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常見肌肉萎縮與運動障礙
一、脊髓損傷后肌肉萎縮的常見癥狀
脊髓損傷后,患者面部以下的肌肉表現(xiàn)為軟弱性萎縮。肌肉無力和萎縮一般在受傷后2-4周出現(xiàn),多是漸進性的。肌肉的虛弱和萎縮可能會在受傷之后立即出現(xiàn),也可能會在受傷之后的數(shù)周或數(shù)年內出現(xiàn)。

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肌肉萎縮,出現(xiàn)時間較晚,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當脊髓損傷面部下的肌肉變弱萎縮時,患者會出現(xiàn)肌肉無力、疼痛、運動障礙等癥狀。主要內容如下:
1.搖搖晃晃;
2.無法正常行走;
3.站立不穩(wěn);
5.當無法正常行走時,下肢或軀干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身體;
6.如不能正常行走,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功能下降等癥狀。

?
二、肌肉萎縮所致的下肢運動障礙
脊髓損傷(SCI)患者常伴有下肢功能障礙,如無法正常行走、站立或坐起等。如果是這樣的話,首先要確定原因。脊髓損傷后出現(xiàn)神經源性肌肉萎縮,首先需要對神經進行修復,然后才能考慮對肌肉萎縮進行治療。
假如下肢肌肉萎縮,可以口服維生素 E、甲鈷胺等藥物。在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配合物理治療和體育鍛煉等方法。另外還要加強營養(yǎng)和康復訓練。
總之,脊髓損傷引起的肌萎縮、肌萎縮的原因很多,且有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如果出現(xiàn)下肢肌肉萎縮、肌無力等癥狀,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同時要做好心理疏導,讓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這樣才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
標簽: