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后誰更有出息?
“出去浪”還是“宅在家”是孩子性格外向或內向的體現(xiàn),而外向和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從沒有優(yōu)劣之分。
所以,沒必要逼內向的孩子外向,也不要把愛出門的孩子死釘在家里,他們自有屬于他們的精彩。
01
內向和外向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最早外向”和“內向”的概念。
一到放假,就經常聽到身邊有父母這樣說自家孩子:
“天天呆在家,也不知道出去找同學玩。
你看誰誰誰,一有空就和這個聚和那個聚,人家多開朗大方啊。
你這每天悶在家,怎么交得到朋友?”
在我們的意識里,外向愛出門浪的孩子“吃得開、善交際、有出息”,而內向宅在家的孩子易“被排斥、沒朋友、常吃虧”。
然而根據卡爾·榮格的理論,一個孩子喜歡“獨處”或是“熱鬧”,這是他性格的因,而并非果。
卡爾·榮格認為,世界上沒有純外向或純內向的人,一般兩者兼有,只是多少的問題。
內向的人大部分時間喜歡安靜地獨處。但是,偶爾也有想要一群人熱鬧的時候。
如果比喻為一個遙控器,當內向的人沒電的時候,需要通過休息或獨處,從自身內部來補充能量。
但如果是外向性格的人,當他們覺得沒電時,急需從朋友、社交中獲得能量。
所以,?社交對于內向的人來說,是在損耗能量,而對于外向的人來說,則是補充能量。
相反,獨處是給內向的人充電,而對于外向的人來說,則是一種損耗。
孩子愛“熱鬧”還是愛“獨處”,不是他性格選擇的結果,反倒是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02
內外性格各有優(yōu)勢
外向的孩子在我們的意識里,普遍認為他們長大后會更有出息。
因為他們擅長處理人際關系,性格開朗受歡迎,說話大聲自信,容易被人記住。
他們這樣的性格,長大更易成為有決策力、信服力的領導。
但其實有研究表明,在領導者中,內、外向性格的人占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格蘭特教授,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內向的領導比外向的領導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他發(fā)現(xiàn),內向的領導者跟下屬相處時,會傾向讓他們自由發(fā)揮。
而外向的領導,會無意識傳達自己的想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員工的創(chuàng)造力。
《內向高敏者》一書,更是詳細地分析了?內向者擁有的優(yōu)勢:
謹慎、專注、善于分析、持之以恒、有同理心等。
在我們所知的偉大人物中,有很多就是內向性格的人。
比如達爾文,如果他天天忙著社交、應酬,他就不會在獨處中思考出生物進化論;
比如村上春樹,若不是擁有安靜的性格,他也就不會埋頭寫出那么多享譽世界的著作;
還有比爾蓋茨,相比與人接觸,他更愛呆在房間里自己研究技術;
又比如巴菲特,如果獨處對他來說是一種損耗,他也就不會持續(xù)幾小時埋頭在工作中。
正因為內向性格的力量,讓他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生,達到了無人能及的成就。
03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常常因為偏見和誤解,要求內向的孩子變得開朗大方。
這種做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假外向”,并且出現(xiàn)嚴重的社交恐懼。
面對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質,父母不妨放下焦慮,把孩子放到適合他的環(huán)境中去,讓他的天賦發(fā)揮到最大。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懂事”、“害羞”的標簽。
有時候孩子不喜歡跟客人交流,礙于面子,我們會無意識地貶低自家孩子:“你怎么這么不懂禮貌?!?/p>
或者跟客人解釋:“我家孩子就是害羞,別見怪?!?/p>
這樣的話語,會加深孩子對自我的認知錯誤:“我這樣的性格是不好的?!?/p>
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內向也好,外向也罷,他的性情,從嬰幼兒時期就已經奠定基礎了。
我們與其試著改變他,不如遵照他的發(fā)展規(guī)律,給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讓他以自己的方式積累能量。
指不定,我們也能培養(yǎng)一個大作家,或者下一個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