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9 第一篇非原創(chuàng)文章 講得不錯 須和你們分享
今天這篇2596字的長文是非原創(chuàng)文章,內容來源于自動自發(fā)家庭教育指導線上課,該網(wǎng)課沒有ppt,純口述三小時。我特意花費5小時,將口播內容整理成文,和你們共享。
一、導入
以兩個案例——未被給予高期待的女孩子考上重點大學,房祖名不成器,為切入點,指出什么是錯誤的管教方式。
二、培養(yǎng)自動自發(fā)的孩子
1、定義
自動自發(fā)的孩子是指在沒有外力提醒、監(jiān)督、要求的情況下,孩子也能夠按時按量做好分內事。
2、孩子成長的兩種力量
(1)外部力量;他人客觀環(huán)境的推動和強迫(他律、被動式成長模式、他動他發(fā))。
比如孩子沒有父母的表揚,就不行動;大學一畢業(yè)就躺平的巨嬰,只想啃老;外力消失后,本性顯露。
減少外力對孩子的影響,培養(yǎng)孩子的自驅力。
(2)內部力量: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自律、主動式成長模式、自動自發(fā))。
獨處時,自律不會憑空消失,才是美德。
3、培養(yǎng)自動自發(fā)孩子的三個核心方法
(1)培養(yǎng)孩子的內在價值感;
A.第一階段-表揚;
a.被不當表揚的孩子習慣了來自別人的認同,一旦有人否定他,往往心理更脆弱。
b.表揚的背后是父母對孩子現(xiàn)狀的不滿、不接納。將表揚句式統(tǒng)統(tǒng)換成“你在媽媽心中,就是……”后者更有力量,催眠孩子,傳遞父母的信任感,相信語言的力量。
c.不因良好結果表揚孩子,應該表達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人)的認同”。
因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才表揚孩子,是在“物化”孩子,想改變孩子。
對結果的表揚使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短暫喜悅之后,孩子會產(chǎn)生擔憂或恐懼——“一旦我表現(xiàn)不夠好,父母就會指責我,不愛我了。那我干脆不上臺演講了!”
父母對好結果的期待,削弱孩子的勇氣,導致孩子無法接受人生的重大失敗。和孩子說認同的話——“雖然你這次結果不好,不代表你不行。個人能力是一方面,但外因也很重要?!?/p>
表揚認同孩子是一種心法。
心法一:不被外界影響,永遠認同孩子。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認同,必須成為父母的肌肉記憶,全然接納孩子缺點和優(yōu)點。
心法二:孩子失敗時,害怕面對父母,我們必須要去接納孩子,消除孩子的恐懼,幫助孩子接受失敗,承諾不會打擊孩子。
心法三:不要認同客觀無法改變的條件。比如“帥”、“高”、“聰明”等。多強調對主觀條件的認同,比如“努力、付出、迎難而上、主動”,著力于孩子可以改變的主觀態(tài)度,引導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
B.第二階段-接納;
接納通過溝通來實現(xiàn)。溝通的核心是呈現(xiàn)出對方的價值。
1、將“表揚”換成“謝謝”。贊美者是評判者,是上位者對下位者,強者對弱者,表揚者潛意識里認為孩子不行;而說“謝謝”是承認孩子的價值,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和成就感。比如:“謝謝你這么會收拾玩具,維護好家庭的整潔環(huán)境?!薄爸x謝你主動完成作業(yè),讓媽媽明白了‘七月流火’的含義?!?/p>
2、“謝謝”要成為家長的口頭禪。
3、表揚分兩個階段:
(1)6歲之前,家長給予表揚,建立孩子的價值感;
(2)6歲之后,表揚孩子的行事態(tài)度,讓孩子明白即使沒有他人表揚時,也要自動自發(fā)做好分內事,讓孩子擺脫對表揚的依賴,擺脫對他人評價的依賴。成年人的表揚也可能是陷阱,是捧殺。
表揚的四個核心總結如下:
1、將表揚鼓勵統(tǒng)統(tǒng)換成“你在媽媽心中,就是好孩子。(你就是……句式)?!?/p>
2、對人的認同;孩子要的是無條件的愛,家長始終如一的認可態(tài)度。
3、將表揚換成謝謝。
4、孩子6歲后,表揚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再依賴表揚。
所有的問題都是心理問題,匱乏型人格會使我們反復掉坑。
看見并滿足孩子的真正需求,用孩子需要的方式來愛孩子。
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如何看見和滿足孩子的需求?
1、被愛
2、被認同
3、被接納
4、被尊重
兒童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認清共性需求、個體需求。
3歲前:依戀期(身體有記憶);
3-6歲:控制期(比較自我);
8歲以后:獨立期;
1、隨著孩子獨立能力的增強,家長要逐步減少控制,讓孩子自主成長。一味控制只會讓孩子認為“我怎么做,你都不滿足!我干脆認慫、擺爛。”
2、叛逆的背后,是家長沒有看見孩子的成長,不懂成長規(guī)律。
3、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4、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相信孩子能行,不做掃興和落井下石的父母!——“你這樣能很快做完作業(yè)的孩子,都覺得作業(yè)多,那作業(yè)肯定是很多了。媽媽相信你就是一個有效率的孩子?!?/p>
5、請家長別將孩子本就有的能力毀滅掉,不要搞廢孩子。
(2)放手
只有家長不管的時候,孩子才能管好自己。
自由帶來自主,自主帶來自律,自律帶來自發(fā),自發(fā)帶來自強不息。
放手兩大步驟:
1、放手又放心。
培養(yǎng)自己相信孩子的能力。認清自身不足,優(yōu)先花時間成長自己。
教育有問題,其實是家長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孩子有問題。有的家長為了滿足自己的可怕控制欲,將孩子養(yǎng)成了傀儡。
最難的是管理好自己,最容易的是指責他人。育兒的本質是育己,考驗的是溝通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應變能力。
2、分清責任,果斷放手。
放手的五大前提:
(1)孩子價值感足夠高;
(2)親子關系足夠好;
(3)學會放手的技巧、流程和溝通話術;
(4)放手后,家長不焦慮、不否定,有安全感,沒有給孩子負面情緒投射;
(5)家長具備引導能力。
應該放手的事情:
1、參與家務(讓孩子只學習,不用管其他事情的家長,是在搞廢孩子);
2、洗澡(6歲開始,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洗);
3、孩子自主整理兒童臥室、書桌、玩具箱等;
4、自主睡覺。
放手話術:
不能說這件事和爸媽沒關系,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被拋棄感。
而要說:“你長大了,媽媽知道你有這樣的能力。這件事情交給你做,不是我們不管你,是你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們是愛你,但也不能替你做一輩子?!?/p>
多管-少管-不管-孩子自發(fā)管理。
放手的結果:
1、孩子覺得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做好自我管理;
2、放手后,孩子徹底擺爛、放縱。家長不要用道德去綁架孩子。理由如下:
其一,孩子在測試家長是否真的認同了自己,家長要持續(xù)學習,不要讓恐懼影響孩子;
其二,短暫放縱后,孩子會回歸正途。家長不能回到老路上,操縱孩子,半途而廢。
(3)引導
認清孩子錯誤行為背后的真相,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只處理表面行為,只會越來越糟。引導而非強迫。
A.身份引導;
永遠要發(fā)自內心地正面定義孩子的人格和身份,比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比如,你真是個上進的、努力的、講禮貌的、感恩的孩子!你是個愛學習的小學生!
B.關系引導;
C.利益引導;
D.環(huán)境引導;
E.認知引導;
F.情緒引導——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引導對方從原生家庭或過去的情緒問題中走出來;家長情緒穩(wěn)定;正確對待孩子當下的情緒;正面定義孩子的情緒人格。
培養(yǎng)自動自發(fā)孩子的三個核心總結如下:
1、培養(yǎng)孩子的內在價值感;
2、放手;
3、引導。
全文2596字,感謝閱讀。
作者簡介:憨媽琪琪公號主理人,南師大新聞學碩士,前記者,前名企管理層,閱讀百本育兒書籍?,F(xiàn)快樂兼職、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