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wǎng)絡成癮,父母如何應對?— 張虹橋 沈家宏

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學習,遠離游戲;
而孩子偏偏卻喜歡游戲,不太喜歡學習。
于是,在選擇學習與游戲之間,演變成了親子之間的較量...
01月12日,沈家宏心理平臺進行了《心理家慢談第7期:網(wǎng)絡成癮的家庭心理干預》為主題的直播。
本次邀請了張虹橋老師與沈家宏老師連麥直播,直播中倆位老師圍繞著:
父母如何才能要到孩子好好學習的目標?
孩子如何能夠要到游戲的空間與自由?
父母需要怎么做?咨詢師又需要如何干預?
展開了精彩的討論,以下是小編整理出來的老師們精彩觀點的匯總,與大家一起分享。
01
Function
孩子的問題都是有功能的
? 張虹橋:
很多父母在孩子玩游戲的時候,會用說教的方式。
?
其實這種方式的循環(huán)已經(jīng)在家里已經(jīng)上演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了。
?
我會問父母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孩子孝順嗎?”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孝順,我會跟他說,
“好像孩子這么做,是故意讓你們有機會說他,所以如果再跟你說的孝順串起來,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孝順你們?!?/p>
?
因為當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需要全心全意的照顧,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的照顧會越來越少,他們心里面會因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而產生焦慮,
?
有了焦慮,父母就想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
?
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需要父母為他做的事情越來越少,如果孩子意識到父母有照顧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孩子只有出點問題,父母才能更多地照顧他。
?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孩子是為了犧牲自己來給父母照顧自己的機會。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不孝順,如果父母已經(jīng)給孩子惡劣地定性了,那如果孩子孝順的話,不是違背了父母的判斷了。
?
他寧可讓自己不孝順,也不能讓父母出錯。
? 沈家宏:
實際上不聽話、問題行為等等也是孩子孝順的一部分。
?
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功能的,孩子的這份功能是為了家庭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因此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孩子會通過網(wǎng)絡成癮、拒學厭學,人際關系等問題來表達孝順,當我們深入探索的話,可能會看到父母一方需要孩子從學校里面回來,去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如網(wǎng)絡成癮就可以要到孩子不上學,整天在家里上網(wǎng),從而滿足父母需要陪伴的需求。
從動力學的角度,孩子待在家里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但是對家庭系統(tǒng)有利。

? 張虹橋:
孩子在這中間可能表現(xiàn)出很多問題,但是如果咨詢師只是處理這些問題,會發(fā)現(xiàn)咨詢或者藥物停止,問題又會反復。
??沈家宏:
從系統(tǒng)的角度,孩子出現(xiàn)問題,是一個家庭共同努力的結果。
所以我們需要在更大的系統(tǒng)中看待孩子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把孩子的問題消除,我們越想把孩子的問題消滅,對家庭來說有可能是個威脅。
例如,如果咨詢師快速把孩子的網(wǎng)絡成癮消滅了,可能這個家庭的夫妻問題會冒出來,可能會出現(xiàn)夫妻關系的危機。
02
Demand
父母用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
? 張虹橋:
對于父母來說,如果孩子的成績各方面都好,但是天天打游戲,父母一般不會那么著急,其實父母來咨詢室的前提是因為孩子玩游戲成績下降了,甚至不上學了。
?
父母和孩子的拉扯就好像打牌一樣,孩子手里有不上學的王炸,到最后只要孩子亮出大牌,父母就沒話說了。
所以當孩子有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父母只能舉手投降,到最后不管父母心里怎么想的,嘴上一定說學習不重要了。
?
所以真正在臨床上孩子自己來求助的占比非常小,更多的時候是父母來求助,父母手上沒牌了,來找咨詢師要牌。

??沈家宏:
我經(jīng)常說“無欲則剛”,
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欲望,孩子就沒辦法了,當你對孩子有欲望,孩子就會利用你的欲望把父母牢牢控制住。
??張虹橋:
父母要做到無欲無求,真的很難的。
從家庭系統(tǒng)的理論來講,如果我們有需求,就需要承認對方的付出,但是父母會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達成了父母的目標,這樣父母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又不用向孩子表達感謝。
?
但是從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來講,付出和接受應該是平衡的。
?
父母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叫孩子干什么,孩子基本上都不聽。
我會問父母一個問題?
“有沒有你真正需要孩子的時候?這時候孩子會不會去?”
?
這里面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當你明確地告訴孩子需要幫忙的時候,孩子是愿意去做的;但是如果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反而孩子是不聽的。
??沈家宏:
當父母需要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希望孩子學習好,希望孩子遠離網(wǎng)絡,于是雙方會產生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是父母對孩子有需求,但是父母一般都會在談判中附加很多籌碼,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中,
?
一般來說,誰有需求誰就需要讓步,誰有需求誰就需要付出。
??張虹橋:
在中國文化條件下,父母一定會有需求,你讓父母不管,他們內心會不安的。
??沈家宏:
中國父母會認為一定要在孩子那里履行做父母的職責,不然就失職了,只要我還在管孩子,我就在履行做父母的職責,所以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角色當成一份任務來完成。
甚至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當作攀比的工具,當父母利用孩子充門面提升自己價值感的時候,孩子往往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
所以對孩子,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在尋找自我、尋找自主權、尋找自由的道路上會遇到非常大的障礙,
?
那么這部分就會在父母這里演變成爭奪自我的一場戰(zhàn)爭,有些孩子甚至會用生命的代價來爭奪自己的空間,在這過程當中往往是兩敗俱傷。
03
Acceptance
父母本身對自我的不接納
??沈家宏:
如果父母借助孩子來成全自己的人生,借助孩子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那么父母本身能量是不夠的,
他們的能量往往是缺在這三部分,
一、他們從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力量和能量來完善自我;
二、他們從夫妻關系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力量和能量來完善自我;
三、作為父母,他們無法將角色做到豐滿,能夠從心理上支持到孩子。
所以對這部分父母,家庭治療師的很重要任務是需要幫助父母成長,也要給到他們這部分能量。
??張虹橋:
所以很多父母會因為對自身經(jīng)歷的不接納,而挑選一些自己認為好的能量,反而會把真正有價值能量排斥出去。
?
因為父母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所以他們不希望孩子重復自己的人生,但是當他們在不斷管束孩子的時候,其實剝奪了孩子從父母這里得到能量的過程。
?
??沈家宏:
另一個角度來說,父母的這份努力一定會得到孩子的反抗,那么孩子便更容易重復父母的人生。
04
Self
孩子能夠在游戲中找到自我
??張虹橋:
曾經(jīng)潛入到游戲中和孩子們一起玩,其實他們在游戲里面,跟群友在打交道非常有禮貌,而且非常有組織有原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孩子是有自我管理能力的。
?
從更大的系統(tǒng)里面來看,孩子可能在不同的領域嘗試著不同的成功和失敗,只不過是家長怕他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失敗了,所以要干預。
?
??沈家宏:
在游戲的世界里面,孩子的責任心和規(guī)則意識都是很強的。
?
換句話說,在游戲世界里面,孩子把自己的世界經(jīng)營得很好,因為他們找到了自我,而且這個世界是他自己的選擇。
?
當父母想要破壞孩子的游戲世界,并且把孩子拉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中去,就相當于讓孩子失去自己的自我去成全父母的自我,
?
那么孩子有可能會用自己的命把自我保護住,因為游戲世界是讓孩子能夠綻放生命力量的世界,他們不可能輕易放棄。

05
Administrative power
把管理權交給孩子
??沈家宏
父母怎么讓孩子在現(xiàn)實世界中,也能夠像在虛擬世界中那樣找到自己。
?
我經(jīng)常對父母說,當我們把吃飯、睡覺、游戲的決定權,全部還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能夠慢慢地在這些領域里面,找到自己的選擇。
?
中國父母可以學習老子的《道德經(jīng)》,要多學一些無為,其實父母在孩子這里越無為孩子就越有為,
?
但是父母都喜歡用孔子的方法“有為”,希望在孩子這里做得越多越好,其實父母在孩子這里越有為,孩子往往就越無為。
?
父母需要把屬于孩子的事物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做決定,就像他們在虛擬世界里面那樣。
??張虹橋:
很多家長的無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想通過無為來改變孩子。
?
但是如果家長真的能把無為放在第一位,不給孩子太多的管理和要求,孩子的有為就會出來。
?
??沈家宏:
但是有些父母親不敢放手,他們怕孩子會不會越來越失控。
??張虹橋:
其實父母有這種擔心,是他們的一種焦慮,
我會問父母“你的孩子三歲的時候有沒有尿過褲子?”
?
他們說“肯定有的?!?/p>
?
現(xiàn)在你會不會擔心?你會不會擔心他一輩子尿褲子?
?
其實孩子會隨著情況的不斷的變化,但是父母是不敢相信孩子會變的,或者是只敢相信它會變壞,不敢相信它會變好,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出來的表現(xiàn)。
??沈家宏:
當父母親焦慮孩子變壞的時候,懷著孩子向壞的心可能會更加的強烈。
?
有些父母說 “如果我不管他打游戲能打到兩三點?!?/p>
?
我說:“他打到兩三點為什么不打到四五點?打到兩三點是不是在管理?”
?
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在娛樂上管理好的話,首先要給孩子管理的機會。
06
Responsibility
在家務中學會承擔責任
??張虹橋:
在父母這里,他們一方面把孩子當成人對待,一方面又把孩子當成小孩對待。
?
父母會選擇性地要求孩子,他們一邊把自己孩子的成就、思想當作成年人來對待,想要孩子在學習上優(yōu)秀,高標準地要求孩子;
?
一邊把自己孩子的生活當作小孩來對待,家里的什么事都不要孩子操心,家務也不讓孩子做。
?
這樣慢慢的孩子就會失去對自己的事物承擔責任的能力。
??沈家宏:
我經(jīng)常和父母討論孩子做家務的事情,孩子打掃房間,并不是簡單的做家務,而是給孩子管理自我的機會,是培養(yǎng)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同時孩子也能夠從中找到自我。
很多父母說孩子在家不愿意做家務,
?
我會問父母 “孩子是不是一個人睡一個房間?孩子房間的衛(wèi)生誰來打掃?”
“我們打掃”
?
我說“你們可不可以不打掃?”
“我們不打掃,他永遠不打掃”
“你不打掃,你看他會不會打掃”
“他不打掃”
?
“他不打掃,你也不打掃,你看他會不會打掃”
“他一個月都不會打掃”
?
其實是父母忍受不了,而剝奪了孩子對自己事務承擔責任的機會。

??張虹橋:
對于做家務,有時候父母要的不是孩子做不做的問題,而是要他及時地,按要求地,自動地,自愿地做好,這才是父母所說的做。
??沈家宏:
家庭治療中所講到的雙重束縛,比如房間里的衛(wèi)生,孩子打掃和不打掃父母都不滿意,孩子就陷入了雙重束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也不行,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也不行,孩子就會變成習得性無助,干脆不做了。
慢慢孩子房間的衛(wèi)生就變成了父母的事,
?
父母要尊重孩子管理自己事務的方式,不要求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標準去做。
??張虹橋:
有時候孩子也在努力適應父母,比如父母的要求是根據(jù)情緒改變的,父母心情好的時候不收拾也算了,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怎么收拾都不對。
所以當父母的情緒與規(guī)則不停變化的時候,孩子也會陷入混亂。
07
Praise
學會肯定孩子
??張虹橋:
有些父母不管對孩子的表現(xiàn)滿意還是不滿意,都不向孩子表達,當孩子無法接收到父母的信息,可能會永遠覺得父母不滿意,或者父母永遠給孩子傳遞的都是不滿意的信息。
?
父母可以設定一些動作,當父母滿意的時候,會跟孩子說什么或者做什么動作。

??沈家宏: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能獲得父母的認可,但是中國父母往往認為表揚會使孩子驕傲,所以為了讓孩子表現(xiàn)謙虛,他們會不停地盯住孩子不足的部分。
?
實際上當孩子在父母那里經(jīng)常被否定,經(jīng)常被要求的時候,他的動力往往會減弱,他們會覺得,好像自己不論怎么做父母都不滿意,他可能慢慢就不做了。
??張虹橋:
但是父母通常用成人的標準判斷孩子的好壞,其實是很難判斷出來的,會覺得孩子怎么做都不滿意,給父母一個建議:
?
讓孩子明天上班,因為孩子只有變成標準的成人,你才能用成人的角度評判。
?
怎么樣去真正的贊美孩子?
?
首先,要學會從孩子說的話、做的事中進行肯定。
?
當孩子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情,就算我們真的很不贊同,我們也可以肯定其中值得我們肯定的部分,可以肯定他的動機,肯定他的立場,肯定他的情緒。
??沈家宏:
這就像心理學上說得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即使在我們認為不好的部分里面也能看出好來,多看孩子的優(yōu)勢,多看孩子的資源,多看孩子的積極的一面,這樣我們孩子好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多。
?
孩子都是被“信”出來的,你相信他是什么樣,孩子就會把你相信的部分還給你,所以父母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想要收獲更多干貨,歡迎關注我們的每月心理家慢談直播~
?
02月23日《心理家慢談系列第八期:家庭創(chuàng)傷的心理干預》

整理:溪溪子
編輯:溪溪子
文章來源:每月心理家慢談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