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四十九章翻譯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圣人皆孩之。
?
l?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王弼:動常因也。
譯文:取天下永遠(yuǎn)都要順應(yīng)萬物的本性且無所作為。
?
l?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王弼: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譯文:各自順應(yīng)自己的用途,那么良善就不會丟失。
?
l?德善。
王弼:無棄人也。
譯文:不會舍棄任何人。
?
l?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王弼:各用聰明。
譯文:各自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
l?圣人皆孩之。
王弼: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于欺,黈纊塞耳而無戚于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
譯文:都是為了讓萬物達(dá)到柔和無欲的狀態(tài),就像嬰兒一樣?!兑捉?jīng)》中說“天地萬物的本位已經(jīng)設(shè)定好了,圣人順應(yīng)大道,萬物各盡其所能,依靠合謀定得失,依靠占卜定吉兇,百姓也能參與其中”,這樣的圣人讓有賢能的人自愿跟隨,讓有貨財?shù)娜四茏栽阜窒?;以賢能為大才能越發(fā)壯大,以貨財為貴才能珍視貴重;萬事萬物都能有本源和主宰。如此,雖然目光被冕旒遮住,耳朵被黈纊蔽塞,但也不用擔(dān)憂會被別人欺瞞,又何必勞心費(fèi)神地用智慮來考察百姓的想法呢!
?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避之;以不信求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yīng)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yīng)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
譯文:圣人任用智慮來考察萬物,萬物也會以智慮來回避他;圣人不能守信地追求萬物,萬物也會以不守信來回應(yīng)他。天下人的心,本來各有不同,但由于圣人用智慮考察萬物,不能做到守信地追求萬物,使得天下之人不敢以不同的意見回應(yīng)圣人,如此,天下人沒有一個肯用真情實(shí)意了。實(shí)在是過分!再大的危害,也大不過圣人任用智慮了。
?
王弼:夫任智則人與之訟,任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于已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
譯文:圣人任用智慮,世人就會跟他爭論,圣人任用權(quán)勢,世人就會跟他爭奪。智慮超不過他人而與人爭論就會處于險境,那就束手無策了。力量超不過他人而與人相爭,那就危險了。如果無法讓他人不在自己身上運(yùn)用智慮和力量,那就要以一己之力面對眾人,因而就要以千萬人為敵。
?
王弼:若乃多其法網(wǎng),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于上,魚亂于下。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yīng)?無避無應(yīng),則莫不用其情矣。
譯文:如果只是增加嚴(yán)密的法律條文,頻繁地動用刑罰,堵塞小路,攻擊人的隱微之處,那么萬物就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環(huán)境,百姓也慌亂無措,鳥禽在天空作亂,魚蝦在水中混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內(nèi)心沒有任何主導(dǎo)牽掛;圣人治理天下的心渾厚純樸,不會有厚此薄彼的分別。不去考察什么,百姓又能回避什么呢?不去要求什么,百姓又能回應(yīng)什么呢?不規(guī)避也不回應(yīng),那么人人順其自然之性而用上自己的真情實(shí)感。
?
王弼: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譯文:世人無所作為,舍棄自己的才能,就能做到那些做不到的;舍棄自己的優(yōu)勢,就能做到那些不擅長的。如此,說話的人就只會說自己知道的,做事的人只做自己能做到的,百姓無欲而只關(guān)注眼前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我們就都像嬰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