜是陳浩的《義門重修譜》,或是至正初夢龍公根據(jù)《義門重修譜》版本重編的《真良家譜》。逮至正壬辰年(1352),紅巾倡亂,天下靡沸,任遠公于元丙申年(1356)藏譜于陽新虎谷洞。戊申(1368)年,洪武定鼎金陵,暇視藏譜,得免朽爛。任遠公珍藏的虎谷譜正是《真良家譜》;實為《大冶舊譜》。
? 二、胡旦《義門記》傳遞過程和相互矛盾的表現(xiàn)。胡旦《義門記》,又曰《義門碑》,亦曰《宋咸平壬寅歲序》,還曰慶歷四年(1004)《義門陳氏金字譜序》。其傳遞過程,《大冶舊譜》說得明白。該譜說咸平五年(1002),胡旦“詣陳氏宅,覽世譜,閱家法,詢事實,具知其狀,因為之記?!碧焓ノ迥辏?027),家長泰公《回義門累朝事跡狀》亦說:“中書舍人胡旦撰《義門記》,凡戶下起止事跡,總在其中?!卞誓纤谓B興十五年(1145),知縣呂廣問說建炎中(1128),賊寇李成劫掠家莊,焚毀舊居,義門事跡幾盡?!昂笫形迥?,仆來為令,遂訪得墨本,其家之子孫,請作亭于故基,刻石其下?!眰髦两B熙五年(1194),益國公周必大稱“胡周父史筆文華,著聲三朝,《義門碑》甚有古風。中經(jīng)兵火,得賢宰呂仁甫表而出之,又可傳遠。”值元至治間,陳浩編輯《義門重修譜》,將胡旦《義門記》傳于世。
? 傳至今日的胡旦《義門記》,多以《大冶舊譜》為版本的,析其世次與時間的關系是:叔明太建五年(573)封宜都王,至陳崇大順元年(890)立《家法三十三條》,世次是十八代,時間317年,每代相隔時間為17.6年;叔明五世孫兼唐開元十二年(724)舉進士及第至崇立家法,世次是14代,時間是166年,每代相隔時間為18.6年;叔明十二世孫旺元和十四年(819)遷居德安至崇立家法,世次是七代,時間是71年,每代相隔時間為11.8年。所以,《義門記》中的世次與時間極不吻合,相互矛盾十分突出。若依據(jù)《宋史·陳兢傳》“伯宣子崇”的記載,其世次與時間的關系是:叔明太建五年封宜都王至崇立家法,世次是十一代,時間是317年,每代相距31.7年;叔明五世孫兼開元十二年中進士至崇立家法,世次是七代,時間是166年,每代平均相隔27.6年。所以叔明十世孫伯宣元和十四年以后隱居廬山,后遷義門,大順初卒;子崇立家法,世次與時間吻合。
? 三、存疑問題直接原因考。太湖譜說:“吾門支派自唐宋,原井井有條,雖遭南宋遼金之厄,其間頗有遺缺;后因景炎年間(1276—1278),鄉(xiāng)盜掘塚,采取各垅碑銘,墓表,壙記,是者取之,疑者闕之。”《大冶舊譜》也說益國公周必大言《義門碑》,“官疑后來碑誤”。宿松譜《唐宋孝文節(jié)選》亦說:“抑碑經(jīng)火后,木版錯誤,有如周益公云。”由此可見,紹興間呂仁甫表而出之的《義門碑》墨本,就有木版錯誤。至景炎(1276—1277)間,鄉(xiāng)盜掘塚,義門事跡損失慘重。到至冶(1321—1323)時,陳浩在“失者補之,亂得序之”基礎上而進行《義門重修譜》。故嘉靖甲寅(1554)年德化縣聯(lián)宗譜《凡例》明白告訴后裔:“舊譜散出,殊多錯簡,今參互考輯,信固存矣,疑以仍舊,重其傳也?!本C上所述,江州義門陳氏事跡從紹興至嘉靖甲寅四百多年間已定存疑,而世次存疑直接原因可能來自《大冶舊譜·義門記》和《陳氏譜系語錄》。
? 嘉靖甲寅年至今日又有四百五十年,義門宗譜多數(shù)是以《大冶舊譜》為藍本而續(xù)修。《大冶舊譜》許多文字脫落處是用毛筆填寫的字跡,以至又有新的傳誤,產(chǎn)生新的存疑問題。略舉四例,以窺全貌。
? 1.《大冶舊譜·義門分莊記》云:“吾家自伯宣公以來,至今十五代,同居四百八十余年,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其中“伯宣公”三字是用毛筆填寫的。原文應為“叔明王”三字。據(jù)現(xiàn)今所見義門宗譜世系,伯宣公至分莊延賞輩的世次是十三代,而不是十五代;就以伯宣公唐開元九年(721)由閩隱廬至嘉祐七年義門分莊,也只有三百四十余年,而不是四百八十余年。所以咸豐庚申(1860),果石莊光亨公《義門時代考》不解其語:“謂夸張而無據(jù)也”。若依據(jù)《宋史·陳兢傳》中的世次,叔明王到分莊延賞輩正是十五世;從叔明太建五年(573)封為宜都王至嘉祐七年(1062)分莊,正是四百八十九年。所以說“伯宣公”三字應更為“叔明王”三字。
? 2.《果石莊譜》說:“公婆丘田為乾化二年(912)十二月除日,置到黃忠輔田,計三千八百步,當晚諸房誕生三十二男,皆是英才之士?!?strong>《大冶舊譜》“乾化”二字是用毛筆填寫字跡,原文應更為為“乾德”二字。根據(jù)史志和義門宗譜資料考證,義門十四世兢、旭、蘊等輩出生期在920—940年間,十五世分莊輩出生期在950—980年間。乾德二年(964)是十五世出生高峰期,堂兄弟三百余人,一夜生男三十二是有可能的;而乾化二年是十三世出生期,堂兄弟五十余人,一夜無法生三十二男。所以說“乾化”二字,原文應更為是“乾德”二字。
? 3.九江縣義門聯(lián)宗譜說:“慶歷四年(1044),仁宗皇帝宣兢入朝”賜雀?!洞笠迸f譜》“慶歷”二字是用毛筆填寫字跡,原文應更為為“淳化”四年(993)。按《宋史·陳兢傳》和天圣五年(1027),家長泰公《回義門累朝事跡狀》俱言淳化元年,知州康戩上言:“兢家??嗍巢蛔恪保t本州每歲貸粟二千石。兢死,肱為家長。肱死,襲為家長。襲死,旭為家長。至道二年(996),內(nèi)侍裴愈至江州義門,陳旭為家長,每歲貸粟之半。慶歷四年家長是陳泰,而不是陳兢。所以“慶歷”二字,原文應該更為“淳化”二字。
4.義門諸宗譜《義門記》都說“六而生十九,十九而生三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大冶舊譜》此處文字脫落三行多,約七十字左右。當時考訂者無法填滿文字空白,用毛筆略寫“六而生十九,十九而生三十六”的少量文字,誤傳至今日所有《義門記》中。查閱相關資料核訂,原文應是“六而生十九,伉五子,侍無子,仲三子,俛三子,偉五子,伸三子。伉五子生十一子,仲三子生六子,俛三子生五子,偉五子生八子,伸三子生六子,凡三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逼渲性囊粋€“五”字和一個“三”字未脫落,與填寫考訂文字相吻合。
任遠公藏譜虎谷洞十二年之久,雖未朽爛,但前后沿邊文字均有脫落,迨明初續(xù)修《真良家譜》,首次考填舊譜文字宜是任遠公和當時編修者。

刊按:
《大治舊譜》 “乾化”二字是用毛筆填寫的字跡,以至誤傳。而《甲寅德化聯(lián)宗譜·紀屋宇》則說“旺公于乾元二年(759)十二月除日賣列黃忠輔之田,當晚又生孫?!笨梢娦蕖都滓V》之舊版本譜不是來源于《大冶舊譜》。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江州義門世次考
江州義門陳氏世次,是指太建五年(573)叔明封宜都王至嘉祐七年(1062)奉旨分莊,歷時四百八十九年的世系史。
《宋史·陳兢傳》載叔明至分莊延賞輩為十五世;而多數(shù)義門宗譜則言叔明至分莊延賞輩為二十二世。根據(jù)史志和義門宗譜有關資料考證,江州義門陳氏世次是:
? 伯宣公的世次?!端问贰り惥鳌氛f:“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闕。兼生京,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孫伯宣,避難泉州;與馬總善,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后游廬山,因居德安,嘗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順初卒。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昉家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昉弟之子鴻……兢即鴻之弟……從子延賞、可,并舉進士?!卑此问肥来?,假定其生年,世序排列是:
世系代數(sh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 ??15
世次名稱??叔明??0? ?0? ??0??兼??京? ??褒?灌? ?0??伯宣??崇?袞??昉??兢??延賞
考定生年
叔明555年? ? ?兼675年? ??京720年? ??褒735年? ??灌760年? ??伯宣810年
?崇?832年? ? ???袞872年? ??昉900年? ? ?兢928年? ??延賞965年
? 另與《宋史·陳兢傳》世次相符合。有義門宗譜載大順元年(890),家長崇立家法自序云:“訖今存沒十一代,曾玄二百余人”,與《宋史》叔明至陳崇十一世的世次相一致(譜曰十八世,又曰十九世)。淳熙十年(118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說淳化元年(990)三月癸丑,江州言“德安縣民陳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嗍巢蛔??!迸c宋史中叔明至兢十四世的世次相符(譜曰二十一世,又曰二十二世)。景德三年(1006),延賞《奏卑幼典賣田產(chǎn)狀》說:“唐玄宗因官置莊于江州德安縣,今歷十五世,累世義居”,與《陳兢傳》叔明至延賞十五世相一致(譜曰二十二世,又曰二十三世)。紹熙庚戌(1190),朱熹《江州義門世系序》說伯宣“唐征著作佐郎,累召不起,傳五世,族大而繁,德盛而光”?!稇c元五年(1199)譜序》朱亦說:“人情似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經(jīng)疏遠,視為途人”。與《宋史》中伯宣傳五世至分莊延賞輩族大而繁,因分莊疏遠而澤斬的世次俱相符。迨元至正初(1343—1345)脫脫撰《宋史》說“昉家十三世同居”,與義門宗譜和其它史書記載的世次相吻合。
? 與《陳兢傳》世次時間相符考。《大冶舊譜·遠宗記》說:“叔明之五世孫兼唐明皇開元十二年(724)舉進士及第?!比粢约俣ǖ纳?,兼五十歲左右舉進士及第,與《陳兢傳》中的世次時間相符合。韓愈《與陳京給事書》注云:“京字慶復,大歷元年(766)中進士第”;《資治通鑒》說“貞元元年(785)正月乙卯,補闕陳京”上疏德宗。若以假定的生年,京四十歲左右舉進士及第,八十歲左右高齡在德宗朝官至給事中,與《陳兢傳》中的世次時間相符合。《大冶舊譜》胡旦《義門記》說:“伯宣生于閩與馬總善,因至南康,卜居廬山之麓”;《資治通鑒》載元和十四年(819)三月戊子“以華州刺史馬總為鄆、曹、濮等州節(jié)度使”,故伯宣由閩隱廬系在元和十四年之后;武穴大成宗譜載刺使陳謙《江州義門后序》直說:“號稱義門則系宜都王陳叔明之后,唐僖宗朝(874—888)居廬山之陽,伯宣為鼻祖也”。若以假定生年,伯宣青少年時由閩移廬,后住義門,與《陳兢傳》中的世次時間基本一致。大冶興村莊民國三十六年譜說:“崇生于太和壬子(832)五月初二亥時”,大順元年立家法,若以假定的生年,崇五十八歲時父親歿,始立家法維持義門家族,與《陳兢傳》伯宣子崇的世次時間相吻合(譜曰崇為伯宣九世孫)。
與《陳兢傳》世次時間比較考。后主陳叔寶生于承圣二年(553)癸酉,叔明排行第六,生于紹泰元年(555)乙亥。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月,家長陳旭《謝恩表》稱“生身八十一年”,其出生應是吳太和三年(931);《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也載天圣元年(1023),“而蘊八十”,其出生應在南唐保大元年(943)。若以《陳兢傳》中世系,叔明到旭、蘊為十四世,每代平均相距時間為三十年左右?!吨腥A姓氏通書·陳姓》說南郡王叔澄排行第二十,其出生約在天嘉初年(560)后;又謂北宋狀元陳堯叟天福初年(1017)卒,年五十七歲,其出生是建隆二年(961)。叔澄與堯叟為十三世,每代平均相隔時間為三十三年。所以《陳兢傳》中每代平均相隔三十年左右的世次是符合人類正常生育規(guī)律的。義門宗譜說叔明至旭、蘊為二十一世,又曰二十二世、每代出生相距時間為十九年,既不符合當時叔澄后裔世次時間佐證比較,又不符合《家法三十三條》“男十八歲以上與占勘新婦,至二十以上成納”的規(guī)定。

綜上說訴,《宋史·陳兢傳》中伯宣公上下義門世次比宗譜世系較為準確、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