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輩子用健康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健康”,終究會是白忙一場?
老子曰:“身與貨孰多”,意思是,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身體與你的財富、金錢到底哪個更重要?其實都很明白,喪失了生命就一切歸零。
我的外甥女讀小學,很喜歡畫漫畫,我跟妹妹講盡量不要干預她,讓她發(fā)揮自己的天性,關于漫畫方面的書籍或工具,只要她喜歡就盡量給她買來。我希望她能在快樂中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且告訴她喜歡就要好好學,她很聽話,還有自己的專屬畫冊。我發(fā)現(xiàn)她身體不太好,容易感冒,有一次去拜訪親戚,她收到了100元的紅包,手舞足蹈的可開心了,于是我跟她說“你看‘100’這個數(shù)字,這個‘1’就像站著的一個人,如果‘1’沒有了,倒下了,后面就只剩下‘0’了,就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不是。就是說人如果不好了,生病起不來了,給他錢也沒力氣花了,對不對?而且生病是自己難受,所以能夠照顧好自己的人才最聰明,經(jīng)常鍛煉身體可以少生病,知道嗎?”外甥女用力地點頭說道“嗯,我知道”,這時她已經(jīng)開始想著紅包里的錢該怎么用了。

金錢和身體的關系是亙古不變的話題,盡管我們一再說身體很重要,哪位聽進去了?坦誠的講,很少有人聽進去這些話。尤其是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多少人直接把賺錢多少定義為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網(wǎng)上經(jīng)常看到人因為過度勞累猝死,或者常年日夜辛勞而英年早逝的新聞,但我們大多都只是感慨一番,第二天還是照樣玩命地干。確實,錢很重要,張愛玲說:“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蔽乙埠芟矚g錢,所以我努力賺錢,它能改善我的生活,能給我自由閑暇,做我想做的事。但我不貪錢,貪得越多意味著失去更多,甚至包括我的健康和生命,那太不值得。

錢,常常是一個家庭的分水嶺。有錢了可以給父母很好的養(yǎng)老條件,您說這錢重要不?很重要,父母家人生病也不會因缺錢而陷入困境。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除了正常上學以外,如果沒錢的話,一到放假就只能隨便安排一下,可如果有錢,就可以帶孩子到處走走,增長見聞,發(fā)現(xiàn)美好,這何嘗不是好事呢?
實際上,賺錢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舍得的關系,先有舍后有得,先舍的是要付出的勞動,做對他人有益之事,并把事情做到爐火純青,必將有所得。但現(xiàn)代人往往把眼睛就盯在“得”上,先想到的是錢,很少考慮事情本身的意義。

比如說有些生意一開始是需要先付出的,不賺錢做不做?如果把目光只放到賺錢上,您是堅決不會做的,不掙錢干什么干。可是別忘了,好多生意就這么積累起人脈的,然后在某一天就開始賺錢了,這是事業(yè)的基礎。尤其是今天,那些一開始沒有什么目的,只想分享一些有價值的知識信息,內(nèi)容直戳人心,結果吸引無數(shù)粉絲的關注。相反,那些一開始就奔著多少粉絲量來的,大多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很難做出高質量的內(nèi)容來,雖然也付出了很多,但總是困難重重。

我們?nèi)送悴欢@個道理,為了快速地、更多地賺錢,在貪婪之火的驅使下,每天奔波忙碌卻沒什么結果,最后還拖垮了身體,有相當比例的疾病是因為賺錢而勞累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別把賺錢看得太重了,淡然一些,病就會少很多。我們常說“上半輩子用健康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健康”,就是讓我們警惕最終別是百忙一場。應該多想想“我所做之事對人們有何幫助,如何能讓更多人從中獲益?我如何才能把這事越做越好?”等,每天發(fā)出這樣的念頭,把目光放在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上,我們就能更加平心靜氣地做好事情,不至于讓自己失常而損傷身體,只要努力用心地做,財富會找來,幸福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