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參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在新疆吐魯番市東約45公里處,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上,保存著大量古代的佛教石窟,被稱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1982年2月23日,這里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7月12日下午兩點多,游覽完高昌故城和阿斯塔那古墓群以后,我來到北面約10公里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講解員的帶領之下,參觀了七座開放的洞窟,內部破壞嚴重,壁畫所剩無幾。但是,洞窟之中,為了保護文物,依然禁止拍照。因此,無法向大家展示內部的情況。
走進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順著向下的樓梯,進入木頭溝河谷。旁邊的崖壁上,有坍塌的石窟,后方保存完好,還殘存有一些壁畫。這里始建于南北朝后期,經歷唐、五代、宋、元等朝代,一直都是高昌城附近的佛教中心。公元13世紀末,伊斯蘭教傳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才逐漸開始衰落。
走到河谷邊的平臺上,向南望去,氣勢恢宏。在長約150多米的崖壁上,依次分布著38座保存較好的洞窟。在下方河灣靠近崖壁處,修建有洞窟、佛塔、房屋等主要建筑,以及獨立墻體、護坡、支護墩、過道等附屬建筑物。
1978年,吐魯番地區(qū)文物管理所對洞窟進行維修。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對洞窟前遺址區(qū)進行清理,出土大量文書、泥塑、壁畫殘塊等。目前,遺址區(qū)經過修復,還沒有對外開放。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南北綿延約1000米,有編號的洞窟83座,有壁畫的洞窟40多座。目前,現存壁畫約1200平方米,以宋元時期回鶻風格為主,也有少量唐代以前的壁畫,內容包括佛、菩薩、天王、說法圖、經變畫、供養(yǎng)人像等。
這里的洞窟有禮拜窟、僧房窟、影窟(埋葬高僧)三種類型,包括中心柱式、長方形券頂式、方形穹隆帶回廊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其中,大型洞窟主要開鑿修建于麴氏高昌(501—640)和高昌回鶻(9—12世紀)繁榮的時期。
20世紀初,這里遭到俄、德、英、日等國家的探險家盜劫,壁畫被切割收藏于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俄國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博物館。
1.第15窟
2.第16、17窟
3.第18窟
4.第20窟
5.第22、23、24、25、26窟
6.第27、28窟
7.第31、32、33、34、35、36、37、38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