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同市博物館藏壺式摭譚

2022-01-10 09:02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大同市博物館藏壺式摭譚

《文物世界》2008年01期石紅

壺,陶瓷容器,古亦稱“康瓠”?!对姟て咴隆?“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墩f文·壺部》:“壺,昆吾圜器也,象形。從大,象其蓋也”。《說文·缶部》:“古者昆吾作陶”[1]。壺本陶質(zhì),以器形似瓠(葫蘆)而得名?!吨芏Y·掌客》鄭注:“壺,酒器也”,它多用以盛酒,也可以用于盛其他食物。陶壺的基本造型為小口直頸,球形或扁圓腹,平底或圈足或三足。

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造型和功能。我國中原地區(qū)戰(zhàn)國早期陶質(zhì)圓壺腹徑的最大之處較低,至戰(zhàn)國晚期已上移至器體中部。西漢時的壺型與戰(zhàn)國晚期差別不大,早期壺口似盤,有半球形蓋;中期壺口微外撇,無蓋,出現(xiàn)空心假圈足;晚期壺常作成假圈足。東漢壺圈足有真假之分,且圈足大都作得較高,常呈多棱形。瓷制壺始自漢代,西晉時有扁壺、雞首壺,三國至隋代有盤口壺、唾壺,唐代有短流執(zhí)壺等,而唐代的鳳頭壺、遼代的皮囊壺、雞冠壺、元明時的多穆壺、僧帽壺等特殊造型的壺式已成為各時期的代表性器物。

大同市博物館所藏壺式眾多,現(xiàn)擷取三種壺式作一簡略介紹和探討:

一、唾壺

唾壺,又稱唾盂,也稱唾器,因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所出有“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而名。是一種衛(wèi)生用具。唐宋時期不作唾壺之用,為古代貴族宴飲唾魚骨或獸骨的承器,也稱為“渣斗”。元人筆記中就有“宋季大族設(shè)席,幾案間必用筋瓶渣斗”的記載。其基本造型為敞口、束頸、鼓腹平底、圈足,有的帶蓋。以青瓷為多,亦有黑瓷及白瓷等制品。瓷質(zhì)唾壺始自東漢,三國、兩晉頗為流行。大同市博物館藏有北魏青瓷唾盂(圖一),為盤口,長頸,扁鼓腹,平底,青黃釉,通體冰裂紋,口徑12.8厘米,底徑14厘米,高19.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發(fā)掘出土。三國、晉初早期越窯已大量燒制唾壺,器型為圓球腹,高圈足,其形似尊,東晉時演變?yōu)楸P口,垂肩,扁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有的還配有蓋和托盤。唐、五代南北窯場均有燒造,口沿多呈漏斗形碗狀,造型基本沿襲南朝舊制。如大同市博物館藏唐代青瓷唾壺(圖二),大喇叭形敞口,束頸,扁鼓腹,圈足內(nèi)凹,施青釉,口徑11.3厘米,底徑6.2厘米,高9厘米。1973年5月大同市王家園村出土。宋代較前代造型上稍有變化,洗口增大,淺圈足,口徑一般大于器腹,腹部多飾蓮瓣,龍泉窯、定窯皆有燒造,品種豐富,各種色釉和彩繪裝飾皆有。宋元時期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青白瓷系也生產(chǎn)渣斗,北宋早期為侈口、束頸、深腹,北宋晚期為寬沿大敞口,束頸、圓鼓腹;南宋至元時為侈口、直頸、淺削腹,各時期的變化較為鮮明。

遼代渣斗器型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淺盤口或碗口,短束頸,扁圓腹,圈足。以釉陶為主,瓷胎者較少,多為黃釉,綠釉次之,白釉更少,瓷胎者以白瓷為多,黑瓷少見,多光素無紋;另一種是花式大敞口,短束頸,扁圓腹,僅見有白瓷者,在遼墓壁畫中常見。遼代中前期的渣斗與晚期相比無明顯變化,遼代中期碗口較深,口沿微內(nèi)斂,腹部較高,有扁圓腹或折腹,圈足及頸部較矮。胎質(zhì)有瓷有陶,偶有花紋裝飾。遼晚期多為大敞口,碗口較淺,頸部增高,多為扁圓腹并變得較矮,呈口大腹小的狀態(tài),器胎以釉陶為主,瓷胎者較少,一般不飾花紋裝飾。

明代以后繼續(xù)沿用,各朝略有變化,到清乾隆時呈敞口,鼓腹,圈足外撇,品種有青釉和白釉等。一直持續(xù)到晚期,最后被灰槽所代替。正如古人所云:“觚之小者曰渣斗。明制已有之,至清逾伙,五彩或黃地碎花者均有之。渣斗之小者則入于漱具之屬,非清供品矣?!盵2]

二、執(zhí)壺

1.唐代白釉執(zhí)壺(圖三)

侈口,圓唇,束頸,溜肩,短流,雙弦鋬,鼓腹,玉璧底,施白釉不到底,口沿無釉。口徑4.5厘米,底徑4厘米,高10.8厘米。1956年5月26日出土于大同市礦區(qū)米莊鄉(xiāng)趙家小村。

2.遼代白瓷帶蓋執(zhí)壺(圖四)

小口,帶蓋,蓋紐為一小睡獅,鼓腹下垂,兩側(cè)柄、流相對,圈足,流下堆貼一花朵,口沿下及耳柄外時呈敞口,鼓腹,圈足外撇,品種有青釉和白釉等。一直持續(xù)到晚期,最后被灰槽所代替。正如古人所云:“觚之小者曰渣斗。明制已有之,至清逾伙,五彩或黃地碎花者均有之。渣斗之小者則入于漱具之屬,非清供品矣。”[2] 側(cè)飾兩道凹弦紋,腹上部飾三道凹弦紋。口徑4.5厘米,底徑9.1厘米,高18.5厘米。1958年8月大同市馬家堡村遼墓中發(fā)掘出土。

3.遼代白釉帶蓋小執(zhí)壺(圖五)

帶蓋子母口,短流,有柄,細直頸,圓腹,圈足,腹部有一道弦紋,通體施白釉。口徑3.8厘米,底徑6.2厘米,高15.7厘米。1978年大同市鐵路醫(yī)院西側(cè)遼墓出土。

4.遼代白釉瓜棱形獅鈕小嘴壺(圖六)

直口短頸,荷葉子母口蓋,獅紐,圓鼓瓜棱腹,肩部置短流及小柄,圈足,通體施白釉,底無釉,白胎??趶?.2厘米,底徑5.2厘米,高15.1厘米。1966年大同市廢品合作商店周文林捐贈。

5.遼代白釉葫蘆小嘴壺(圖七)

整體呈葫蘆形,直口,肩部置短流及柄,圈足,腹部瓜棱形,腹上部飾兩圈凹弦紋,通體施白釉??趶?.1厘米,底徑5.3厘米,高14厘米。1987年7月6日大同市鐵十七局院內(nèi)遼墓出土。

6.金代定窯白釉瓜棱執(zhí)壺(圖八)

蓋為覆帽式,敞口,細長頸,圓肩,腹部呈瓜棱狀,頸肩部置流及柄,圈足,頸部飾兩道弦紋,柄部飾曲帶紋,通體施白釉,細白胎??趶?.9厘米,底徑5.5厘米,高16.5厘米。1988年云中大學金墓出土。

7.金代定窯白釉瓜棱執(zhí)壺及溫碗(圖九、圖一○)

為壺碗一套。壺蓋為淺盤狀,口沿外翻圓卷內(nèi)凹,中心置一傘狀鈕。敞口,細長頸,瓜棱式圓腹,頸肩部置長流,與流對稱置柄,圈足,頸部飾兩道弦紋,柄上飾曲帶紋。溫碗為敞口,弧腹,圈足,口沿下有一道弦紋。通體施白釉,白胎。壺口徑6.9厘米,底徑7.4厘米,高12.6厘米。1991年金代徐龜墓出土。

執(zhí)壺是我國瓷器中的傳統(tǒng)器型,是用來盛酒或汲水的用具。敞口,長頸,溜肩,弧腹,平底或帶圈足,腹部一側(cè)安把柄,另一側(cè)附流,流長而彎曲。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元以前稱為注子,習慣上對宋代的注子稱為執(zhí)壺,也有稱為注壺或偏提,南北各大窯場均有生產(chǎn)。

唐前期注子為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造型雄渾飽滿,胎體厚重。唐晚期腹部多作瓜棱形,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shù)種,樣式較多。

定窯初創(chuàng)時生產(chǎn)的執(zhí)壺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晚唐定窯生產(chǎn)的白釉執(zhí)壺在早期凝重飽滿的基礎(chǔ)上向輕盈雅致發(fā)展,豐肩收腹,胎壁變薄,底足也由平底變?yōu)檩^寬的圈足。壺柄在傳統(tǒng)的雙泥條之間往往增加一條較細的泥條,細泥條頂端盤成卷曲狀,靠近卷曲處用一細窄的扁泥條圈裹成結(jié)狀,因此被稱之為“結(jié)帶柄”,此時執(zhí)壺等琢器多厚胎。從五代后期開始,定窯壺類一改唐代以來那種渾厚古樸的傳統(tǒng)造型模式,壺流逐漸變長,形體日趨秀巧。到了北宋時期,壺類的造型更加豐富多彩。北宋定窯生產(chǎn)的執(zhí)壺很多都安有龍首形流,這種壺流造型美觀,裝飾性強,主要流行于北宋早、中期,除了瓜棱形、葫蘆形等執(zhí)壺外,定窯還生產(chǎn)少量精美的仿生壺,均采用模制法成型,工藝難度大,但人物形象塑造生動自然,面部表情惟妙惟肖,充分顯示了定窯工匠嫻熟的技術(shù)水平和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內(nèi)心情緒的超凡能力。北宋后期至金代,定窯生產(chǎn)的壺類立體琢器相對較少,主要以精美的刻花、印花見長。

唐晚期僅越窯燒造的注子(執(zhí)壺)樣式就有5種之多,其青瓷執(zhí)壺嘴長而微曲,腹或作瓜果形或為圓球狀,柄加長,下端粘貼于腹的中下部,柄孔寬大,樣式秀氣,使用輕巧方便。在南方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青白瓷系瓷窯也生產(chǎn)有執(zhí)壺,北宋早期的執(zhí)壺多承五代形制,以喇叭口式壺燒造量最大,壺身多作瓜棱式,流微曲細長;北宋中期流行一種盤口式壺,特征是盤口,直短頸,長腹上鼓下收,頸肩置一對稱系,扁平把柄,彎曲短流,有的流基部有結(jié)帶裝飾;北宋晚期較多見的是長頸壺,頸長、體長、曲流長、把柄長,是由喇叭式壺演變而來。南宋時期壺的造型較多,有帶蓋執(zhí)壺、短頸瓜棱壺、八棱壺、葫蘆形執(zhí)壺。元代還出現(xiàn)一種器物如多穆壺。

宋代執(zhí)壺器身瘦長、秀美,以瓜棱形為常見,器身常飾以雙凸線分四瓣瓜形,流漸漸變得細長微曲,曲柄多高于壺口,平底變?yōu)槿ψ?其部分制品常與配套的溫碗合用,組合成溫酒器,亦稱溫壺、溫碗、注碗。因其配套使用,故兩器形體要求協(xié)調(diào)一致。這種注碗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較考究的酒器。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4會仙條載:“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水果碗三五只,即銀近百兩矣?!蹦媳贝筛G普遍燒制,以景德鎮(zhèn)青白釉制品最佳,北宋早期我國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青白瓷系瓷窯生產(chǎn)的注碗多承越窯風格,短直頸,豐肩,近圓球腹,寬矮圈足。曲流帶把,筒形套蓋,紐作蘑菇狀捉手,溫碗多斂口、深腹、矮圈足,且多素面,有的多作八棱式,碗作八瓣蓮苞狀,上下呼應(yīng)協(xié)調(diào)。北宋中期的注碗體型變長、秀麗,注壺的肩斜平且寬,肩腹交接處有折角,腹身較長,開始出現(xiàn)裝飾,肩部刻花,筒形套蓋紐多作蹲獅紐,溫碗壁近直,或作多瓣瓜棱形,上刻花卉,或整體成蓮瓣形,圈足開始變高。北宋晚期注碗日趨復(fù)雜,注壺通體多呈瓜棱形,折肩。溫碗則多呈高圈足的蓮花瓣形,壺身、碗體乃至套蓋、頸部和流嘴基部均貼刻花卉,頂部配以蹲獅紐,整器集刻花、劃花、貼花、捏塑于一體。

北宋晚期、遼金時期多流行長頸注壺,此種壺一般也都與注碗配套使用,在中原地區(qū)的耀州窯和定窯中,多有此類產(chǎn)品。此類壺主要有兩種型式:一種是管狀直口,細長頸,口沿稍外侈,寶珠紐,壇式蓋,套于壺口上,碩肩鼓腹,肩、腹連接處硬折,圈足,斜直流,折曲成鉤狀的扁把;另一種是盤口,球狀腹,無蓋,所見多白瓷,一般多雕仰、覆蓮瓣、纏枝牡丹紋或蕉葉紋,把外側(cè)面印纏枝花或唐草紋,也有白瓷黑彩繪折枝花卉的。此外還見有綠釉陶的,飾以蓮瓣紋或團龍、團鳳紋,黃釉陶的劃弦紋和流云紋。與此壺配套的注碗造型一般都是侈口直壁深腹,碗口有圓口、花式口等多種,常雕刻復(fù)瓣仰蓮紋。

注壺在整個遼代均很流行。早期的注壺腹有二式:一式是圓球狀,腹較高;另一式是扁圓腹,上肥下瘦,最大直徑在腹的中線偏上處,其下斜直壁急劇內(nèi)收,壺直口微侈,流較短且直,有管狀流和龍首流二式,壺把較高,圈足高但較小。一般均有寶珠紐壇式蓋,有素面和雕飾蓮瓣紋二種。中期壺腹變矮,有折肩扁圓腹和球狀圓腹二種型式,壺口多為管狀直口,并出現(xiàn)了淺盤狀口,蓋的型式開始多樣化,除寶珠紐壇式蓋以外,又出現(xiàn)了圓頂壇式蓋和鼓釘狀紐壇式蓋,亦有不置蓋的。這個時期壺流漸漸加長,有曲流、直流,壺把高度降低,圈足變得矮淺碩大。這時有素面的,但花紋裝飾漸漸增多,除雕仰覆蓮瓣紋外,還常雕纏枝牡丹等紋飾。晚期又出現(xiàn)了杯式口,壺流變得更長,以曲流為主,把的高度降低以便于使用,腹部多呈球狀,圈足更加矮淺,給人以沉穩(wěn)安定的感覺。金代壺類立體琢器相對較少,器物造型不如以前豐富,注壺形制變化不大,以瓜棱腹居多。

葫蘆形執(zhí)壺是北宋早、中期十分流行的一種樣式,因形似葫蘆而得名。器身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截圓腹上側(cè)貼流,另一面上下腹之間安一曲柄,口上有蓋。宋代耀州窯、定窯、景德鎮(zhèn)窯、遼缸瓦窯等均有燒造。南宋后期到元代,葫蘆形執(zhí)壺依然流行。元代葫蘆形執(zhí)壺器身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腹圓,形似葫蘆,流貼在一面圓腹上側(cè),另一面上下腹之間安一曲柄,口上有蓋。釉色主要有青白釉、青白釉加彩和青花等,產(chǎn)品大多銷往東南亞地區(qū)。遼代晚期亦非常流行此種壺式,多為釉陶,以黃、白釉為主,綠釉少見。主要分為二式:一式,吸取借鑒中原同類器物特點而又按民族習慣進行改進,更具有民族特色,壺體與葫蘆瓶相同,但在壺體兩側(cè)分別增置了管狀流和拖尾很長的圈狀壺把,以釉陶居多,多裝飾以弦紋。少量白瓷產(chǎn)品,上下球體肩部均雕轉(zhuǎn)輪菊瓣,下球體雕仰、覆蓮瓣紋,有的底部還劃“官”字款。另一式,壺體較矮,下部為大球狀,上部為較肥碩的半球,小口束頸,圈足,短直流,半環(huán)狀扁把,瓷胎施白色化妝土,掛白色半釉,光素無紋。此種壺式在遼墓壁畫中多見。

元青花中執(zhí)壺有三種形式,一種以玉壺春瓶為壺身,但壺口外撇度比玉壺春瓶小,壺有覆盆式蓋,荷苞形紐,曲柄長流,流與壺口平行略向外傾斜,柄與流對稱等高或稍低,流同壺頸間有S形飾物相連,為了與壺蓋相系,防其脫落,柄上還飾有圓系,此類執(zhí)壺也有八棱形。第二種執(zhí)壺的壺體也同玉壺春瓶相似,但頸短,口不外撇,因為壺身看起來像“梨”,所以又稱“梨式壺”。與前一種相比,梨式壺體形較小,流與頸之間沒有S形飾物。第三種執(zhí)壺形體比較特別,是元代獨具特色的器物,為鳳首流扁腹執(zhí)壺,壺身為扁圓形,小口,以鳳首作流,鳳尾作柄,借鳳身為壺身,器身飾有青花鳳穿番蓮紋飾,裝飾和造型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巧。

明代早期執(zhí)壺和元代執(zhí)壺比較略顯變化,有青花與白釉品種,其青花器,柄高流長,壺身如玉壺春瓶,俏麗俊秀;頸部較元代的短而粗,但又較后世的細而長。明初尚白,永樂時白釉壺較青花壺的造型更為多樣,有粗頸碩腹執(zhí)壺、瓜棱形鳳流壺、杏圓扁腹壺等。腹部以青花繪花鳥、飛龍、蓮瓣、蕉葉、花果等紋飾,畫面較為生動。嘉靖時執(zhí)壺器型更為多樣化,頸部細長,溜肩圓腹,足部高矮不等,常見有青花、藍釉、白釉、金彩(紅、藍、赭地)、三彩描金、紅彩描金、五彩鏤孔開光等品種,裝飾有露胎的火石紅麒麟或描金的云龍、鳳凰牡丹、折枝花八寶等,腹部常凸起雞心為飾。

清代執(zhí)壺造型更加完美,并多作茶具。

三、提梁壺

1.遼代定窯白釉提梁瓜棱壺(圖一一)

整體呈上細下粗的橢圓形,壺口內(nèi)凹,花瓣形鈕蓋。肩部置繩狀提梁,近流處分股,近流處粘附花朵,短流彎曲,頸肩部飾兩道弦紋,垂腹,圈足。通體白釉。口徑6.1厘米,底徑4.9厘米,高14.5厘米。1966年12月30日大同市廢品合作商店周文林捐贈。

2.遼代白釉三叉帶子提壺(圖一二)注體為上細下粗的橢圓體,肩部有繩狀提梁,近流分為三股,故稱三叉帶子,提梁近流處貼附有花朵。流較短,腹最大徑在下腹,圈足,提梁下有弦紋兩周,蓋已失。腹徑10厘米,底徑5.5厘米,高17厘米。1982年12月16日大同市南關(guān)南街古代窖藏中采集。

3.遼代絞釉三叉帶子提壺(圖一三)蓋失,注體為上細下粗的橢圓體,壺口內(nèi)凹,肩部有提梁,近流分為三股,故稱三叉帶子。提梁與壺體相接處成花朵狀,流較短,腹最大徑在下腹,圈足。采用絞釉的裝飾技法,釉面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自然花紋,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底徑4.8厘米,高13厘米。1985年大同市農(nóng)牧機械廠送交。

提梁壺是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時期的一種壺式,以肩部附提梁而名。北宋時期耀州窯、定窯生產(chǎn)的提梁壺頗具特色。定窯燒造的瓜形提梁壺較多,壺口內(nèi)凹,壺體作瓜棱形,提梁有纏繞的瓜藤式、藤編式等,提梁前部一般分為三股。每股附有模印花飾與壺體相連接,這種壺式在北方遼墓中出土比較多,如大同市博物館藏上述提梁壺(圖一一至圖一三)。遼代的提梁壺有瓜棱腹和圓腹兩種型式,與中原器型相似,壺口內(nèi)折,繩狀提梁,短直流或曲柄,圈足,多為白瓷,均采用塑貼、刻劃或印花等多種技法進行裝飾,紋飾有纏枝牡丹、蝴蝶、蕉葉等,此種壺體較小,其用途可能是盛佐料用的器皿,遼墓壁畫中多見。

明代提梁壺器型渾圓,提梁式柄,柄與流上均繪纏枝葉紋,壺身繪云龍紋或團龍間以八寶、錢紋;青花色澤艷麗,紋飾繁密。此種提梁式柄為一種新的裝飾方法,既穩(wěn)重古雅,又大方實用。明代隆慶朝官窯產(chǎn)品以提梁壺為典型,尤以青花提梁壺為代表。萬歷朝壺柄有作窗門形的,一側(cè)內(nèi)面有一突孔,便于穿系壺上的獸紐蓋。清代雍正時的粉彩器也見有提梁壺,其斗彩蟠桃紐蓋提梁壺造型玲瓏,制作精湛。

大同市博物館藏壺式摭譚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乌珠穆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元朗区| 通城县| 万全县| 天水市| 饶平县| 环江| 九台市| 晋州市| 娱乐| 泰宁县| 沾益县| 双峰县| 麻阳| 林周县| 铅山县| 南城县| 古浪县| 马尔康县| 修武县| 芜湖市| 张北县| 西城区| 共和县| 贺兰县| 山阳县| 玉龙| 疏附县| 临泉县| 师宗县| 巴塘县| 福贡县| 个旧市| 五大连池市| 千阳县| 利川市| 竹北市| 焦作市| 五家渠市|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