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皇明祖訓(xùn) 作者:朱元璋 明朝

2020-04-20 01:17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皇明祖訓(xùn)序


朕觀自古國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當(dāng)時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于海內(nèi),民用平康。蓋其創(chuàng)業(yè)之初,備嘗艱苦,閱人既多,歷事亦熟。比之生長深宮之主,未諳世故;及僻處山林之士,自矜己長者,甚相遠矣。朕幼而孤貧,長值兵亂;年二十四,委身行伍,為人調(diào)用者三年。繼而收攬英俊,習(xí)練兵之方,謀與群雄并驅(qū)。勞心焦思,慮患防微,近二十載,乃能翦除強敵,統(tǒng)一海宇。人之情偽,亦頗知之。故以所見所行,與群臣定為國法,革元朝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且群雄之強盛詭詐,至難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經(jīng)世亂,欲度兵荒,務(wù)習(xí)奸猾,至難齊也,而朕已齊之。蓋自平武昌以來,即議定著律令,損益更改,不計遍數(shù)。經(jīng)今十年,始得成就。頒而行之,民漸知禁。至于開導(dǎo)后人,復(fù)為《祖訓(xùn)》一編,立為家法。大書揭于西廡,朝夕觀覽,以求至當(dāng),首尾六年,凡七謄藁,至今方定,豈非難哉?蓋俗儒多是古非今,奸吏常舞文弄法,自非博采眾長,即與果斷,則被其?;?,莫能有所成也。今令翰林編輯成書,禮部刊印以傳永久。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負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將孚佑于無窮矣!嗚呼,其敬戒之哉!



皇明祖訓(xùn)目錄

祖訓(xùn)首章

持守

嚴祭祀

謹出入

慎國政

禮儀

法律

內(nèi)令

內(nèi)官

職制

兵衛(wèi)

營繕

供用

祖訓(xùn)首章

一、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親理天下庶務(wù),人情善惡真?zhèn)危瑹o不涉歷。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然此特權(quán)時處置,頓挫奸頑,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子孫做皇帝時,止守律與大誥,并不許用黥刺、腓、劓、閹割之刑。云何?蓋嗣君宮內(nèi)生長,人情善惡,未能周知;恐一時所施不當(dāng),誤傷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shè)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quán)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shè)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wù),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wěn)當(dāng)。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shè)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一、皇親國戚有犯,在嗣君自決。除謀逆不赦外,其馀所犯,輕者與在京諸親會議,重者與在外諸王及在京諸親會議,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許法司舉奏,并不許擅自拿問。

今將親戚之家指定名目,開列于后:

  • 皇后家  皇妃家

  • 東宮妃家 王妃家

  • 郡王妃家 駙馬家

  • 儀賓家  魏國公家

  • 曹國公家 信國公家

  • 西平侯家 武定侯家

一、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zhàn)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于后:

東北:

  • 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東偏北:

  • 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正南偏東:

  • 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xué)讀書,禮待甚厚)

  • 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

西南:

  • 安南國(三年一貢)

  • 真臘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

  • 暹羅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

  • 占城國(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nèi)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國濱海)

  • 蘇門答剌(其國濱海)

  • 西洋國(其國濱海)

  • 爪洼國(其國居海中)

  • 湓亨國(其國居海中)

  • 白花國(其國居海中)

  • 三弗齊國(其國居海中)

  • 渤泥國(其國居海中)

凡古帝王以天下為憂者,唯創(chuàng)業(yè)之君、中興之主,及守成賢君能之。其尋常之君,將以天下為樂,則國亡自此始。何也?帝王得國之初,天必授于有德者。若守成之君常存敬畏,以祖宗憂天下為心,則能永受天之眷顧;若生怠慢,禍必加焉??刹晃吩眨?/p>

凡每歲自春至秋,此數(shù)月尤當(dāng)深憂,憂常在心,則民安國固。蓋所憂者,惟望風(fēng)雨以時,田禾豐稔,使民得遂其生。如風(fēng)雨不時,則民不聊生,盜賊竊發(fā),豪杰或乘隙而起,國勢危矣。

凡天下承平,四方有水旱等災(zāi),當(dāng)驗國之所積,于被災(zāi)去處,優(yōu)免稅糧。若豐稔之歲,雖無災(zāi)傷,又當(dāng)驗國所積,稍有附馀,擇地瘦民貧處,亦優(yōu)免之。不為常例,然優(yōu)免在心,臨期便決,勿使小人先知,要名于外。

凡帝王居安,常懷警備。日夜時刻不敢怠慢,則身不被所窺,國必不失;若恃安忘備,則奸人得計,身國不可保矣。其日夜警備常如對陣,號令精明;日則觀人語動,夜則巡禁嚴密,奸人不得而入。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dāng)警備于心,寧有備而無用。如欲回避左右,與親信人密謀國事,其常隨內(nèi)官及帶刀人員止可離十丈地,不可太遠。如元朝英宗遇夜被害,只為左右內(nèi)使回避太遠,后妃亦不在寢處,故有此禍。可不深為戒備。

凡警備常用器械、衣甲,不離左右;更選良馬數(shù)疋,調(diào)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宮門喂養(yǎng)。及四城門,令內(nèi)使帶鞍轡各置一疋,在其所在,一體上古帝王諸侯防御也。

凡夜當(dāng)警省,常聽城中動靜。或出殿庭,仰觀風(fēng)云星象何如;不出則候市聲何如。

凡帝王居宮,要早起睡遲,酒要少飲,飯要依時進,午后不許太飽。在外行路則不拘。

凡人之奸良,固為難識。惟授之以職,使臨事試之,勤比較而謹察之,奸良見矣。若知其良而不能用,知其奸而不能去,則誤國自此始。歷代多因姑息,以致奸人惑侮。當(dāng)未知之初,一概委用;既識其奸,退亦何難。慎勿姑息。

凡聽訟要明。不明則刑罰不中,罪加良善,久則天必怒焉?;蛴写螵z,必當(dāng)面訊庶,免構(gòu)陷鍜錬之弊。

凡賞功要當(dāng),不當(dāng)則人心不服,久則禍必生焉。

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于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于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wù)亦簡。若能謹守藩輔之禮,不作非為,樂莫大焉。至如天子總攬萬機,晚眠早起,勞心焦思,唯憂天下之難治。此親王所以樂于天子也。

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禍;若王之失,亦有此禍。當(dāng)各守祖宗成法,勿失親親之義。

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于道理,則惟命是聽;不合道理,見法律篇第十二條。

持守

凡吾平日持身之道,無優(yōu)伶進狎之失,無酣歌夜飲之歡;正宮無自縱之權(quán),妃嬪無寵恣之專幸。朕以乾清宮為正寢,后妃宮院各有其所,每夕進御有序?;蛴懈≡~之婦,察其言非,即加詰責(zé),故宮無妒忌之女。至若朝堂決政,眾論稱善,即與施行;一官之語,未可以為必然。或燕閑之際,一人之言,尤加審察,故朝無偏聽之弊。權(quán)謀與決,專出于己,察情觀變,慮患防微,如履薄冰,心膽為之不寧。晚朝畢而入,清晨星存而出,除有疾外,平康之時,不敢怠惰。此所以畏天人而國家所由興也。

嚴祭祀

凡祀天地,祭社稷,享宗廟,精誠則感格,怠慢則禍生。故祭祀之時,皆當(dāng)極其精誠,不可少有怠慢。其風(fēng)、云、雨師、山川等神,亦必敬慎自祭,勿遣官代祀。

凡祀天地,正祭前五日,午后沐浴更衣,處于齋宮;次日早傳制,戒諭百官;又次日告仁祖廟,致齋三日行事。

凡享宗廟、祭社稷,正祭前四日,午后沐浴更衣,處于齋宮;次日為始,致齋三日行事。

凡祭太歲、風(fēng)、云、雷、雨師、岳鎮(zhèn)、海瀆、山川、城隍等神,正祭前三日,午后沐浴更衣,處于齋宮;次日為始,致齋二日行事。(春于大祀壇內(nèi)從祭;秋懌日于本壇致祭。)

凡傳制遣官代祀歷代帝王,并旗纛、孔子等廟,前一日沐浴更衣,處于齋宮;次日遣官。

  • 帝王(春于大祀壇內(nèi)從祭;秋于祭山川前一日,遣官本壇致祭)

  • 旗纛(秋于祭山川日,遣官本壇致祭)

  • 孔子(春秋仲月上丁日,遣官致祭)

凡祭五祀、戶、灶門、井,于四孟月遣內(nèi)官致祭;中溜,于季夏土旺戊日,亦內(nèi)官致祭。

謹出入

凡動止有占,乃臨時之變,必在己精審,術(shù)士不預(yù)焉。且如將出何方,所被馬忽有疾,或當(dāng)時飲食、衣服、旗幟、甲仗有變,或匙箸失、杯盤傾、所用違意,或烈風(fēng)、迅雷逆前而來,或飛鳥、走獸異態(tài)而至,此神之報也,國之福也。若已出在外,則詳查左右,慎防而回;未出即止。然,天象人不能為,馀皆人可致之物,恐奸者乘此偽為,以無為有,以有為無,窒礙出入,宜加詳審。設(shè)若不信而往,是違天取禍也。朕嘗臨危,幾兇者數(shù)矣。前之警報皆驗,是以動止。必詳人事,審服用,仰觀天道,俯察地理,皆無變異而后運用,所以獲安。

慎國政

凡廣耳目,不偏聽,所以防壅蔽而通下情也。今后大小官員,并百工伎藝之人,應(yīng)有可言之事,許直至御前聞奏。其言當(dāng)理,即付所司施行;諸衙門毋得阻滯,違者即同奸論。

(如元朝命相詔有云:諸衙門敢有隔越中書奏請者,以違制論。故內(nèi)外百司,有所奏請,進由中書省,遂至遷延沉溺,不能上達;而國至于亡也。)

凡官員士庶人等,敢有上書陳言大臣才德政事者,務(wù)要鞫問情由明白,處斬。如果大臣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如漢王莽為相,操弄威福,平帝以新野田二萬五千六百傾益封莽,莽佯不受,吏民上書頌莽功德者,前后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遂致威權(quán)歸莽,傾移漢祚??刹唤湓?。)

禮儀

凡王國宮城外,立宗廟、社稷等壇。

  • 宗廟(立于王宮門左,與朝廷太廟位置同)

  • 社稷(立于王宮門右,與朝廷太社位置同)

  • 風(fēng)、云、雷、雨、山川神壇(立于社稷壇西)

  • 旗纛廟(立于風(fēng)云雷雨山川壇西,司旗者致祭)

凡祭五祀(用豕一,祝帛、香、燭、酒、果):

  • 司戶之神(于宮門左設(shè)香案,正月初四日,門官致祭)

  • 司灶之神(于廚舍設(shè)香案,四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 中溜之神(于宮前丹墀內(nèi)近東設(shè)香案,六月土旺戊日,承奉司官致祭)

  • 司門之神(于承運門稍東設(shè)香案,七月初一日,門官致祭)

  • 司井之神(于井邊設(shè)香案,十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凡正旦遣使進賀表箋,王具冕服,文武官具朝服。滌寶用寶訖,置表于龍亭,王率文武官就位。王于殿前臺上,文武官于臺下,行十二拜禮。王送表出宮城門,止離五丈地;文官送出國門,武官從王還宮。

凡遇天子壽日,王于殿前臺上設(shè)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禮。若遇正旦,拜天地后,即詣祖廟行禮畢,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禮。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禮。

凡帝王生日,先于宗廟具禮致祭,然后敘家人禮,百官慶賀。禮畢筵宴。

凡遇詔敕至王國,武官隨王侍衛(wèi),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奉迎,安奉詔敕于龍亭,乘馬前導(dǎo)。王具冕服于王城門外五丈馀地,奉迎至王宮,置龍亭于正殿中。王于殿前臺上先行五拜禮畢,升殿侍立于龍亭東側(cè),武官護衛(wèi)、文官于臺下自行十二拜禮,跪聽開讀。

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經(jīng)過見王,并行四拜禮。雖三公、大將軍,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經(jīng)王國,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斬。

凡王府文武官,并以清晨至王府門候見。其王所居城內(nèi)布政司、都指揮司,并衛(wèi)、府、州、縣雜職官,皆于朔望日至王府門候見。若有事召見者,不在此限。

凡進賀表箋,皇太子、親王于天子前自稱曰長子某,第幾子某,王某;稱天子曰父皇陛下,稱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孫則自稱曰長孫某,封某,第幾孫某,封某;稱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稱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弟,則自稱曰第幾弟某,封某;稱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稱皇后曰尊嫂皇后殿下。若天子之侄,則自稱曰第幾侄某,封某;稱天子曰伯父皇帝陛下、叔父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母皇后殿下、叔母皇后殿下。若封王者,其分居伯叔,及伯叔祖之尊,則自稱曰某,封臣某;稱天子曰皇帝陛下,稱皇后曰皇后殿下。若從孫、再從孫、三從孫,自稱曰從孫某,封某,再從孫某,封某,三從孫某,封某;稱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稱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

凡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wù)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周而復(fù)始,毋得失序。

凡諸王居邊者,無警則依期來朝;有警則從便,不拘朝期。

凡天子與親王,雖有長幼之分,在朝廷必講君臣之禮。蓋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宜以祖宗所執(zhí)大圭,于上鏤字,題曰:奉天法祖,世世相傳。凡遇親王來朝,雖長于天子者,天子執(zhí)相傳之圭以受禮,蓋見此圭,如見祖考也。

凡諸王來朝,祭祀辦與未辦,先常服見天子,三叩頭不拜。奉先殿見畢,不拘何殿、樓、閣、門下,天子執(zhí)大圭,王具冕服,敘君臣禮,行五拜三叩頭。見畢,諸王系尊長,天子系侄孫,引王至何便殿。王坐東面西,天子衣常服,敘家人禮,行四拜不叩頭;王坐受。然雖行家人禮,君臣之分,不可不謹。天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待尊長。次見東宮,行四拜禮。如王系尊長,東宮答拜。

凡親王系天子伯叔之類,年逾五十則不朝,世子代之;系侄之輩,年逾六十則不朝,世子代之。

凡親王來朝,若遇大宴會,諸王不入筵宴中。若欲筵宴,于便殿去處,精潔茶飯,敘家人禮以待之。群臣大會宴中,王并不入席。所以慎防也。

凡東宮、親王位下、各擬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孫,即以上聞,付宗人府。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續(xù)添,永為定式。

  • 東宮位下

  允文遵祖訓(xùn) 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 師良善用晟

  • 秦王位下

  尚志公誠秉 惟懷敬誼存 輔嗣資廉直 匡時永信惇

  • 晉王位下

  濟美鐘奇表 知新慎敏求 審心咸景慕 述學(xué)繼前修

  • 燕王位下

  高瞻祁見祐 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簡靖迪先猷

  • 周王位下

  有子同安睦 勤朝在肅恭 紹倫敷惠潤 昭恪廣登庸

  • 楚王位下

  孟季均榮顯 英華蘊盛容 宏才升博衍 茂士立全功

  • 齊王位下

  賢能長可慶 睿智實堪宗 養(yǎng)性期淵雅 寅思復(fù)會通

  • 魯王位下

  肇泰陽當(dāng)健 觀頤壽以弘 振舉希兼達 康莊遇本寧

  • 蜀王位下

  悅友申賓讓 承宣奉至平 懋進深滋益 端居務(wù)穆清

  • 湘王位下

  久鎮(zhèn)開方岳 揚威謹禮儀 剛毅循超卓 權(quán)衡素自持

  • 代王位下

  遜仕成聰俊 充廷鼐鼎彝 傳貽連秀郁 炳耀壯洪基

  • 肅王位下

  贍祿貢真弼 縉紳識烈忠 曦暉躋富運 凱諫處恒隆

  • 遼王位下

  貴豪恩寵致 憲術(shù)儼尊儒 云仍祺保合 操翰麗龍輿

  • 慶王位下

  秩邃寘臺鼒 倪伸帥倬奇 適完因巨衎 騭眷發(fā)需毗

  • 寧王位下

  磐奠覲宸拱 多謀統(tǒng)議中 總添支庶闊 作哲向親衷

  • 岷王位下

  徽音膺彥譽 定干企禋雍 崇理原咨訪 寬镕喜賁從

  • 谷王位下

  賦質(zhì)僖雄敞 叢興闡福昌 篤諧恂懌豫 擴霽昱禎祥

  • 韓王位下

  沖范征偕旭 融謨朗璟逵 亶韶愉顥慥 令緒價蕃維

  • 沈王位下

  佶幼詮勛胤 恬埕效迥瑝 湜源??皙?? 圭璧澈澄昂

  • 安王位下

  斐序斌廷賞 凝覃浚祉襄 恢嚴顓輯矩 縝密廓程綱

  • 唐王位下

  瓊芝彌宇宙 碩器聿琳琚 啟齡蒙頌體 嘉歷協(xié)銘圖

  • 郢王位下

  偉聞參望奭 箴誨洎皋夔 麒麟馀積兆 奎穎曄璇璣

  • 伊王位下

  颙勉????典 褒珂采鳳琛 應(yīng)疇頒胄選 昆玉冠泉金


  毖初斯建節(jié) 勖好必貞銓 執(zhí)準符鈞正 詢旼汝勵虔


  薦谞演還暢 先施遂省稽 諏歡爰造就 適藝冀塤篪


  慧堅忻愿確 鑒潔綽侁孜 習(xí)獻增盈謐 臨饒軼績?

  • 靖江王位下

  贊佐相規(guī)約 經(jīng)邦任履亨 若依純一行 遠得襲芳名

法律

凡皇太子,或出遠方,或離京城近處,若有小大過失,并不差人傳旨問罪,止是喚回面聽君父省諭。若有口傳言語,或是赍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來問罪者,須要將來人拿下,磨問情由,預(yù)先備御,火速差親信人直至御前,面聽君上宣諭。是非明白,使還回報,依聽發(fā)放。其諸王及王之子孫并同。

凡親王及嗣子,或出遠方,或守其國,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儀賓、或駙馬、或內(nèi)官赍持御寶文書并金符前去,方許啟程詣闕。

凡王國文官,朝廷精選赴王國任用;武官已有世襲定制。如或文武官員犯法,王能依律剖判者,聽;法司毋得吹毛求疵,改王決治。其文武官,有能守正規(guī)諫,助王保全其國者,毋得輕易凌辱。朝廷聞之,亦以禮待。

凡王所居國城,及境內(nèi)市井鄉(xiāng)村軍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王即拿赴京來,審問情由明白,然后治罪。若軍民人等本不曾侮慢,其王左右人虛張聲勢,于王處誣陷善良者,罪坐本人。

凡親王有過重者,遣皇親、或內(nèi)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內(nèi)官召之至京,天子親諭以所作之非。果有實跡,以在京諸皇親及內(nèi)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間,五見天子,然后發(fā)放。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dāng)因來朝面諭其非?;蚯补僦I以禍福,使之自新。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時,天子必是昏君。其長史司并護衛(wèi),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斬之,族滅其家。

凡風(fēng)憲官,以王小過奏聞,離間親親者斬。風(fēng)聞王有大故,而無實跡可驗,輒以上聞?wù)?,其罪亦同?/p>

凡諸王京師房舍,或頗華麗,或地居好處,奸臣恃權(quán),欲巧侵善奪者,天子斬之,徙其家屬于邊。

凡臣民有罪,必明正其罪,并不許以藥鴆之。

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須經(jīng)由各衙門,直詣御前。敢有阻當(dāng)者,即是奸臣。其王使至午門,直門軍官、火者,火速奏聞。若不奏聞,即系奸臣同黨。

凡王國內(nèi),除額設(shè)諸職事外,并不許延攬交結(jié)奔競佞巧、知謀之士,亦不許接受上書陳言者。如有此等之人,王雖容之,朝廷必正之以法。然不可使王驚疑?;蛴兄\之士,獻于朝廷勿留。

凡庶民敢有訐王之細務(wù),以逞奸頑者,斬。徙其家屬于邊。

凡朝廷使者至王國,或在王前,或在王左右部屬處言語非理,故觸王怒者,決非天子之意,必是朝中奸臣使之離間親親。王當(dāng)十分含怒,不可輒殺;當(dāng)拘禁在國,鞫問真情,遣人密報天子。天子當(dāng)詢其實,奸臣及使俱斬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諸王遣使奉表稱賀,謹守邊藩,三年不朝。許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員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規(guī),委任正臣,內(nèi)無奸惡,三年之后,親王仍依次來朝。如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xùn)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lǐng)鎮(zhèn)兵討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于營。將帶數(shù)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xù)后頒降。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dāng)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dāng)立者,務(wù)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并如前式。

凡王國內(nèi),時常點檢軍中,不許隱匿逃亡。如或有之,止坐兩鄰、窩主及有司官并該管頭目,毋得問王。王亦毋得隱匿遮護。或奸臣故縱逃亡于部內(nèi),欲誣王者,將奸臣斬之,徙其家屬于邊。

內(nèi)令

自后妃以下,一應(yīng)大小婦女及各位下使數(shù)人等,凡衣食、金銀、錢帛并諸項物件,尚宮先行奏知,然后發(fā)遣內(nèi)官監(jiān)官。監(jiān)官覆奏,方許赴庫關(guān)支。尚宮若不奏知,朦朧發(fā)遣,內(nèi)官亦不覆奏,輒擅關(guān)支,皆處以死。

凡私寫文帖于外,寫者接者皆斬。知情者同罪,不知者不坐。

凡庵、觀、寺、院,燒香降香,禳告星斗,已有禁律。違者及領(lǐng)香送物者,皆處以死。

凡皇后止許內(nèi)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yīng)事務(wù),毋得干預(yù)。

凡宮中遇有疾病,不許喚醫(yī)人入內(nèi),止是說證取藥。

凡宮闈當(dāng)謹內(nèi)外,后妃不許群臣謁見。命婦于中宮千秋節(jié)并冬至、正旦、每月朔望來朝;其隆寒、盛暑、雨、雪,免朝。

凡天子及親王、后、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

內(nèi)官

凡內(nèi)府飲食常用之物,官府上下行移,不免取辦于民,多致文繁生弊;故設(shè)酒、醋、面、織染等局于內(nèi)。既設(shè)之后,忽觀周禮酒人、漿人、酰人、染人之職,亦用奄人:乃知自古設(shè)此等官,其來已久,取其不勞民而便于用也。其他如各監(jiān)、司、局及各庫,皆設(shè)內(nèi)官執(zhí)掌,其事甚易辦集。上項職名,設(shè)置既定,要在遵守,不可輕改。

各監(jiān)官職名

    左少監(jiān)(從四品) 左監(jiān)丞(正五品)

  太監(jiān)(正四品)

    右少監(jiān)(從四品) 右監(jiān)丞(正五品)

      典簿(正六品)

  • 神宮監(jiān)(掌灑掃)

  • 尚寶監(jiān)(掌玉寶、敕符、將軍印信)

  • 孝陵神宮監(jiān)(掌灑掃,并栽種一應(yīng)果木蔬菜等事)

  • 尚膳監(jiān)(掌供養(yǎng)及御膳,并宮內(nèi)食用之物;及催督光祿寺造辦宮內(nèi)一應(yīng)筵宴茶飯)

  • 尚衣監(jiān)(掌御用冠冕、袍服、履舄、靴襪等事)

  • 司設(shè)監(jiān)(掌御用車輦、床被褥、帳幔等事)

  • 內(nèi)官監(jiān)(掌成造婚禮妝奩、冠舄、傘扇、被褥、帳幔、儀仗等項,并內(nèi)官內(nèi)使帖黃一應(yīng)造作,并宮內(nèi)器用、首飾、食米、土庫、架閣、文書、鹽倉、冰窖)

  • 司禮監(jiān)(掌冠婚喪祭一應(yīng)禮儀制帛及御前勘合賞賜筆墨裱褙書畫,管長隨、當(dāng)差、內(nèi)使人等出門馬牌等事,并催督光祿司造辦一應(yīng)筵宴)

  • 御馬監(jiān)(掌御馬并各處進貢及典牧所關(guān)牧馬騾等項)

  • 印綬監(jiān)(掌誥券、貼黃、印信、選簿、圖畫、勘合、符驗、文冊、題本、誥敕、號簿、信符、圖本等項)

  • 直殿監(jiān)(掌灑掃殿庭樓閣廊廡)

奉天等門官職名

(掌晨昏啟閉關(guān)防出入)

  門正(正四品) 門副(從四品)

各司官職名

    左司副(從五品)

  司正(正五品)

    右司副(從五品)

  • 鐘鼓司(掌奉先殿祭樂御樂并宮內(nèi)筵宴樂及更漏早朝鐘鼓)

  • 惜薪司(掌宮內(nèi)等處所用柴炭等事)

各局庫官職名

    左副使(從五品)

  大使(正五品)

    右副使(從五品)

  • 兵仗局(掌御用兵器并促督人匠打造刀甲等項,及宮內(nèi)所用梳箆剔牙針翦等物)

  • 內(nèi)織染局(掌染造上用并宮內(nèi)一應(yīng)段疋)

  • 針工局(掌成造一應(yīng)婚禮衣服完備付內(nèi)官監(jiān)交收應(yīng)用,并造內(nèi)官人等衣服鋪蓋等項)

  • 巾帽局(掌造內(nèi)官人等紗帽靴襪及預(yù)備賞賜巾帽等項)

  • 司苑局(掌宮內(nèi)等處菜蔬并種田)

  • 酒醋面局(掌內(nèi)官人等食用酒醋面糖等物)

  • 內(nèi)承運庫(掌一應(yīng)段疋、金銀纓玉、象牙等物,并同司鑰庫管鈔)

  • 司鑰庫(掌各門鎖鑰,并收支錢鈔等物)

  • 內(nèi)府供應(yīng)庫(掌上用香米,并內(nèi)用香燭油米及內(nèi)官人等飯食果木等物)

東宮官

  • 典璽局(掌璽寶翰墨之事)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紀事奉御(正六品)

  • 典藥局(掌監(jiān)同御醫(yī)修合藥餌,如法煎調(diào)供進)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 典膳局(掌監(jiān)造膳食供進)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 典服局(掌冕弁冠帽、袞袍常服、佩帶靴履等)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 典兵局(掌甲胄戈矛、弓矢刀劍等)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 典乘局(掌車馬)

  局郎(正五品) 局丞(從五品)

王府官

  • 承奉司(掌管王府一應(yīng)雜事,有事呈長史司并護衛(wèi)指揮司發(fā)落,與內(nèi)官衙門無相統(tǒng)攝)

  承奉正(正六品) 承奉副(從六品)

  • 典寶所

  典寶正(正六品) 典寶副(從六品)

  • 典膳所

  典膳正(正六品) 典膳副(從六品)

  • 典服所

  典服正(正六品) 典服副(從六品)

    內(nèi)使六名(司冠一名、司衣三名、司佩一名、司履一名)

  • 各門官

  門正(正六品) 門副(從六品)

  • 內(nèi)使

  司藥二名  司弓矢二名

公主府

  • 中使司

  司正(雜職) 司副(雜職)

職制

凡封爵

皇太子授以金冊、金寶。(妃止授金冊,不用寶)

親王授以金冊、金寶。(妃止授金冊,不用寶)

公主授以金冊,婿皆稱駙馬都尉,賜誥命。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如或以庶奪嫡,輕則降為庶人,重則流竄遠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

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子孫未封者皆稱王子、王孫,言語皆稱裔旨)

皇姑曰大長公主。

皇姊妹曰長公主。

皇女曰公主。(自公主以上俱授金冊)

親王女曰郡主。(自郡主以下俱授誥命)

郡王女曰縣主。

郡王孫女曰郡君。

郡王曾孫女曰縣君。

郡王玄孫女曰鄉(xiāng)君。

靖江王府合比正支郡王,遞減一等稱呼;女封縣君。

凡王世子承襲王封,朝廷遣人行冊命之禮,授以金冊,傳用金寶。

凡王世子并郡王娶妃,及郡王受封并郡王嫡長襲封者,當(dāng)先上聞朝廷遣人止行冊命之禮。

凡郡王子孫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聞朝廷考驗,換授官職,其陞轉(zhuǎn)如常選法。如或有犯,宗人府取問明白,據(jù)實聞奏。輕則量罪降等,重則黜為庶人,但明賞罰,不加刑責(zé)。


凡郡王子孫,授以官職。

子授鎮(zhèn)國將軍。

孫授輔國將軍。

曾孫授奉國將軍。

玄孫授鎮(zhèn)國中尉。

五世孫授輔國中尉。

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

凡立宗人府,以親王長者主領(lǐng)府事;以次官員,皆用勛舊大臣,專領(lǐng)玉牒譜系,辨其親疏,敦睦皇族。凡宗室有所陳請,即為上聞,聽天子命。

凡親王文武官,除長史及守鎮(zhèn)指揮并護衛(wèi)指揮,初俱系朝廷所遣,至護衛(wèi)指揮及千百戶子孫世襲。王先與令旨準襲,然后差人赍誥赴京,續(xù)誥續(xù)黃,毋得阻當(dāng)留難。其府縣官,皆系朝廷除授,不在王府選用。

凡王府武官、千戶、百戶等,從王于所部軍職內(nèi)選用,開具各人姓名實績,王親署奏本,不由各衙門,差人直詣御前聞奏,頒降誥敕,仍照京官例給俸。

凡王左右及境內(nèi)所用官屬,朝廷或欲起取,不問有無罪責(zé),王即發(fā)遣,毋得阻當(dāng)。


凡王府官

  • 長史司

  左長史一員(正五品)

  右長史一員(正五品)

  典簿一員(正九品)

  • 審理所

  審理正一員(正六品)

  審理副一員(正七品)

  • 典膳所

  典膳正一員(正八品)

  典膳副一員(從八品)

  • 奉祠所

  奉祠正一員(正八品)

  奉祠副一員(從八品)

  典樂一員(正九品)

  • 紀善所

  紀善二員(正八品)

  • 良醫(yī)所

  良醫(yī)正一員(正八品)

  良醫(yī)副一員(從八品)

  • 典儀所

  典儀正一員(正九品)

  典儀副一員(從九品)

  引禮舍人三員(未入流)

  • 工正所

  工正一員(正八品)

  工副一員(從八品)

  伴讀四員(從九品)

  教授(從九品)

  大使一員(未入流)

  副使一員(未入流)

凡指揮使


(本司官并屬官,隨軍多少設(shè)置,不拘數(shù)目。品秩、俸祿并同在京衛(wèi)分)

  指揮使

  同知

  僉事

  • 經(jīng)歷司

  經(jīng)歷

  知事

  • 衛(wèi)鎮(zhèn)撫司

  鎮(zhèn)撫

  • 千戶所

  正千戶

  副千戶

  • 所鎮(zhèn)撫

  鎮(zhèn)撫

  • 百戶所

  百戶

  • 儀衛(wèi)司

  儀衛(wèi)正(正五品)

  儀衛(wèi)副(從五品)

  典仗六員(正六品)

兵衛(wèi)

凡王府侍衛(wèi),指揮三員,千戶六員,百戶六員;正旗軍六百七十二名,守御王城四門,每三日一次輪直宿衛(wèi)。其指揮、千百戶、旗軍,務(wù)要三護衛(wèi)均撥。

凡親王入朝,以王子監(jiān)國。

凡親王入朝,其隨侍文武官員,馬步旗軍,不拘數(shù)目。若王恐供給繁重,斟酌從行者,聽。其軍士儀衛(wèi)、旗幟、甲仗,務(wù)要鮮明整肅,以壯臣民之觀。

凡朝廷調(diào)兵,須有御寶文書與王,并有御寶文書與守鎮(zhèn)官。守鎮(zhèn)官既得御寶文書,又得王令旨,方許發(fā)兵;無王令旨,不得發(fā)兵。如朝廷止有御寶文書與守鎮(zhèn)官,而無御寶文書與王者,守鎮(zhèn)官急啟王知,王遣使馳赴京師,直至御前聞奏。如有巧言阻當(dāng)者,即是奸人,斬之毋惑。

凡王國有守鎮(zhèn)兵,有護衛(wèi)兵。其守鎮(zhèn)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wèi)兵從王調(diào)遣。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zhèn)兵、護衛(wèi)兵并從王調(diào)遣。

凡守鎮(zhèn)兵,不許王擅施私恩;其護衛(wèi)兵或有賞勞,聽從王便。

凡王出獵演武,只在十月為始,至三月終止。

凡親王府各給船馬符驗六道,以供王遣使奏報所用。

凡王教練軍士,一月十次,或七八次、五六次。若臨事有警或王有閑暇,則遍數(shù)不拘。

親王儀仗

  • 令旗一對     清道二對

  • 幰弩一張     白澤旗一對

  • 戟一十對     矟一十對

  • 弓箭二十副    刀盾一十對

  • 絳引幡一對    ?鼓二面

  • 金鉦二面     金鼓旗二面

  • 花匡鼓二十四面  畫角一十二枝

  • 板一串      笛二管

  • 鑼二面      節(jié)一把

  • 夾矟一對     告止幡一對

  • 傳教幡一對    信幡一對

  • 戲竹一對     笛四管

  • 頭管四管     杖鼓一十二面

  • 板一串      大鼓一面

  • 響節(jié)四對     紅銷金傘一把

  • 紅繡傘一把    曲蓋二把

  • 方傘四把     戟氅一對

  • 戈氅一對     儀锽一對

  • 殳義一對     儀刀四對

  • 班劔一對     吾杖一對

  • 立瓜一對     臥瓜一對(兩個“瓜”字無丶)

  • 骨朵一對     鐙杖一對

  • 斧一對      幢一把

  • 麾一把      誕馬八疋

  • 馬杌一個     鞍籠一個

  • 交椅一把     腳踏一個

  • 水罐一個     水盆一個

  • 香爐一個     香盒一個

  • 拂子二把     扇六對

  • 唾壺一      唾盂一

營繕

凡諸王宮室,并依已定格式起蓋,不許犯分;燕因元之舊有。若王子、王孫繁盛,小院宮室,任從起蓋。

  • 秦王府(西安)

  • 晉王府(太原)

  • 燕王府(北平)

  • 周王府(開封)

  • 楚王府(武昌)

  • 齊王府(青州)

  • 魯王府(兗州)

  • 蜀王府(成都)

  • 湘王府(荊州)

  • 代王府(大同)

  • 肅王府(甘肅)

  • 遼王府(廣寧)

  • 慶王府(寧夏)

  • 寧王府(大寧)

  • 岷王府(云南)

  • 谷王府(宣府)

  • 韓王府

  • 沈王府

  • 安王府

  • 唐王府

  • 郢王府

  • 伊王府

凡諸王宮室,并不許有離宮、別殿及臺榭游玩去處。雖是朝廷嗣君掌管天下事務(wù)者,其離宮、別殿、臺榭游玩去處,更不許造。

供用

凡親王每歲來朝,自備飲膳。其隨從官員軍士盤費,馬疋草料,俱各自備,毋得干預(yù)有司,恐惹事端。

凡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盡數(shù)支撥。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祿及軍士糧儲,皆系按月支給,每月不過初五。其甲仗接缺撥付,所在有司,照依原定數(shù)目,不須每次奏聞。敢有破調(diào)稽遲者,斬。

凡親王錢糧,就于王所封國內(nèi)府分,照依所定則例、期限放支,毋得移文當(dāng)該衙門,亦不得頻奏。若朝廷別有賞賜,不在已定則例之限。

凡親王、郡王、王子、王孫及公主、郡主等,每歲支撥:

  • 親王(唐制:歲該谷四千八百石,絹四千八百匹,綿四百五十斤;宋制:領(lǐng)節(jié)度使,歲該谷二千四百石,錢四千八百貫,絹二百疋,綾一百疋,羅十疋,綿五百兩。)

  今定米壹萬石

  • 郡王(唐制:歲該米七百石,田六十頃;宋制:領(lǐng)觀察使,歲該粟一千二百石,錢二千四百貫,絹二十疋,綿五十兩。)

  今定米貳千石

  • 鎮(zhèn)國將軍(唐制:歲該米六百石,田五十頃;宋制:郡王子以下,量才授官,照其官品高下給祿。)

  今定米壹千石

  • 輔國將軍(唐制:歲該米五百石,田四十頃。)

  今定米捌百石

  • 奉國將軍(唐制:歲該米四百石,田二十五頃。)

  今定米陸百石

  • 鎮(zhèn)國中尉(唐制:歲該米三百石,田十四頃。)

  今定米肆百石

  • 輔國中尉(唐制:歲該米二百石,田八頃。)

  今定米叁百石

  • 奉國中尉(唐制:歲該米一百石。)

  今定米貳百石

  • 公主及駙馬食祿米貳千石。

  • 郡主及儀賓食祿米捌百石。

  • 縣主及儀賓食祿米陸百石。

  • 郡君及儀賓食祿米肆百石。

  • 縣君及儀賓食祿米叁百石。

  • 鄉(xiāng)君及儀賓食祿米貳百石。

凡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之后,必俟出閣,每歲撥賜,與親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每歲撥賜,與親王女已嫁者同。

凡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其歲賜比初封郡王減半支給。



皇明祖訓(xùn) 作者:朱元璋 明朝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施秉县| 山西省| 吐鲁番市| 普定县| 高陵县| 赤城县| 永川市| 弋阳县| 班戈县| 清水河县| 宜州市| 津南区| 政和县| 新津县| 杭锦旗| 渭源县| 永登县| 镶黄旗| 汉源县| 镇宁| 谢通门县| 榆树市| 沈丘县| 平度市| 五家渠市| 南陵县| 玉田县| 徐汇区| 赞皇县| 卫辉市| 库伦旗| 洪江市| 宝坻区| 澎湖县| 远安县| 白城市| 息烽县| 江华| 黔西县| 广元市|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