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醫(yī)筆記分享--皮和膚
提起“皮膚“,大家通常會認(rèn)為是同一種意思,其實不然?!捌ぁ焙汀澳w”是兩個看似相似的詞匯,但實際上有著不同的定義?!捌ぁ焙汀澳w”不是同義詞,只是近義詞。那“皮”和“膚”究竟有何區(qū)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靈樞·水脹》載: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歧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黃帝問:膚脹會出現(xiàn)什么證候? 岐伯說: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與膚之間,就像充氣皮球一樣,身體腫脹,皮顯得很厚,按肚子就凹個坑,半天起不來,肚皮顏色沒有異常,這就是它的證候。 這里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皮與膚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是覆蓋身體表面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同時也是毛發(fā)生長的地方。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guān)系。 “膚”的繁體字寫作“膚”,是個象形會意字。說白了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和肉之間的組織。 孟子有句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能被餓廋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會餓沒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頭。由此可見皮和膚是不同的組織。 不能因為“皮”“膚”經(jīng)常連用,就說“膚”就是“皮”的意思?!对娊?jīng)》中有句形容美女的詞,“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是植物初生的葉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長。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潤澤,吹彈得破。 之所以說“膚如凝脂”而不說“皮如凝脂”,原因在于兩者位置深淺不同。如果皮下無膚的話,那就是美人遲暮,變成雞皮鶴發(fā)、皺紋叢生了。 《靈樞·經(jīng)水》中有文:黃帝曰:夫經(jīng)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幗之大小,可為量度乎? 皮是薄薄的一層,談不上厚薄。膚就不同了,營養(yǎng)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積多,膚就厚,反之就薄,甚至?xí)]有膚的存在。 實際運用時,對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氣血充盈,膚堅脂肪充盈,如果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針時間可以長一些,反之只能淺刺,或者只用皮針。 《素問·五藏生成篇》中有云:臥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出來,外感風(fēng)寒邪氣以后,血液循環(huán)不暢,凝滯在皮下也就是膚的部位,就會出現(xiàn)麻痹的癥狀,凝滯在血管里面就成了瘀血,凝滯于下肢就會出現(xiàn)雙腳冰涼。 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循環(huán)不暢,局部缺血,導(dǎo)致了麻木不仁和體溫下降。這里的膚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導(dǎo)致瘀斑黑青,甚至局部麻痹。 按照中醫(yī)理論,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表皮的問題應(yīng)該從肺氣、衛(wèi)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而膚的問題直接隸屬于三焦、心包。膚與在三焦中運行的體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有的人沒有膚,但是有的人卻渾身長滿了脂肪瘤,疙疙瘩瘩,雖然無痛苦,但是很硌很硬。 其他常見的脂溢性脫發(fā)、青春痘,也是膚的問題,油脂代謝的問題,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非關(guān)肺事。少女皮膚嫩滑水靈,吹彈得破:中年婦女面焦發(fā)墮,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 認(rèn)識到這一點,中醫(yī)美容才會有理論基礎(chǔ),治療才能更有效果。現(xiàn)代人多數(shù)皮和膚不分,滿大街都在宣傳護膚、嫩膚,其實他們都是在說皮的事情,膚的問題只能靠內(nèi)部解決。 因此,從中醫(yī)的角度看,皮和膚的區(qū)別主要是在對身體狀況的反映上?!捌ぁ敝饕傅氖潜砥ず兔l(fā),起到防御和保護身體的功能;而“膚”則是指皮下覆蓋的組織,即介于皮和肉之間的組織,對身體健康狀況反映更為直觀和準(zhǔn)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