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止中醫(yī)吳孟珊醫(yī)師 | 中風后遺癥的針藥調治
中風后遺癥,是指急性腦血管病發(fā)病后,遺留的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
中醫(yī)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患者大多會在度過危險期后主動求診于中醫(yī)。
開具湯藥 患者張女士,52歲,于2019年9月從外地搭機來深圳問止中醫(yī)就診。家人跟著一起,到診所時還拉著行李箱,著實讓我印象深刻。
首次問診我們聊得不少,得知張女士操勞家務多年,為家庭和孩子費心神較多,心情上較為抑郁低落。
2014年與鄰居交流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嘴、舌及面部歪斜。當時在醫(yī)院查為腦梗,今就診時已經時隔近5年。過去也使用針灸、中藥治療,還吃了不少安宮牛黃丸,但依舊有左側肢體無力、舌頭僵硬等中風后遺癥狀。
在中醫(yī)大腦上錄入癥狀后,以中風后遺癥作為主癥選方,中醫(yī)大腦計算使用真武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加減。
▲ 中醫(yī)大腦
中醫(y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tǒng)
配合針灸 用藥同時配合針灸,為了加強刺激經絡疏通,連續(xù)五天使用針灸配合治療后帶藥返家。
▲ 中醫(yī)大腦
中醫(yī)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tǒng)
治療其間患者表述自己除了舌頭僵硬、半身麻木外,長年為眼睛所苦。眼睛畏光、迎風流淚、眼球憋脹感、眼瞼紅腫,于是在治療上優(yōu)先以中風后遺癥為主,輔以調肝血求改善眼睛不適。開具兩方,交替服用。
中醫(yī)怎么看待中風病 從中醫(yī)角度來講,中風病的基本病機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根據腦髓神經受損程度的不同,中醫(yī)上講的中風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有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秲冉洝匪浭龅摹按筘省?、“薄厥”、“仆擊”、“偏枯”、“風痱”等病證,在臨床上即屬于中風病的范疇。
黃芪桂枝五物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即體現(xiàn)了專門針對血痹、肌膚麻木不仁,可治血痹、風痹。臨床上可用于中風之后,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氣短乏力,以及產后、經后身痛等。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黃芪桂枝五物湯,在風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黃芪為主固表補中,佐以大棗;以桂枝治衛(wèi)升陽,佐以生姜;以芍藥入營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營衛(wèi)兼理,且表營衛(wèi)里胃腸亦兼理矣。推之中風于皮膚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選方的過程中,加減選用當歸,也正好患者有左側麻木的表現(xiàn)。當歸在中風后遺癥的組方上也特別有活血通經之效。我還記得當時囑附了藥房,給她用的當歸最好都以當歸尾為主。以加強通絡效果。
近兩月治療,后遺癥均改善較佳 中風后遺癥需要長時間配合用藥治療及復健,沒有耐心,只想吃幾天藥就痊愈,那是不可能的。張女士在用藥后僵麻的情況都在改善,于是我們秉著守方守法原則,持續(xù)用藥近兩個月,張女士反饋已無舌僵麻木、左腿拘攣、眼腫等情況。

▲ 中醫(yī)大腦
就診歷史記錄
深刻認識中風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中醫(yī)學的疾病名稱,這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發(fā)的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主要分為二類:
缺血性腦卒中:由血栓或栓塞所造成的缺血出血性腦卒中:由出血所造成的
出血性腦卒中早期死亡率很高,約有半數(shù)病人于發(fā)病數(shù)日內死亡,幸存者中多數(shù)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認知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等后遺癥。
中風后遺癥的主要癥狀有偏癱(半身不遂)、半側肢體障礙、肢體麻木、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交叉性感覺障礙、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構語困難、語言障礙、記憶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難、嗆食嗆水、共濟失調、頭暈頭痛等。
中風可怕嗎?可怕!怕生活質量差、怕拖累家人、怕后遺癥長年纏綿。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盡量降低中風的風險。前面說過中風的原因: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如果平時就能夠調養(yǎng)性情,勿大喜、大怒等情志過激,調養(yǎng)氣血,使虛則補,使滯則通。長此以往即能降低中風的機率。即使在中風愈后也要注意情緒及身體保養(yǎng),切勿掉以輕心使其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