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貌 · 險峰奇嶂 | 雁蕩山觀音洞
【觀音洞簡介】
觀音洞在雁蕩山梅嶺西麓。洞似一大型石室,天然生成,洞內(nèi)有一石柱懸垂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觀音像。這雁蕩山算不得高,但是它勝在獨特的火山地質(zhì)地貌,變幻多端的險峰奇嶂,更在于這獨一無二的觀音洞。觀音是中國老百姓熟知的佛教偶像,在佛門中,菩薩是僅次于佛的第二等級。
【歷史沿革】
洞旁建一庵,明萬歷年間為茅篷,清康熙年間成庵宇,道光、光緒、宣統(tǒng)年間又陸續(xù)興建,1983年,大殿內(nèi)由浙江美術(shù)學(xué)院雕成觀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莊嚴(yán)。
洞后古樹成蔭,巨石層疊,上書“大士重現(xiàn)”四個大字。藏于合掌峰之中,洞高113米,深76米,寬14米,依巖構(gòu)筑九層樓閣。
為雁蕩山第一洞天。進入山門即見天王殿。從山腳要經(jīng)歷403級逶迤石階,才達頂層大殿。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坐像,旁立十八羅漢塑像,巖壁上新增了三百應(yīng)真,更顯出一派佛門氣象。
洞頂有泉水三處,名洗心、漱玉、石釜。仰望洞頂,中開一小罅,闊尺余,長三四丈有一線天光瀉下,名叫“一線天”。
在第七層朝外面巖壁觀看,左手面可見一指觀音,當(dāng)中可見側(cè)面觀音像,右手面可見地藏王像。
觀音洞,自唐以來就一直游人如云,始建于1106年。觀音洞原名靈峰洞,后改羅漢洞,再改觀音洞(是清代的時候)。
【楹聯(lián)】
山門的觀音洞三個字是著名的作家、詩人、書法家和佛教人士趙樸初先生題寫的。
山門的楹聯(lián)是:“勝境人知游雁蕩,名山我欲禮觀音”出自于謝稚柳手筆.(謝稚柳是江蘇武進人,當(dāng)代著名的書畫家。)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合掌峰】
合掌峰的“掌心”中有一天然洞天,稱“觀音洞”。洞深廣各40米,高約100米,為雁蕩山第一大洞。洞內(nèi)倚崖建有樓房10層。從洞門口拾級而上,要走377級石階,方可到達最高層的大殿。殿內(nèi)供奉觀音塑像和十八羅漢。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縷”三泉。學(xué)者鄧拓有詩云:“兩峰合掌即仙鄉(xiāng),九疊危樓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線,此中莫問甚炎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