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越想忘掉回避型,卻越難忘?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被回避型折磨得很難熬,于是想要放棄ta,忘掉ta,可是卻在這個忘掉的過程中,不斷陷入難忘的境地。越想要忘記卻越難以忘記。
這樣的情況,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
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想著不能做什么,就越想做什么;在工作的時候想著要努力工作,但是還是會控制不住看手機;睡覺前想著不玩手機,但還是短視頻刷到深夜;傷心難過時,想著別再想那個人,可是那張臉卻還是不可避免在腦海中浮現(xiàn)……
我們很多時候下定決心要摒棄一個念頭的時候,實際上在我們的腦海里也正在識別那個具象化的詞語。
當你心里想著“不要再去想那個人”的時候,你是不是想到了那個人?ta的具體的形象、ta的一言一行、ta對你好和對你不好的事,是不是都出現(xiàn)在了你的腦海?
因此,在你告訴大腦“不能再想ta”,可是大腦能識別的只有ta,滿腦子都是那個人。
這就導致了你為什么越用力去想著不要再去想ta,你還會不停去想,因為在你用力的時候,那個被你抗拒的事物形象就越清晰,也越難驅散。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刻意轉移注意力,反而起到了反效果的情況稱為“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告訴我們,刻意壓抑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是在做無用功,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你討厭回避型,想忘記ta,但是在你討厭對方的時候,你難道不也正在想念對方嗎?
那么,我們該如何擺脫白熊效應呢?
要想真正忘掉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不要把某件事看得非忘記不可,好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時間久了自然會淡忘。

不要讓回避型縈繞在你的身邊,不要去想ta的好和壞,因為想了也沒用;對方不理你的時候你不要去猜ta在干什么,因為干什么也和你無關。如果你不想放棄,那么就請好好去等待對方的回來,當然你也可以主動去找ta;如果已經決定放棄了,那么就請過好自己的生活。
你要給自己多多鼓勵和暗示,肯定句比否定句更好用。可以試著用“我要干什么”來代替“我不能干什么”。比如,“我不能去想ta”這句話把注意力放在了對方身上,而要完全轉移注意力,你可以說:“我要好好睡一覺”或者“我要大吃一頓”等等。
放棄和回避型的相處,不是因為ta不好,也不是因為你不好,只是由于兩個人的默契程度不夠,與其內耗,不如放手,或許你也可以更輕松。
那個你想忘卻忘不掉的人,不過是過去的陰霾。停止糾結,從這一刻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